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开放的心态与他人合作,不断扩展能力和服务。
大型传统企业把计算、存储、数据云服务的使用从网站、外围应用逐渐渗透到核心应用。创业型企业的产品几乎从测试开始就搭建在云上;用户的快速增长,比如Instagram用5个工程师支撑3000万用户就依赖云服务。而我们每一天的生活则离不开iCloud、Google搜索、音乐下载、视频等等。云构成了一个充满想象,复杂多变的商业世界。
云计算有三大门槛,一是技术门槛,比如大规模分布式架构,再比如如何向外界提供海量存储、弹性计算的能力;二是资金门槛,服务器和机房部署、技术人才需要源源不断的资金投入;三则是运营门槛,云计算最终是以服务的形式提供给客户,客户的技术在任何时间都可能出现差错,云计算运营商能否在第一时间提供服务来解决问题,关系到日后的口碑和持续经营。
无论是在硅谷还是在中国,云已经与创业公司紧密联系,一方面云为创业者提供了更多业务空间,数不清的公司在云生态里的不同纬度创业。另一方面,是否采用云计算成为创业者获得风险投资的佐证。
大公司玩家
从本质上讲,云是一种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
1998年末,在微软操作系统垄断地位的重压之下,马克·安德森和本·霍洛维茨把网景公司卖给了美国在线AOL,他们决定成立一家新公司——Loudcloud——被称为第一家提供云服务的公司。
最终标杆资本为Loudcloud投资1500 万美元,加上马克本人的600万美元和摩根士丹利投资公司的4500万美元,Loudcloud用总计6600万美元搭建起云基础设施。但云计算生意对基础设施投资的强大需求使Loudcloud筹集到价值6600万美元的股票和债券,在2000年互联网泡沫时全部配置殆尽,尽管在短短7个月内,Loudcloud已经签订了1000万美元的合同。
客户生意的低靡和互联网泡沫破的最低点,使Loudcloud不得不逆势上市,继续筹1.625亿美元资金继续维持云业务继续运行。但最终宏观经济的下滑使Loudcloud退出云计算业务,保留知识产权和Opsware,出售给EDS公司。
回忆这段往事,马克·安德森曾说:「以现代概念,Loudcloud是第一家提供云服务的公司,早了五六年时间。今天,创业经济复苏,更低的价格购买到Linux服务器,以及是虚拟化带来的服务器管理与客户服务简便,使得亚马逊云服务可以如此神奇。」
Loudcloud虽然失败,但却闪烁着云计算萌芽的价值,而亚马逊的成功则进一步透露出云生意的秘密。除了巨额投入,云计算的成功还在于规模效应的自然释放。
AWS技术最早源于亚马逊提供的书内搜索,这种搜索业务可以让顾客搜索他们购买的所有书籍中的特定词或短语。这是一个需要大量计算的过程,早起的亚马逊无法提供足够的计算资源,这一项目的带头人曼博,甚至需要利用员工的电脑和闲置电脑来运行软件。
经历了苦苦的技术挣扎,亚马逊 CEO 杰夫·贝索斯受到启迪:「企业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自己能从新技术中获得什么,还应该让别人从新技术中获利。」在AWS业务早期投入阶段,面对巨额投资,贝索斯曾呼吁投资者:不要在意一时的投入。
贝索斯要求下属设计出一套全新的API开放体系,让开发商进驻亚马逊网站,这一做法带来了全新的网络开放理念。紧接着亚马逊举办了第一届开发商会议,耦合了开放商、客户和第三方销售商,新的团队起名:亚马逊网络服务系统(Amazon Web Services)。由于早起亚马逊零售业务有季节性特点,贝索斯决定在业务低谷时将多余的计算能力出租给外界企业,慢慢形成了AWS目前的主要业务——出售存储、数据库及计算服务。
有数据传今天在亚马逊每赚20美元中,有 1 美元就来自AWS,而AWS业务增长是零售业务增长的近4倍。2015 年第一季度,亚马逊将可能正式公布 AWS业务情况,技术的规模效应即将被证明。
2014年第 4 季度亚马逊财务报告中,涵盖云计算的其他业务收入达到 16.7 亿美金,同比增长 43%。去年一年 AWS 发布了515项服务和功能,同比增长 80%,达到百万级别活跃用户。花旗银行曾预计 AWS 在 2014 年的收入约 46 亿美金,到 2015 年66亿美金,2016年达到 92 亿美金。
技术的规模效应将为亚马逊和阿里云这类大型云计算公司带来收益。阿里巴巴曾连续十年投入阿里云,阿里云CTO章文嵩坦言:「今年,阿里云实际研发人员数量并没有太多增长,但CDN 业务在一年内从 0 达到 1000G,RDS 业务增长600%。规模效应已经显现。」
够快云服务 CEO 蒋烁淼曾算过一笔账:当 AWS 服务 1000 个客户的时候,需要 100 个工程师和 100 台物理机,而当 AWS 服务10万个客户的时候,他可能需要 1000 个工程师和 5000 台物理机,用户越多,在每个客户上的成本越被快速平均,这就是大型云厂商规模效应的来源。
对于大公司而言,除了拥有可以持续投入的资源,等待云生意规模效应的回报。大公司本身作为一个平台,可以聚集更多的中间厂商,这也是成功做云的关键因素。
71 岁的拉里·埃里森和乔布斯有一段长达 25 年的友情。他们彼此间进行过无数次的讨论——关于软件和硬件如何协作。拉里·埃里森想像苹果一样,让软件和硬件在Oracle面向企业客户时也可以更好地写作和结合。这也是 Oracle 收购SU等一系列技术公司的本质原因,拉里·埃里森想创建一个未来的计算系统,足够强大、快速和适应变化。
Oracle首席传播官鲍勃•埃文斯觉得:「甲骨文起家于大型机的时代,之后又经历过了客户端、PC、互联网以及现在的移动和云计算时代。拉里·埃里森带领的文化是采用积极主动的姿态把公司推到下一个发展的浪潮当中去。
但是,云计算使硬件行业和传统按照license费的销售模式受到严重冲击。越来越多的客户开始适应云服务模式,随用随买、通过网络直接提供服务。
如此以来,号称向云计算转型的 Oracle 是否要背离拉里·埃里森为 Oracle 公司设计的愿景?
实际上,与 AWS、阿里云等公司比,Oracle 转型做云计算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有自己的包袱,特别是新型云计算业务是否会冲击原有业务?但不可忽视的是,除了更多的创业企业,云计算客户是丰富的来自不同的层次,确实一部分传统企业的需求是私有云,甚至依然是传统IT模式。Oracle向云转型最想做的是能够满足客户所有的需求,客户需要公有云、私有云或传统IT,它可以提供任一选择和自由。拉里·埃里森曾经有一个判断,大公司希望有IT厂商能够帮助企业集成所有技术。十年前 Oracl 曾经做了一个很重要的决定,重新编写所有的应用、数据库和中间件。Oracl希望做到的是在应用、平台和基础设施各个层面都能给客户更多的选择。
Oracl这类传统企业转型做云的公司还有一点优势在于,从平台角度来讲,多年的 IT 生意积累下 ISV 客户合作伙伴,这些中间商联系着Oracle和每一位客户,Oracle 有很多种途径可以和中间的软件厂商合作起来,这是极大的优势。
云是技术、资源密集型,同时是规模效应的回报。云计算更是大公司技术能力输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建立其对外运营能力,包括产品设计、价格体系、服务能力。
与其他竞争对手相比,腾讯是推出云计算较晚的公司。今年 1 月腾讯云召开第一次合作伙伴大会,到今年 4 月腾讯云CDN技术开始正式开放,举办移动开发者沙龙。
腾讯的产品体系里,微信、手机qq、空间都是过万亿的应用,但即便是这样优秀的互联网公司做云计算生意,依然需要转型。一家互联网公司更需要口碑和价值观深入人心,但提供2B级别的云服务需要积累企业市场的资源。2B类产品的购买有着严谨的流程,技术更加严谨,也因此腾讯曾与 IBM 达成合作,借力 IBM 拓展企业客户资源。
与腾讯广告、游戏相比,「云」并不是盈利率最高的产品。但腾讯云可以通过技术耦合更多互联网开发者,巩固生态圈。在4月举办的腾讯云第一次移动开发者沙龙上,定向邀请到场的互联网公司至少超过20家,这是腾讯云第一批坚实的受众。
挑战者入侵
一家公司能否将云计算做成,取决于其是否能围绕云构建起一个有粘性的生态圈。
在云计算领域,第一家年收入超过 50 亿美元的企业级云服务公司是 Salesforce。今年2月,Salesforce 发布了2015第四季度和整个财年财报,Salesforce 第四季度收入为 14.4 亿美元, 全年收入为 53.7 亿美元。营收同比增长 26%,全年营收同比加快32%。Salesforce 是一家以客户为主导,提供服务的 CRM 网站与线上软件开发的公司,市值超过 400 亿美元。从PC时代走来,再颠覆软件行业的同时,Salesforce 始终不断颠覆自己。而这家地道的 SaaS 云公司之所以发展强劲,头号秘诀就是建立超强生态系统。
Salesfore通过开放 API,使其能与其他程序相通;并将代码开放,其他公司可以基于此建立自己的补充在线服务,这使得Salesforce吸引到了更多客户。公司CEOMarc Benioff认为:如果没有一个合作伙伴组成生态系统来扩大公司的视野,增长的潜力会受到限制,用开放的心态与其他人合作能够扩展公司的能力和服务。Salesforce 平台搬到了,建立PaaS平台,还搭建AppExchange商店,开发者可以上传应用,客户可以搜索、免费测试和购买、下载新应用,Salesforce 不收取费用,Salesforce的意图是:如果客户采用了更多额外应用,更加大了使用黏性。
Salesforce 是 Marc Benioff从Oracle辞职后,由一家初创企业逐渐走向成功。而且越来越多的案例显示,除了AWS、微软、阿里、腾讯这种巨头在做云计算生意,在中国像 Ucloud、又拍云、青云等一系列创业型云计算公司正在发展壮大。
当然,他们也必须回答一个问题,BAT 等巨头都在做的事情,你们也做,优势在于哪?
新近加入 Ucloud 的VP陈晓建恰恰来自腾讯云,从一家大型互联网公司转战到创业类云公司,陈晓建最适合回答这个问题:「云计算确实是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但从用户角度考虑,今天的云还不够成熟稳定,各家云厂商提供的服务有差异化,单一的品牌和价格不是云服务唯一选择标准。」
陈晓建说得很对!尽管各家云服务商在云产品商提供的品类相似,但细节上的服务质量差别很大,行业技术上也有高低之分。陈晓建认为Ucloud目前的成功就在于找到云服务的差异点,可以根据用户需求提供服务。
2013 年,Ucloud抓住手游云的市场契机,稳准狠地切入市场,被资本追着跑。2013 年 11 月,Ucloud 获得了来自贝塔斯曼、DCM的1000万美元 A 轮投资,2014 年 6 月又获得了由贝塔斯曼和君联资本领投,DCM 跟投的 B 轮融资,B 轮总融资额为5000美元,是中国基础云计算(IaaS)领域最大的单笔融资。2015 年 3 月,Ucloud 又进行了 1 亿美元的 C 轮融资,由君联资本领投,再次刷新国内IaaS 领域单笔最大融资金额。有业内人士称,Ucloud 已经服务超过 2 万家企业级客户,业务总产值超过 150 亿元。
成功融资的另外一个原因是Ucloud是一家独立云计算公司,只做云计算业务。「独立」对于云上的客户非常重要,这意味着在云上的业务不会轻易划分到 BAT 或是某一互联网派系,而且数据是安全的,商业模式也是相对安全的。
在融资之后Ucloud的下一步打算是找到更多优秀工程师,优化架构,聚焦视频、图像和大数据分析,并在北上广深、厦门、成都、武汉、西安、杭州等地设置服务点,从远程服务升级到面对面的服务。
此外,Ucloud又抓住新的契机,成立 U.E.P(企业成长计划)。联合创始人兼COO华琨透露,「因为我们的投资人对我们平台上的项目也有兴趣,UCloud上的流量能够真实地反映出项目的运营好坏,很具参考价值。」通过为创业者提供整合资源,搭建平台,构建自己的生态圈。
目前,UCloud 已经发展了 40 多个合作伙伴和 50 多个创投机构与孵化器。除了UCloud己的投资方之外,还有创新工场,真格基金,联想之星都加入了U.E.P计划Ucloud会对平台上的团队做相应的分析,有一个专门的分析团队背景,用数据分析团队潜力值,发现高潜团队,为他们对接更多资源和优秀投资机构,来帮助这些团队。
不仅仅是 Ucloud 在基于云技术成立孵化器,微软 Azure、AWS、阿里云等都将云、创业者绑在一起。陈晓建认为:创业企业的云属性是最强的,云计算可以将技术以更低的成本提供给创业公司,辅助资金、办公环境和公司运作等帮助。在这一过程中,能看到更多优秀创业公司,把云技术和行业生态做起来,这也是快速搭建起云生态的途径。
有意向成为云创存储(www.c)代理的,欢迎加入【云创存储代理群】!
欢迎添加赵晨的微信号为好友:cstorzhaochen
全国千家代理商招募中,直接添加赵晨的微信号为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