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又称古村落,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传统村落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
今天,带大家走进枣庄5个历史久远的传统村落。
清乾隆年间建村--兴隆村
兴隆村石板房古村落北依翼云山,据记载,清乾隆年间至建国初期,当地村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建造石板房居住。村内现有住房60%是石板房。石板房以石条或石块砌墙,高2至5米,以石板盖顶,风雨不透。这种房屋冬暖夏凉,防潮防火,但采光较差。
该村原名“穷命庄”,建国后改名兴隆庄。清乾隆年间,一单姓人家和一陈姓人家为躲避战乱,携带家人逃荒在此定居,主要以上山打柴、开荒种地为生。咸丰二年,又一户单姓人家从大坞镇阳温村迁来,三家和睦相处,繁衍至今。
今天的兴隆村已被开发为旅游景区和影视基地,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和影视剧组。
01
清嘉庆年间建村--高山顶村落
高山顶古村落位于山亭区徐庄镇西北约20公里的山套中,四面环山,一条山路崎岖难行。
据了解,清嘉庆年间,高家先人为躲避战乱,从西面不远处的高家庄搬迁山顶。之后,高家子孙繁衍,和许多山区民居一样,逐渐形成村落的高山顶村,也多建草房,后就地取材全部换成了石板房。
上世纪80年代,所有的山顶村群众整体搬迁下山,高山顶村村民也随之搬迁山下,留下的只是那些充满历史气息的石板房。
02
300多年前建村--米山顶古村落
徐庄镇米山顶村位于山亭区东部,与费县、平邑县接壤。
300多年前,当时由于黄河经常决口,为躲避洪水的泛滥,米氏祖先从黄河北齐河县米宅子村(现济南市天桥区米宅子村)搬迁至滕州塔寺北,并定居下来,现还有墓碑。到了清乾隆年间,由于郯城发生地震,造成山亭区东北部人畜大量死亡,人烟稀少,米氏后人米继本、米继章兄弟二人率家人约10人搬迁到徐庄镇米山顶,并以此为中心,方圆9华里为界进行放牧为生。后村民多数由山顶搬迁下山,建设了新村。
03
清乾隆53年(1788)建村--华东村(邢山顶)
徐庄镇华东村(邢山顶)位于山亭区徐庄镇西北部,东面与平邑县接壤,山场面积较大,其中土地100余亩,民房建在山坳处。清乾隆53年(1788),一位邢姓老妇人为躲避灾荒,带着四个儿子自围泉(今属山亭区水泉镇)来到此山顶,建房垦荒,以后四个儿子相继成家,子孙繁衍。
04
清乾隆年间--葫芦套古村落
葫芦套古村落位于滕州市柴胡店镇葫芦套新村以东300米,地处柴胡店镇东部山区的山套里,南依千山头,四面环山。据“刘氏”祖碑记载,始祖刘琚琏,于清乾隆庚辰年,自刘村迁到葫芦套村定居。当时刘琚琏兄弟三人分家,老三刘琚琏分到的田地为村北的北沙滩,这是一块光长蒿子不长庄稼的贫脊地,刘琚琏认为分到这样的田地,还不如到山里开荒种地。因此他一气之下,携妻带子来到这四面环山,状似葫芦的山套中安了家,并取村名为葫芦套村。
葫芦套老村的古朴气息,翠绿山林则使老村成为一处少见的鲁南古村民居风貌,被许多影视导演相中,先后有《生死十日》、《血沃几碑》、《铁道游击队》、《小小飞虎队》等多部影视剧在这里拍摄。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