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莫小谈
“平湖十里碧疏璃,四面清荫乍合时”。在绝美的颍州西湖边,穆一新禁不住吟起欧阳修的诗句来,他一边陶醉于美景之中,一边等待着师父。
一周前,穆一新告诉师父,说他要到颍州采访,顺便拜望恩师。师父很高兴,把会面的地点定在西湖边:“沿湖走一走,也让大都市来的记者先生看看颍州近些年的变化。”
“师父哪里话,承蒙您的栽培,即使走得再远,我也是您的学生。”在穆一新的心目中,师父的形象永远是高大的。
本次“颍州之行”,穆一新是携任务而来。社里在建党100周年之际推出一个系列报道——走进100个区县,用文字记录那里的变化。
一周的采访使穆一新收获满满,从“生存”到“生态”,从“衣食住行”到“生老病死”,从“煤气电”到“水陆空”,选材之广,受众之多,前所未有,仅采访资料就装了满满一大箱,采访文稿也几经修正,大体成型。
柳荫下,师父二人并肩而行。谈及本次的采访任务,穆一新顺便请教师父对文稿行文方式的看法,师父听后点头表示赞许,接着说:“看来,你是用了心思的。”
穆一新一怔,他听出了师父的画外音。对于师父的语言表达方式,他最清楚不过了。初跟师父的那些年,每每呈稿给上去,师父多半会说“看来,你是用了心思的”。这句话是对他付出辛劳的肯定,但接下里会话锋一转,挑一挑毛病。
“看来,师父不满意。”
“没,没……”师父连连摆手,“你已是大记者了,就按你的思路来吧。”
“师父瞒不过我,这么多年,但凡能过您法眼的,只会说三个字——‘嗯,很好’,在您口中‘用了心思’可不是啥好词儿。”穆一新打趣着说,他抬头望向师父,期待聆听恩师高见。
正巧行至清涟阁前的那段曲桥,师父凭栏而立,讲起了一段他的采访经历——
进入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师父所供职的小城市也不例外,在春色的照耀下,人们一下子沸腾起来,大踏步向前,个个喜气洋洋。那时月,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走在前列的人开始注重装扮自我,年轻人还买了摩托,摩托一族每天穿梭于城市各条街道,音响开得震天响,不分白天和黑夜。往往刚迷迷糊糊入睡,一阵《爱拼才会赢》《美酒加咖啡》就从窗外袭来,呼啸而过没了踪影。大家不认为这种现象有何不妥,反认为是酷,是炫,是时髦。
二十年后,人们跨入新世纪,师父的报社做一期专题,采访“先富起来”那一部分人如今的生活状态。师父的采访任务是走访本地第一批拥有摩托车的人。可惜,他们大都找不到了……
穆一新注视着师父,“他们大都找不到了”,师父的言语中透出一丝悲凉。但此时,穆一新还尚未体会出师父讲述的这段经历的用意。
“作为记者,书写物质文明不是一件难事,数据、图表都能体现成果,但精神文明的进步呢,如何体现?”
穆一新愕然了。
“精神文明无法具象,再宏达的场面也诠释不出精神层面的进步,既然如此,我们就往小的方面写。”师父顿了一下,接着说,“比如刚才我说的摩托车的声音,八九十年代的人们开着摩托,拉着响笛放着歌,那叫时髦叫拉风,很少去考虑噪音问题,扰民问题,他们只知道彰显自我,什么个人安全呀,公共安全呀,都抛在脑后,于是便有了我那次‘跨世纪访问’的尴尬。”
师父又说:“现在的颍州,不仅仅摩托车,跑车也不是什么稀奇之物了,但你在这里生活这一周了,听到过因飙车带来的噪音吗?”
“确实没有。”
“你看,这就是精神文明,人们物质丰富了,考虑问题也由之前的“私我”飞跃到如今的“公我”,这是思想境界的提升。”师父还说,“用小切口来体现大时代,是我们每一位媒体人必须具备的能力。”
告别师父后,穆一新久久地立在清涟阁前,他随即做出一个决定——推迟返程——他要走到群众当中,用心倾听每一个细微的声音,以此来展现这片热土上的百年巨变。
(本文荣获2021年“文明伴我行”全国小小说征文大赛一等奖)
作者简介:李涛,笔名莫小谈,全国公安文联会员,河南省作协会员。作品散见《小说选刊》《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山西文学》《天池》《百花园》《短篇小说》《青年文摘》等,曾获全国征文大赛一二三等奖、金麻雀网刊2019年度佳作奖、第三届“扬辉小小说奖”新锐奖等。出版小小说集《一个人的梦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