3月28日,河北燕兴机械有限公司的公众号发表了一篇文章。在这篇文章中,该公司首次展示了正在测试中的国产新一代无后坐力炮。同时,该文章中明确提到“争取某新型武器系统按期完成列装定型,为部队提供好用、管用、耐用、实用的装备,以实际行动履行强军首责,以优异成绩向党的二十大献礼”。这也就意味着,这款新型无后坐力炮不仅是自用装备,而且还会争取在年内正式列装部队。
目前世界上最出名的无后坐力炮就是“古斯塔夫”无后坐力炮了,因此,在这款国产新型无后坐力炮亮相后,很快便被网友称为“中国版古斯塔夫”。从该公司对该炮进行了大量的立姿测试上来看,该炮确实是大量对标了“古斯塔夫”无后坐力炮。
国内相关厂商从2019年开始就制造出了多款无后坐力炮进行测试和改进,虽然这次燕兴厂的产品打上了马赛克,但是其外形和之前出现的国产无后坐力炮产品还是有一些不同。因此,燕兴厂的产品应该是经过多次调整后的新产品。
早期版本
无后坐力炮实际上很早就出现了,但在二战之前,因为无后坐力炮的口径较小,射程较近,所以一直没有大规模发展。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随着对炮口初速要求较低、主要依靠金属射流穿甲的破甲弹的出现,让无后坐力炮得到了大量国家的欢迎。
破甲弹让无后坐力炮迎来了新生
在二战结束后,无后坐力炮在一段时间内也发展迅猛。但随着战后装甲技术的发展,破甲弹的破甲效果开始逐渐降低,连带着无后坐力炮的发展也开始受到影响。再加上各种单兵火箭弹的出现,无后坐力炮的发展迎来了一段低谷期。
而近二十几年来,无后坐力炮,特别是能够由单兵携带发射的中口径无后坐力炮又开始得到了各国的重视。这主要是因为现代作战环境开始变得更加复杂,除了反装甲作战需要外,现代步兵还需要承担大量的远程火力压制需要。单兵火箭筒虽好,但在战场适应性方面就不如可以使用多种弹药的无后坐力炮了。
除了战场适应性更好之外,无后坐力炮的射程也比单兵火箭筒要更远。驻阿富汗美军在2011年开始少量采购“古斯塔夫”无后坐力炮进行测试,就是因为阿富汗游击队经常使用82毫米无后坐力炮在1公里距离上对其打冷炮,而且是打完几发就跑。这时候呼叫空中支援、展开迫击炮反击都来不及,只能够使用“标枪”反坦克导弹反击,但“标枪”反坦克导弹太贵,用来执行这类任务很不值得。
2014年,“古斯塔夫”M4型无后坐力炮出现,美军随即对其进行更多的战场测试,在2017年进口了1100具,并改名为M3E1。M3E1型“古斯塔夫”直接下发到了美国陆军的基层步兵排,成为美国陆军基层作战单位最主要的中远程支援火器。
相比于早期版本的M3型“古斯塔夫”,M3E1使用了钛合金炮管,并在钛合金炮管外包裹了一层碳纤维,以大幅度减轻其重量。因为钛合金材料的耐磨性更好,所以M3E1型“古斯塔夫”的身管寿命提升到了1000发,整体的经济性更佳。
“古斯塔夫”无后坐力炮由燃烧室和导向管两部分组成,燃烧室用于容纳炮弹,并在击发后向后方排出火药燃气。“古斯塔夫”无后坐力炮在开火时,射手后部45度范围,60米距离内都属于危险区。而导向管中则有24根膛线,可以让炮弹快速旋转产生向心力,提升射程和射击精度。
从此前国内的公开报道上来看,国产新一代无后坐力炮的内衬筒也是钛合金材质,最外层也是碳纤维层,只不过在中间增加了一个隔热缓冲衬。这样一来,发射筒内的高温不会很快传导到最外层的碳纤维层上,可以拥有更强的连续射击能力。
而在瞄具上,国产新型无后坐力炮应该是使用了带有激光测距功能的新型光电瞄具,这套瞄具此前也曾报道过,自动化程度很高,能够根据装填的弹种、目标的距离以及风速情况,直接为射手提供最佳的射击建议。
很多人认为,国产新型无后坐力炮很可能是用来取代PF89式80毫米单兵火箭筒和98式120毫米重型火箭筒的。但PF89式80毫米单兵火箭筒本身重量还不到4公斤,并且不需要副射手配合,不占编制,和无后坐力炮不冲突。98式120毫米重型火箭筒则承担着反装甲作战和攻坚作战的需要,和无后坐力炮的冲突也不算大。
国产新型无后坐力炮最有可能取代的,是69式单兵火箭筒,也就是俗称的“40火”。69式单兵火箭筒也配发有多种战斗部,也需要副射手配合。我军此前也曾打算用单兵火箭筒取代69式火箭筒,但69式火箭筒在价格、战场适应性等方面不错,所以一直没有成功。
而在国产新型无后坐力炮通过验收,成功列装部队之后,无论是射程、经济性还是战场适应性,都能够全面超越69式火箭筒。届时,服役了几十年的“40火”就可以安心退役了。
图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