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教育学习

分享丨为您解读巨头“大而不倒”的背后故事

莎莎

《大而不倒(too big to fail)》,直击2008年美国金融海啸背后大佬们如何救市的纪实性影片。影片根据《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安德鲁?罗斯?索尔金的同名畅销书改编。

影片中美国财长保尔森、美联储主席伯南克、纽约联储主席盖特纳悉数登场。导演通过剧情片的方式深入讲述了金融危机背后政客精英和金融巨子之间的利益博弈,揭露了纳税人作为资本逐利最后买单人的残酷困境。在

教科书式的逻辑推演中,以财政部为主导的政府救市力量都在极力复现1907年老摩根的力挽狂澜,却无奈于华尔街巨擘的利益链条早已在宽松的监管环境下盘根错节,大而不能倒。

一场政府无奈的救援

Too big to fail,大而不倒,意思就是太大了,牵扯的方方面面太多,一旦倒掉,引发的危机将不可收拾,所以大而不能倒。

大而不倒已经成为一种现象。在金融危机的形成和恶化过程中,政府对陷入困境的大型银行是否给予救助,总是面临两难选择:如果不出手相救,则其倒闭会导致金融机构连锁倒闭即“多米诺骨牌”效应,从而引发系统性风险;如果出手相救,则又会强化其“大而不倒”的预期,在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引发道德风险。

可以说影片揭示了一场政府无奈下的救援。陷入困境的巨头太多,救还是不救,是个难题。

陷入困境的雷曼兄弟在寻求帮助,保尔森帮着牵线了巴菲特,而雷曼CEO迪克?富尔德嫌巴菲特狮子大开口而没有同意,因为还有潜在买家韩国人、美国银行和英国的巴克莱。

影片中雷曼公司的四个潜在买家,巴菲特的收购因为富尔德嫌报价太低拒绝了,韩国的一家银行因为富尔德高估雷曼的房地产业务而告吹,美国银行的收购被另一家陷入困境的同类公司美林捷足先登,抢先被收购了,而巴克莱的收购被英国政府否决了。到这里,由雷曼和美国政府主导的收购大战彻底失败了,雷曼公司丧失了发言权,静等自己最后命运的到来。当所有的买家都收手后,保尔森面临着抉择,是放任雷曼的倒闭,还是由政府直接出资——就像房地美和房利美那样——为雷曼纾困。保尔森的选择是雷曼倒闭。

雷曼倒闭后,美国乃至世界引发金融大海啸,股市狂泻,华尔街其它的大公司一时间都风雨飘摇。

雷曼破产引发的恐慌巨大,仅存的投行高盛和摩根斯坦利都面临着巨大的撤资和空头压力。这时候为次贷过度投保的AIG濒临绝境,AIG作为美国最大的保险公司包含着无数诸如退休金之类的资产,是too big to fail的,同时市场恐慌让信贷停滞,甚至连财务健康的传统企业GE都面临筹资困难。

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在国会动员通过援救提案时说的一段话尤为惊心动魄:“信贷支撑着现代经济,缺乏信贷也能摧毁经济,如果不能大胆快速地行动,就会重演30年代的大萧条,只不过这次会更严重,如果不通过方案,下周一就没有经济秩序可言了。”

在白宫的压力下,国会最终通过了注资方案,但保尔森还要说服银行们接受这笔救助资金。为了避免让被救的银行被视为即将垮台,保尔森要求主要的九大银行都必须接受注资,无论财务状况是否糟糕。银行们则恐惧当局会通过注资购入股份控制他们的运营,甚至限制他们的薪酬。为了安抚他们,保尔森许诺当局购入的股份将无投票权,联合了FDIC(美国存款保险公司),伯南克在此时再次恐吓,终于使九大银行就范。

信贷市场得以重振,各大银行也都在不久偿还了联邦政府的注资。

雷曼的破产,使美国政府逼不得已注资十大银行或投行,继续放贷维持稳定。最终在崇尚市场自由经济的美国,政府也只成为华尔街巨头们大而不倒的一个注脚。

启示:在危机中学会投资

我们无法预测何时爆发危机,又会是哪一种危机,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学习他人的经验来为自己的投资增值。

从风险角度来看,如果大型银行机构面临倒闭时会得到政府救助,那么,就没有人愿意花精力去关注这些银行机构的经营行为,金融系统的市场约束机制可能会受到影响,股东、债权人、存款人、担保人、保险人等利益相关者对金融机构的制约和监督可能会弱化。比如你投资了银行股,可能对于不了解的银行股也会采取高风险策略,却不会过多关系银行的经营状况,因为总有政府兜底。

“大而不倒”容易助长投资者冒险和投机的心理,它们可能会将这些机构视为“永不沉没的金融航母”而增加对其投资,这种市场的逆向选择反过来又会导致“大而不倒”问题的进一步加剧。最后可能会引发不可收拾的金融危机。

从投资者的角度,影片中也有巴菲特的身影。巴菲特和芒格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的三四年时间里就已经多次抨击华尔街的次级债务的金融衍生品,并称之为“大规模杀伤武器”,但是华尔街都丝毫不放在心上。

投资者更需要思考一点的是,虽然巴菲特在2003年和2004年就开始大力宣扬华尔街的金融衍生品将给整个金融系统和经济带来灾难,但巴菲特依然重仓富国银行。危机过后大家也注意到了,除了富国银行外,其他的大型金融机构无一幸免,损失巨大,唯独富国银行丝毫不伤,甚至还从中获利。

我们一般会喜欢的一个投资逻辑是投资逻辑就是如果看好行业,则考虑选择行业中的个体——公司进行投资;如果不看好行业,则对于行业中的所有个体都忽视,很少去看看具体公司的价值究竟如何。比如巴菲特投资报纸业时,华尔街都认为报纸业高增长时代已经过去,不值得投资;但是巴菲特认为,这个行业还能创造现金流而不需要新的资本开支,根据现金流折算回来的估值来看,还是值得投资。

当然我们不是巴菲特,无法有那么准确的预判,但是巴菲特的这个投资理念还是值得投资者仔细琢磨学习,就算看衰某个行业,也不要忘记估算行业中各个公司的内在价值是否值得投资。

虽然不少投资者或许也亲身经历了那场金融危机,但毕竟身处大洋此岸,对这场危机的来龙去脉的了解可能不会太深入。这部电影,等于是带领我们重温08年的那场金融危机,这对投资者而言是难得的学习和对背后真相的思考机会。

责任编辑: 鲁达

1.内容基于多重复合算法人工智能语言模型创作,旨在以深度学习研究为目的传播信息知识,内容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反馈举报请
2.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站点无毒无广告,请读者放心使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