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我国各地积极寻求数字转型发展,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向基层扩展。
半月谈记者调研发现,信息化在促进科学决策、优化政务服务水平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部分地区也存在将信息系统作为“建设成果”而忽略实际效用,出现功能同质化严重、增加基层工作负担等问题。有几套系统,就得录几回信息
“一些信息系统非但没有让治理更简单,反而加重了基层负担。”东部省份一个社区党支部书记李明(化名)说,今年以来,有4项不同的工作都要求在系统中录入社区居住人员的信息,而这4项工作所使用的系统,却分别由4个部门各自开发。
这就意味着,李明需要将同一信息重复录入4次。“每次录入都需要再三核实,社区有上千人,录一次就要15天左右。上半年有两个月都在进行信息录入和核实,耽误了其他的工作。”李明说,许多部门的政务信息化“各自为政”,信息不互通,导致基层工作人员重复劳动,消耗大量精力。
工作人员在为一位市民扫码登记 李博 摄
中部某省的乡镇公务员小古也因重复填报系统而苦恼。“几套系统需要填报的内容基本一样,只是有时格式和统计口径上有些许差别。”小古说,出于信息安全考虑,不同系统之间无法传输数据,一旦信息有更新,就需要分别在多个系统中更新。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教授赵晓呼认为,智慧管理的关键在于获取信息,权威和专业的信息应由相关专业部门统一采集。“由一个权威部门作为数据中心发挥统领作用,负责收集和综合数据,其他部门可向该部门申请数据。”赵晓呼说,除了一些保密和涉及隐私的数据,其他数据应可在部门之间实现共享。
“花架子”系统,费钱又“费人”
今年7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正式发布,对加强基层智慧治理能力建设提出了要求。但部分地方盲目建设高大上的系统,存在“重技术、轻治理”的倾向,与“智治”初衷背道而驰,带来了诸多问题。
“还没调试好,新系统就匆匆投入使用。”西南某市公务员陆女士说,有的部门不认真评估系统的稳定性,就争先恐后地“上新”。“用的时候经常卡顿,甚至填写的资料直接消失了。”陆女士说,曾经因为系统发生故障,她没能按时按质完成工作。
“有的系统没有批量导入功能、无法复制粘贴、没有快捷键,只能靠手动输入和用鼠标一个个点击操作。”陆女士说。因为经常出差,陆女士对系统移动端使用的要求也比较高,但“有的系统移动端兼容性不好,用手机看文件经常乱码”。
半月谈记者在采访中还发现,信息化系统维护能力弱也备受基层工作者诟病。“有时遇到问题,我们只会重启系统或是更换电脑。”东部某县级市选调生小梁告诉半月谈记者,单位没有维护系统的技术人员,都是花钱请外包公司帮忙维护和升级,而外包公司的技术人员不可能在出现问题时随叫随到。
在小梁所在的单位,由于“系统不好用”“操作太复杂”“培训不到位”等原因,一些系统在“上线”不久后便慢慢被人们遗忘,从此成了“躺”在电脑里的一个沉默图标。“动辄几万元、十几万元开发的系统就这么闲置了。”小梁说。
工作人员正在往电脑系统录入相关信息 张汝锋 摄
不能让政务信息化变成作秀
系统一个接一个地装,不仅让基层疲于应付,而且花大力气录入的数据,准确性也不一定有保障。
东部沿海城市一位社区工作者说,当地为了更好回应群众诉求,选择用智慧管理的方式,在系统中录入民众反映的问题,以便多部门协作统筹解决。这一旨在提高解决问题效率的系统,却在实际操作中变了味。上级领导告诉她:“选择那些能解决的问题上传,不能解决的就不要上传了。”这让她很不解:得不到解决的问题最应该让上级部门知道,不然这智慧管理系统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
半月谈记者在采访中还发现,一些地方政府要求基层将诸如入户走访、问题登记等工作情况录入智慧管理系统,系统中的排名将影响基层年终考核位次,但对于数据的填报却缺少相应的管理和监督。“比如入户走访,可能一天只入户7次,但为了让考核好看一些,我就在系统上填报15次,反正辖区里的人头都比较熟,填谁还不是我说了算。”一位社区网格员告诉半月谈记者。
“不能把智慧管理当成时尚和变成作秀,如果数据在初始阶段就不准确,那数据系统也会因人们的质疑而走不远。”赵晓呼说。中共天津市委党校政治学与统战理论教研部主任张亚勇建议,政务信息化进程中,一方面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和办法,另一方面则要调动群众积极性,让他们广泛参与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
来源:《半月谈》2021年第17期 原标题:《系统不停装,基层心慌慌:不能让政务信息化变成作秀》
半月谈记者:张格 张宇琪 尹思源 | 编辑: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