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教育学习

【围城读后感】专题局外人的洞见----20余年后重读围城有感

近期读书极杂,杂到自己都觉得不像话。比如说因为下的有声读物过多,已经多到挤占手机不少内存了,于是努力听努力清,某日听了个百家讲坛讲钱钟书的《围城》的,于是又想起这本20多年前看过的小说,一时间又动了重读之念。好在身处互联网+时代,手指轻点两下,下载便告完成。

下的快,读的更快。因为原本这部小说的篇幅便不是很长来的。而且通篇内容大抵都是室内剧,除了几位教授去三闾大学在路上那一节,其它的故事发生场景基本都是周家、方家、苏家、方鸿渐家,如是而已。但是,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不是因其场景,如果谈叙事宏大、人物众多、事件复杂一类标准的话,那么各种动辄2M大小的白手打江山的穿越文可说是无文出其右了吧。相较之下,《围城》里说的都是一堆琐琐碎碎的事情,来回来去都是一群知识分子的小日子,慢生活。年代背影神马的基本可以略过。这点有实事为证,前两天听某同事讲,他有一位“很傻很天真”的师弟想留校,导师意味深长的说:看过《围城》么,学生憨答:看过。导师说,看过就行了,现在的大学里,和当年书里描写的场景还是一样一样的。学生暴汗之。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经典总能赢过时间。所以你看为什么四大名著现在还时常有人谈起,尤其接地气如《红楼梦》,那里面描写的小丫环、老婆子们之间的PK,换下姓名、场景,和当今的职场有啥不同,没啥不同啊!

《红楼梦》如是,《围城》亦如是。个人当年第一次看这本书的时候,还是名小学生,所以书中很多地方没读懂。比如诸慎明讲罗素、董斜川说龚定庵、同光体云云,个人是一概的看不懂。虽然看书看不懂,但电视剧还是极好懂的,因电视剧上映而出名的书里,《围城》虽不算空前绝后、也属于极其罕有的了。当然,不止这一点,《围城》在其它很多方面也创造了不少第一,比如说一个书名能成为一个名词。至于如“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想出去”这样的金句,更是已成为人们日常闲谈中经常引用的名言。如果继续上岗上线,我们还可以谈谈钱钟书如何创造了方鸿渐这一中国的“多余人”形象,深度剖析下他和毕巧林有何同异,那个属于比较文学领域了,个人这篇只是随笔而已。

读书有所谓“知人论世”,既要了解作者生平、思想等事方可深入领会作者精神。个人窃以为与之相类者还有一个“时移事异”,世事多变,人更多变,一个人的思想观点总是随着其生活工作学习经历的累积而不断变化着的。个人这个案例便很鲜活。此番重读《围城》,除了那些俯拾皆是熟到不行,曾在各种作文书、文学鉴赏手册里见到过的各种绝妙比喻外,尤其与幼年阅读感受不同者,是书中有关大学里、工作中各种撕*、各种争斗、各种倾轧,一下子都读懂了!而且明白到不行!不但字面上的意思懂了,字里行间隐藏的深意也自觉一眼看到底了去,有时读到会心处真欲手舞足蹈了也。当然,有此异状,大抵都是源于“知行合一”四字而已。便如从前有人跟我说阿尔卑斯山之广阔,个人只能参照北京香山YY则个,现而今真正去过,见过,服了。与脑中资料两相映照,顿觉两者合二为一了。

读过、悟破之余,不免对钱钟书更为钦服。毕竟生活这东西,总是看透了很容易,看透了还能继续积极努力活下去不容易。读这本某些处甚至在描写上显得有点不成熟的小说,你会觉得作者便如一个温和的长者,一直在这名利场外远远站着,笑眯眯的看着这一伙人如何争吵,如何撕闹。虽然哲人教导我们: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但这话易说不易做,或者说也正是因为钱老先生站的足够遥远,内心足够淡然,所以信笔写来,也显得格外生动、特别深刻,所以坊间传说西南联大的教授们都极不喜欢此书,让人忍俊。静观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各路英雄豪杰、文人骚客,似乎置身其中又实则置身事外的钱钟书老先生真可称是少有的明白通达之人了。这应该也是因为其读书甚多、学识渊博所至,一念至此,让人对读书这事儿更有信心了。

正是:知行合一非妄谈,观悟只在一念间。杀伐果断皆空言,腾身场外心自宽。

责任编辑: 鲁达

1.内容基于多重复合算法人工智能语言模型创作,旨在以深度学习研究为目的传播信息知识,内容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反馈举报请
2.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站点无毒无广告,请读者放心使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