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教育学习

【比喻帝王死亡】专题成语故事 | 穷途末路的皇帝,想当一个普通百姓都是奢望

升入七年级以后,小朋友对新增的历史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次上完课回家,都要和我探讨当天学的内容。

有一天放学回家,他问我:“今天老师给我们讲秦末农民大起义,他说导致秦朝灭亡的其中一个罪魁祸首叫赵高,这个人最有名的故事就是‘指鹿为马’。我不明白,那些大臣是高度近视眼还是瞎呀,鹿是鹿,马是马,连这么简单的物种都分不清,还怎么帮助皇帝治理国家呀?”

我说:“老师应该也告诉你了,在朝堂之上把鹿说成‘马’的人,都幸运地活下来了,实话实说的人全都被杀了,对吗?”

小朋友说:“老师是这么说的。但皇帝不是很威风吗?赵高胡作非为,皇帝为什么不收拾他?”

我说:“皇帝虽然是至高无上的权力象征,但他只有把权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是名符其实的皇帝。一旦被外戚、宦官或者权臣架空,权力旁落,他就只是一个傀儡皇帝。历史上傀儡皇帝很多,秦二世就是其中一个。”

小朋友说:“赵高不就是皇帝身边的一个宦官吗?他怎么会有那么大的本事?就算皇帝纵容他,那么多大臣难道都是吃素的?他们为什么不联合起来打倒他?”

我说:“那是因为赵高不是一般的宦官,他从一开始就把皇帝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后来,又借着皇帝的权威,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地位。”

秦始皇有二十多个儿子,秦二世胡亥年龄最小。按理说,他想当皇帝肯定没戏,但替秦始皇掌管玉玺的赵高和丞相李斯里应外合,把胡亥扶上了宝座,是为秦二世皇帝。

秦二世胡亥

二世自然很信任赵高,对他言听计从。赵高又乘机怂恿二世,说他得位不正,兄弟姐妹们都不服气。二世为了杜绝后患,听信赵高谗言,将其中的十二个哥哥、十个姐妹全部杀死,自以为从此可以高枕无忧了。

赵高又乘势忽悠二世说:“皇帝如果天天和臣子见面,就会失去帝王应有的神秘感。再加上你讲话不利索,处理政务不在行,这些小辫子如果被臣子们抓住了,他们就会看不起你,不听你的话。你还不如乘着年轻,旅旅游,逛逛街,享享清福。至于这些国家大事,又繁琐,又耗精力,就交给我来办吧。”

二世比较贪玩,真的照做了。所以,当时国家内忧外患,乱成一锅粥,二世竟然蒙在鼓里,整天都在深宫之中寻欢作乐。

左丞相李斯见国家陷于危难,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多次请求赵高,让赵高安排他觐见皇帝。赵高担心李斯捅破这层窗户纸,便从中作梗,设计陷害李斯。最终,李斯下狱被杀,赵高自己当上了丞相。至此,二世已经完全被架空,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傀儡皇帝。

到了二世当皇帝的第三个年头,项羽击败秦将章邯,赢得了巨鹿之战。秦朝危在旦夕。赵高见秦朝大势已去,有心作乱,又担心大臣们不听他的。

他想检验自己的权威,就牵了一匹鹿上朝,说是给皇帝献马。二世以为赵高老糊涂了,连马和鹿都分不清楚。就问分立左右的大臣。大臣们有的沉默不语,假装不认识。有的附和赵高,说这就是马,也有个别人说了实话。

说真话的人都被赵高找理由杀掉了。大臣们慑于他的淫威,再没有人敢反对他的命令。“指鹿为马”实际上是赵高巩固权力的一种伎俩,用来比喻公然歪曲事实,颠倒是非。

秦二世被赵高骗得晕头转向,却心安理当。但骗子赵高心虚了。他知道纸里终究包不住火,秦朝的江山转眼就要玩完,到了那一天,自己恐怕死无葬身之地。于是,他决定杀掉二世,另立子婴为王,把导致国家腐败的责任都推在二世身上,让他替自己背黑锅。

这项决定最终由赵高的女婿阎乐来执行,他带兵闯入二世居住的望夷宫,逼令二世自杀。二世临死之前苦苦哀求,让阎乐留他一条命,他愿意和老婆当个普通老百姓。

他的愿望当然没有实现。二世死后,赵高欲立二世的侄子子婴为王。子婴设计杀了赵高,后来投降刘邦,最后死于项羽之手。轰轰烈烈席卷天下的大秦帝国,终于灰飞烟灭。

我对小朋友说:“赵高之所以成功‘指鹿为马’,并不是大臣们没有见识,而是他们为了保住自己的脑袋,不得已说了违心话的结果。而赵高敢于公然颠倒黑白,乃是自信大权在握,连皇帝都不敢反对他。历史上发生的指鹿为马、颠倒是非的例子在太多了。渗透在真实历史中的杀伐和角力,比历史故事的表象要复杂得多,残酷得多。”

“太过分了!”小朋友义愤填膺,“难道历史就任由这些人颠倒黑白吗?那还有什么正义可言?”

“正义会迟到,但从来不会缺席。”我说,“赵高气焰熏天,最终死于非命,就说明了这个道理。近代还有一个类似的故事,结果是胳膊扭折了大腿。说给你听听吧。”

清朝同治年间,有一个叫吴可读的言官,向皇帝检举乌鲁木齐提督成䘵贪财枉法,罪证确凿。吴可读言辞激烈,认为成䘵死有余辜。但成禄是满族人,在朝中关系很深,竟然由死刑改为死缓。

吴可读愤懑之余,又上了一份奏疏,重申成䘵的弥天大罪,且委婉批评同治与慈禧母子不顾民生凋敝,大兴土木。话说得有点重,且有讽刺意味。

同治皇帝这一年刚亲政,一上来就有人给自己难堪,他被气哭了,说吴可读欺负他,要将吴可读“斩立决”。

同治皇帝

当时的规定,死罪必须由刑部、都察院、大理寺“三堂会审”,只有这三个部门的满汉正副官员十四人全部表决通过,死刑才予以核准。言官虽然官不大,却关系到整个社会的舆论走向。所以在处理言官的问题上,历朝历代都很慎重。但慎重归慎重,皇帝的面子也不能不给呀。

吴可读面临的形势极其严峻,“十三堂官皆画诺,唯家璧不肯”。只有大理寺少卿王家璧一人投反对票。不管事件背后的斗争如何凶险,吴可读还是凭借王家璧宝贵的一票惊险胜出,保全了性命。

“吴可读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制度战胜了权力。”我说,“所以,历朝历代开国之初,都会汲取前朝的经验教训,积极完善本朝制度。只要制度完善了,权力的漏洞就会被杜绝,‘指鹿为马’的荒唐事才不会重演。”

-END-

作者 | 赵玉柱

责编丨邓茜

实习编辑 | 宋佳妮

责任编辑: 鲁达

1.内容基于多重复合算法人工智能语言模型创作,旨在以深度学习研究为目的传播信息知识,内容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反馈举报请
2.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站点无毒无广告,请读者放心使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