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传染病对生活产生了很大影响。
但是基本的一日三餐都没有问题,这已经是令人满意的了。
从昨天开始,很多外观已经可以营业,做肉夹馍和煎饼水果的地方排起了长队。
这东西是一个一个做的,确实比较慢。
吃饭速度已经决定了特色早餐是老百姓养家糊口的事业。
1、
上高中的时候,学校抓得很紧。早上6点30分到达教室,晚上10点多才回家。
为了让我多睡一会儿,妈妈总是让我5点起床做饭,5点半左右起床吃饭。
上学很累,看不到父母的辛苦。有了孩子就能知道父母的恩情,只有自己生了孩子,才能想起当年妈妈的奉献。(莎士比亚)。
有时迟到,有时埋怨母亲。现在想想,真想打自己几个耳光,但又无从下手。
吃完早饭骑自行车,以最快的速度到达学校。
校门两侧自行车停下的地方密密麻麻,非常壮观。
当时手脚麻利,每天重复停车锁定动作,练习闪电般的停车速度。
普通学校保卫系的成员都是爷爷。每天面对青春期的反对小朋友们,没有几个脾气好的人。(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学校名言)他们有责任督促我们按顺序停车,注意停车锁。
这次时间太紧,停车发挥了超水平。
直奔父亲指定的位置,漂流驻车来了,腿下来的时候,左手拿着书包,右手拿着,车锁被平稳地压着,摸得很准。(莎士比亚)模板。
然后背着包潇洒地转身离开了。
爷爷被我的速度吓了一跳,心里没有压抑他的善良和责任感,而是说:“孩子,把车锁上!”严厉地喊道。
我的头也不回,回答了一句就锁上了。
爷爷低下头,看着我锁得紧紧的车锁喃喃自语,为什么这么快。
也许他心里想说的是,年轻就好。
停车场对面过马路的话,卖早饭的摊位,典型的路边摊,是家里吃不到早饭的学生和老师可以解决问题的地方。
近在咫尺,但我几乎没吃东西。
勤劳的妈妈每天早起做饭,所以我不能拒绝,但我垂涎能在路边吃饭的人。
另一个原因是那时父母都被解雇了,家里很困难。中午在学校吃一顿要花钱,早上再吃一顿要钱,对不起。
小时候的这种执念,后来好像让我喜欢吃路边摊了。(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童年、童年、童年、童年、童年、童年)
路边摊有各种缺点,可能各种不卫生,但吃了这么多年也没什么问题。
我们就是底层的百姓,与精致的生活无关,我们在粗陋中感受着幸福。(莎士比亚)。
每次在路边吃饭,都会呼吸新鲜空气,看着匆匆路过的各色人群,吃着各种特色的食物,到处都是人类的烟花,心里有强烈的满足感,觉得生活有意义,生活很有趣。
吃饱了就要努力学习或工作,全身都有力气。
吃了满意的早餐,叹了口气,舒服了!这个世界没有白费。
2、
每天早上离开学校正门,就能闻到路边的食物味道,心里总是很痒。
当时想妈妈为什么不睡一次懒觉,没有时间给我做饭。
可惜,我妈妈只要在家呆这么多年,就一次也不耽误地给我做早饭。母亲节快乐。
所以对面卖好吃的,我没有机会走路。
年轻人消化能力强。第二节课结束后,每次下课,饥饿的学生都会去学校门口吃饭或补充没有吃早饭的东西。
时间
有限,很多人就急匆匆带到教室里面吃,满教室的各种美味飘香。我只能看不见,闻不着,听不到。
老子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我的理解就是,我看见了当看不见,我听见了当听不着,我闻到了当没嗅觉,我就是再卑微,也不能抢人家的。
那时候我还特别喜欢买《读者》,这个钱只能从午饭钱里面省出来。
所以课间再加餐,是我想也不敢想的事情。
不过,机会还是来了。
应该是母亲去看姥姥,当晚没有回来。我自己醒来的时候,父亲的呼噜还震天响。
一看时间来不及了,骑车就一路飞奔去学校。
到了大课间的时候就饿得不行了,因为头天中午为了买《读者》就没吃饭。昨天晚上母亲不在家,我们爷三就是对付吃了一点。
坚持了两节课,觉得再不吃点东西,后面就站不起来了。
我就问同桌,外面有啥好吃的。同桌姓米,我们都叫他大米。这家伙,真能吃,每天吃完早饭,大课间还得出去吃一次。
真是对得起他的这个姓啊。
大米说,吃面合适,有汤有水噎不着,能坐下吃,味道还好,就是得做完操赶紧跑过去,要不就吃不上。
他这么说是有道理的。有好几次,因为太急,吃着东西跑回来,差点噎得呜呼哀哉。
后来他自己弄了个小水杯放兜里,就是为了防止死于加餐的路上。
大米说你跟着我,我路熟。
这让我有点纳闷,都高中生了,吃个饭还能迷了路。
虽然课间操排位都是有次序的,但是老师在前面,管不了后面那么远。
我们悄悄排到了队尾。
课间操余音未了,就拉着我跑到了操场一角。那个墙角的铁栅栏不知道被谁掰下来一枝,一队人很有默契地钻洞而出。
出来就是校门,对面就是一堆好吃的。
太多了,我都不知道该吃哪个,也不知道那个是面摊,一阵眼晕。幸好有大米,拉我径直到面摊前,果然是轻车熟路。
面摊的摊主是一个很清秀的小伙子,戴着眼镜,个子还挺高, 一看就干净利索。旁边有一个老太太,应该是给他帮忙的,面容和善,大概也得六十多岁了。
沿着路沿石,就是他的摊位。后面有五六张长条桌子,每张桌子上都摆了七八碗刚盛出来的面。
一眨眼的功夫,所有桌子上都围满了人,一人一碗,坐下就吃,不争也不抢,貌似都熟悉了这个规则。
我和大米幸运地抢上了最后两个坐,我还有点拘谨,不知道是吃还是不吃。
大米说,你吃就是,吃完给他一块钱就行了,大家都这样。
我这才安心地开始吃面条。
他这个面条很特别,比较宽,不厚也不薄,非常的滑爽,吃起来还很筋道。汤也很香,应该多少有点鸡汤,上面漂着香油,汤里配鸡蛋丝、香菜、虾皮还有几条鸡肉丝。
分量还是很大的,我们这种大小伙子了,基本能填饱肚子。
母亲也经常给我做面条吃,也是挖空心思换着花样让我吃得更可口。只不过这种面是真没吃过,和母亲做的不是一个味道。
我刚欣赏了一下吃了一口,已经有人吃完朝钱箱里面放了一块钱摆手走人了。
也就是一分钟多的时间,人家这碗面就吃完了。
高中阶段,应该是我们做事情效率的巅峰期。
吃惊于人家的吃面条的速度,更震惊于人家翻台的速度。
这边人刚走,老太太就把碗筷收走。接着就有人端着一碗刚出锅的面过来坐下吃,热气腾腾的。
没两分钟,就实现了一次完整的翻台。而且,还有很多不等座直接就站着端碗吃的。
这是什么样的效率啊。
我这才注意到他这个独特的面摊,果然是和想象的不一样。
一边吃,我一边看。
他做的这种面,好像都是已经煮熟了或者半熟晾干的,摊在一个大笸箩上,随下随拿,一次一把。
锅灶也很有意思,下面就是一个普通的大煤球炉。
上面的锅从来没有见过,下面是细圆柱体,从中间部位开始变粗,到锅上沿要比下面粗了好几倍,就像一个大漏斗的样子。
锅里翻腾的水满满的。煮面不是直接放到锅里,而是放到一个带着挂钩的小不锈钢网杯里面。沿着锅沿,能挂十几个网杯,每个网杯就是一碗面。
因为面本来就是熟的,只需要放在里面烫一下就行了。放进去这一轮的功夫,就能提起前面的一轮。
锅灶旁边的案板上,排满了放好调料的面碗,每碗都有一个勺子,一副筷子。
熟面下锅一共就是几十秒,提出来直接倒入碗里就行了,接着就有人端走。
小伙子操作行云流水,干脆熟练,随时擦掉溅出的汤水,保持摊位干净。我总感觉,他很满足于自己的这个小生意,对生活充满热情。
老太太一边收拾,一边唠叨。别吃那么快,别噎着,慢点别烫着,感觉学生就像自己的孙辈。
学校也真是,就不能多留点时间,急急慌慌吃了对胃也不好。
看来大家都习惯了老太太的唠叨,有的抬头说一声,奶奶你放心,我们噎不着,滋溜就下去了。
老太太就笑了。
这时候小伙子回头看看老太太,说一声妈你歇会儿吧,剩下的我收拾。
老太太答应着歇会,手脚也没停下来。能多干点就多干点,让儿子能少干点,这大概是天下所有母亲的选择。
3、
这碗面虽然吃的时间极短,但是却感觉无比的好吃,吃完了还满口余香,也可能是因为太饿了。
也许是有了母子的这份温情,让学生们感觉吃的就是舒心。
我观察了一下,这课间十几分钟的功夫,他能翻好几次台,这个效率估计让任何一家饭店都汗颜。
整个交易过程,基本不用说多余的话,但是买卖双方都很乐呵。你们急着吃,我忙着做。
一人一块钱,学生都是直接扔到钱箱里面,多了自己找,小伙子也不看。
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自然而又温暖。
赶紧吃完了起身让座,我就拉着大米往回跑,怕上课迟到。
大米停下来,说等等,我还得买块地瓜吃。
我就有点晕,你这是橡皮肚子啊。旁边就是烤地瓜的,那就赶紧过去。
那时候烤地瓜就是用的汽油桶改的炉子,下面是碳,上面是几层层环状的台子,地瓜就放在上面烤。
烤地瓜的是个瘦小的中年人,面相憨厚老实。
大米选了一个地瓜,看着他称好,一块五毛钱的,大米给了他十块。中年人包好地瓜,然后塞给他一大把找回来的零钱。
我拉着大米赶紧走,要不晚了。这时候大米反而停了下来,一张一张地把钱摊开。
我越急,这家伙越不急。最后给老板说,少一块钱。
这个面目憨厚的老板,啥也没说,又塞过来一块钱。
真是人不可貌相啊,憨厚其外,奸诈其中!
大米说,这是这家伙的老花招,就是利用学生急着回去上课的心态,故意把钱揉成一把,绝大多数学生不会仔细数,离开了就概不认账。
吃个饭,都能体验一把江湖的险恶。
跑到教室的功夫,这家伙已经把烤地瓜吃完了,中间还停下来从兜里掏出瓶子喝了两次水。
什么叫专业吃家啊,这就是。
大米说,这个烤地瓜的家伙早就该滚蛋,欺行霸市,好几个同行都被他搞走了。
要不是就他一家,地瓜烤得还行,绝对不会买他的。
早晚有一天,有人会收拾他。
大米说话一向挺准,没到期末,这家伙就迎来了他的终结。
据说是因为欺负一个小姑娘,几次找钱都不够,还不承认。结果柔弱的小姑娘背后是他得罪不起的人,很快,连人带摊都不见了。
好几个烤地瓜的重新过来了,便宜还好吃。
世间的善良,就应该像空气一样,自然长存。所有的险恶,都应该野火烧遍翻根去种,莫使再来。
到了中午,我想着出去看看,不在食堂吃午饭了。
食堂的饭实在是吃得够够的了。
出来看看卖面的娘俩还在不在,还有点意犹未尽,再来一碗也不错。
结果出去一看,那些路边摊全没有了。应该是他们只能营业到大课间,中午就不让他们干了。
我站在学校门口,很郁闷,想着出来了那就转转吧。
沿着学校院墙往西,大概走了四五百米,有一条大概南北向的斜街,原来这条街竟然如此的繁华,人头耸动。
以前都是上学放学经过路口,从来没有想着进去看一看。
我立马感觉到,这里将是一片美食新天地。
本文图片源自网络,善意使用,如有异议请联系。
早餐系列:
《那些消失的早餐1 老宋的豆腐脑,马姨的牛肉烧饼,是我早餐的顶配》
《那些消失的早餐2 老王超大油条,赵哥鸡蛋灌饼,能否有个容身之地》
《那些消失的早餐3 街角右转,就是李嫂的鲜肉馄饨店,是否热闹依然》
《那些消失的早餐4 脆皮肉夹馍独领此风骚,烤肉大拌饭美女都迷倒》
《那些消失的早餐5 我最喜欢吃的煎饼果子,不起眼的老板却是文化人》
《早餐6 很美味的五香肉烧饼却卖不动,高人略一指点,竟然卖得火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