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教育学习

海燕之歌读后感专题之《花儿与歌声》:一曲浅吟低唱的理想主义颂歌 一部感人至深的现实主义篇章

花儿与歌声

孟宪明 著

海燕出版社

编辑荐语:

一曲浅吟低唱的理想主义颂歌

一部感人至深的现实主义篇章

康 华

《花儿与歌声》是一部反映当下乡村儿童学校生活的长篇小说。作者为一级作家、民俗学家、著名编剧孟宪明先生。怀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民办教师出身的他无数次走访乡村学校、留守家庭、盲聋哑康复中心等地,深入了解孩子们的生存状态,亲切倾听他们的心声,在“孩子们单薄的身影、渴望的眼神,以及他们像野草一样卑微而强大的精神”的感召下,八年磨一剑,倾情创作出这部长达32万字、贴近现实生活的心血之作。

作品聚焦的是中原大地上的一个特殊的乡村三口之家,以被留守着的11岁的男孩范大强离家出走遇到了盲妹妹心明并带她走进学校为开端,通过一个个活灵活现、引人入胜的故事叙述,深情描写了留守儿童与乡村老师之间的真挚情感,热情歌颂了那些深深扎根基层的教育工作者,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当前,在党和国家的政策推动和社会各界的关爱下,我国留守儿童的数量在快速下降,温饱问题也大多得到了解决,理解、尊重、尊严以及如何得到良好的教育已经成为今后工作的重点,各级教育机构尤其是乡村学校无疑将是这场攻坚战的主战场。《花儿与歌声》在不回避乡村教育现实境况的前提下,采用正面表达的方式,从改革教育理念到创新教学实践,从知识教育到人格教育,从如何当名好校长到如何做名好老师,都给出了乡村教育前行的出路和示范性的答案,具有不可小觑的现实启发意义。尤为难得的是,作品自始至终秉承向上向善向美的创作导向,以偏于黄河一隅的涂滩小学为基点,借助年轻的音乐老师高虹和孩子们的相遇相交相知的生活点滴,透过苦难生活的表象,深情表达了对孩子的爱、对人性的爱、对美的爱,奏响了一场由善良、宽容、正直、乐观等美好情愫汇成的人间大爱的动人乐章,具有打动人感染人激励人的强大力量,堪称是“一曲浅吟低唱的理想主义颂歌,一部感人至深的现实主义篇章”。

对中原文化的坚守和创新也是作品的一大突出特色,这得益于作者作为民俗学家的深厚积淀。封面画采用摇曳多姿的牵牛花,全书24章选用24种最常见的乡间野草,并配以24首乡间民谣,自然清新的气息顿时扑面而来。作品中记述的民俗场景、民间验方是民间文化的瑰宝,复活的大量中原方言和人物身份十分吻合,30多首有关月亮、老鼠等的歌谣更是机智幽默、富于韵律,读者扫描腰封上的二维码即可欣赏到音色优美的童声吟诵,其中的《月亮谣》更是由作者自己谱曲自己吟唱,悠远丰沛,回味无穷。在润物无声地传承传统文化的实践方面,本书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作品问世以来,已经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良好的社会反馈。出版社先后收到200多篇读后感,一些校长、老师、家长、学生、阅读推广人等从不同的角度分享了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收益,这些来自基层一线读者的好评令人倍受鼓舞和感动。河南省民政厅、教育厅、文化厅、扶贫办、妇联等政府机构积极策划和组织,和作者、出版社一道走进多家乡村校园办讲座谈心得,所到之处受到孩子们的热烈欢迎。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中华读书报、百道网、河南日报、大河报、大河网、郑州日报等媒体也都进行了热情洋溢的宣传报道和作品连载。文学评论家何向阳、方卫平、李东华、何弘、王宜振等对作品给予高度评价,称赞此书是当下儿童文学作品中的“三贴近”的佳作,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典范之作。

月亮谣

月亮走,我也走,

我给月亮手扯手。

我问月亮到哪去,

月亮光笑不开口。

孟宪明

作家自述:

文学是弱者的倾诉

我常常想起儿时,想起儿时的眼泪和欢乐。我从三岁就跟着娘薅草了,我的是一个很小、很精致的竹篮子。直到今天,一看见竹编的篮子我就喜欢,大概和这个我最初的劳动工具有关。这些草,这些陪伴我成长的无名小草,曾经陪伴过很多人的童年,甚至陪伴过整个人类。它们太过卑微,以至于因为名字太多而没有固定的名字。我闭眼想着,念叨着,我能记起来的有三十来种名字,但当我认真查对的时候我才发现,在中原,它们的家族竟然庞大到二百种之多。我忽然就很感动。不就是这些从不见经传的小草小花,一直点缀着、美丽着这块曾经养育过我的爷爷奶奶、我的父亲母亲、我的姐姐哥哥和我的土地吗?不就是这些从不见经传的小草小花,一直陪伴着、欢乐着这块曾经养育过神话、养育过传说、养育过歌谣的土地吗?

△刘堂小学的师生与孟宪明老师合影留念

有草,就有关于草的歌谣、谜语、谚语、歇后语。“猫儿眼,点三点,不肿屁股就肿脸。”这是告诫;“狗儿秧,下锅香,长点儿油,顺屁股眼子流。”这是知识;“一个老婆两头尖,生的儿女有万千。打发儿女上天走,髦个老婆一曲连。”这是咏叹……更多的,是远超小草小花的歌谣。月亮,星星,天空,风雨雷电,阴晴寒暑……小白鸡儿,小老鼠,小猫小狗……直到今天,我能背诵的唐诗宋词加起来也抵不过我儿时的歌谣。儿时的天空里,到处弥漫着欢乐的歌声,哪怕是让人流泪的“小白菜,就地黄,三岁两岁没了娘……”也常常在刚刚撒落的泪花边响起幸福的歌声。儿时是人生的早春,到处都茂盛着新绿。

我教过四年小学,在我教的学生中既没有盲人聋人,也没有残疾人和智障人。可以说,在我的青少年时代,几乎没见过这类特殊的人才。可是这些年来,我写过残疾人、智障、自闭症,包括这次的盲妮儿心明。我多次检讨过我的创作心理,我为什么赖在童年不愿意长大,我为什么没见过这些残疾孩子却流着泪在写他们,我为什么一次又一次被自己感动?

文学是弱者的倾诉。文学永远站在弱者的立场发言。当一个人面对社会,当一个个体面对整体,不管多么强大的人和个体,立即就变成了绝对的弱者。儿童是弱者中的弱者。残疾儿童是弱者中的弱中之弱。是弱这条又细又弯又悠长绵软的小径,带我寻找着通向文学的光明之路。

文学的品质取决于这种倾诉的幽深度。我深念着的故园之草。我深恋着的儿时歌谣。我聪敏善感的盲妮儿乖乖……就构成了三重奏的《花儿与歌声》。

48.00元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即可拥有

责任编辑: 鲁达

1.内容基于多重复合算法人工智能语言模型创作,旨在以深度学习研究为目的传播信息知识,内容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反馈举报请
2.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站点无毒无广告,请读者放心使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