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教育学习

弟子规读后感400字专题之为什么说《弟子规》是本垃圾书


文 | 挪威

第 350 篇文章


第350篇文章了,时间过得真快。今天这篇文章可能会有点长,涉及到一些传统思想知识,但我会尽量写得好看点,文笔向我的颜值靠拢。


此前,我写过一篇文章,主要是批驳戒色和女德。它们打着传统文化和国学的旗号,做一些完全和传统文化以及国学不搭边(或称之为伪国学)的勾当。

当时,在那篇文章中我写了一句话,《弟子规》是本垃圾书。

现在再强调一遍,《弟子规》是本垃圾书,意思是,是本早就应该被扔进垃圾堆里的书。

不过当时一笔带过,没有详细写,昨天被拎出来暴打,为什么呢?因为写了关于罗翔退博事件。

有人翻公众号的历史消息,看到那篇文章,看到这句对于《弟子规》的论断,于是迅速判断了我的立场,立刻扣了帽子,「某某狗」,「民族的罪人」,应该滚出国,同时招呼了我的祖宗和性器官。

很不幸,我不小心点开了那个人的微信头像,发现是名男性。我觉得一个男人不应该对我的性器官这么感兴趣,连续用好几个动词,搞得画面都糊了。

建议下次骂人的时候盯其它器官,比如肾,肾比性器官值钱多了。21世界是创新的实际,骂人的脏话也要与时俱进。

大概在大二时,我开始研究中国文化,「研究」这个词太装,那你就理解为瞎读,确实是瞎读,漫无目的地阅读,从历史切入,然后是思想史,然后是具体某个时期的思想家及其理论。

读多了,就有思考,想多了,就有表达欲。道理和吃饭一样,吃多了,就要排泄。我把读后感都排泄成一个个句子。

大四快毕业时,连续写了两年的文字汇集成书,差不多整整25万字,书的名字叫《儒家思维与创造力》,这是我写成的第一本书,学术范式。

没有出版,给学校哲学教授看了,教授说很有意思,写得不错,让我考研究生,我想了下,我还是更爱钱多一点,其次是小炒肉和小姐姐,对学术的兴趣不大,所以毕业后直接找了工作。

而那25万字的稿子,被装订成了书,我印了一些,给一些朋友送了,自己保留一本。书印出来后,我还发了条朋友圈纪念。


写这段回忆的意思是,关于传统和国学,我不是想当然地用屁股在站队,我投入了整整3年的时间和精力,以及思考,参考了从孔孟以降到程朱陆王以及近现代一些学者包括西方学者的文献。


虽然也没耽误我谈了好几场恋爱,也没耽误我丰富了相当多的情感知识,但可以它让我有一些自信可以谈论这个话题。

《弟子规》的垃圾,首先体现在文学层面,而《弟子规》这本书,基本上没有什么文学性。

作者是李毓秀,清朝一个秀才而已,因为考不上举人,终身为秀才。这不是学历歧视论,但从学术研究角度(注意我说的是学术角度),学历和作品质量成正比。

大概率来说,博士毕业论文,肯定比初中学生作文耐读,且思想深度不在同一个层次,别拿黄宗羲顾炎武那帮人来比,人家生活在什么时代。

而古代科举考试,和今天不同,内容大多雷同,无非儒家义理,八股行文,大家都是吃孔夫子的饭,有些人吃到了进士,有些人只吃到秀才,学历大多能反映出水平差异。

比如心学公认的两位大佬,陆九渊,33岁进士及第,意思是科举殿试的时候考了前三名;王阳明,这位就更不用说了,1472年生,1499年,27岁那年,就考入进士了。

王阳明是可以和朱熹相提并论的明代大儒,直接开创了「阳明心学」,后来传入日本,影响极大。

当然也有例外,学历论并不是绝对性的,但李毓秀以及他写的《弟子规》不属于例外,你看看他的文字就知道了,随便摘抄一段《弟子规》行文:

父母呼,应勿缓。

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

父母责,须顺承。

冬则温,夏则凊。

晨则省,昏则定。

——《弟子规》

确实没有文学性,无非是告诉你要听父母的话,要玩命地、绝对地、如信徒对神祇一般,听父母的话,以及孝敬父母。

而同为清朝教育启蒙读物《声律启蒙》,你再看看这文字: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

来鸿对去雁,宿鸟对鸣虫。

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

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

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

——《声律启蒙》

读来境界恍然不同,视野开阔且朗朗上口,相当有文学水平,顺便说一下,此书作者车万育,康熙三年三甲八十四名的进士,你看真正的大佬并不只会死读书,死写八股文。

当然,《弟子规》终究是一本偏向于思想启蒙类的读物,不能比文学性,但从思想角度来看,这本书也缺乏思想性,甚至可以说完全没有哲理高度,全文都是教条性的规范。

从头到尾告诉你,应该怎么约束自己,如何通过约束自己去孝敬父母,去和别人相处,有一些甚至非常过分:

长者立,幼勿坐。

长者坐,命乃坐。

尊长前,声要低。

低不闻,却非宜。

——《弟子规》

简单来说,你和长辈(不仅限于父母)站在一起,只要长辈不坐,你就不能坐。长辈坐下去了,你也不能坐,必须要长辈命令你坐,你才能坐。说话也要非常注意,声音不能太高,要低,否则不尊敬,但也不能太低,长辈听不到,也是不尊敬。

这不是尊敬,不是教育,是驯化,长幼关系极度扭曲,仿佛君臣关系,也像变态领导和同样变态的员工的关系。


《弟子规》这本书,最严重的错误,它扭曲了传统孔孟思想的精髓,虽然它开篇就是「圣人训」,但很明显,它没搞清楚孔孟到底在说一些什么。

这是一个可以写一本书,无数顶尖的脑袋讨论了几千年也没讨论出明确答案的话题,所以我就不写了。

但无论哪个角度看,孔孟思想,或者说传统思想的作用,都在于培养人的独立人格,换句话说,让人成为人,而不是让人不当人。借用陆王心学流派的话说,「收拾精神、自作主张」。

教育的目的在于首先激发人的主体性,让人自身产生内在秩序(台湾哲学家韦政通《中国思想史》称之为让人意识到内在理性),然后才谈约束,才谈各种礼仪,这是自律。

父慈子孝,而是不会父母天天家暴你,你也要孝,这不是脑子有问题吗?《弟子规》就是一本脑子有问题的书。

礼,或者说任何人伦规则,不根植于人的内心,不根植于情感,就是吃人的礼教,一定会让关系变得非常扭曲。所以《弟子规》不是在育人,是在育人不当人。

其实区分国学和伪国学非常简单。

好的传统思想,一定先谈人的主体性,谈内在秩序的构建,然后再谈约束,谈礼仪。约束的本质,是为了你更好地表达自己,为了避免和这个世界发生冲突。

伪国学,坏的思想,只谈约束,坚决不谈人的主体性,直接抹掉。人就是奴隶,教育就是驯化。《弟子规》即是如此,即使有一些话有道理,但小朋友并不理解这种道理。

《弟子规》受欢迎,也是国学热潮刚起来的时候,它迎合了相当一部分父母懒惰的心理,因为全书都是在让小朋友听话。

父母最喜欢这种调调,不用教育,你听话就好,最好孩子把父母当神供起来,我要是父母,看到这种书,又带着国学的光环,我也喜欢。

而且弟子规不像《三字经》,后者包罗万象,文史哲生活常识都有,读懂比较难,《弟子规》从头到尾都规来规去,比较容易理解。

受欢迎的,并不都是好的。

我建议所有父母,或者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人,都可以直接读孔孟原著,思想境界,文笔,视野,都较《弟子规》这种书好很多。

比如《论语》中的一段话: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

你不能只有自然灵性,否则就太原始了;你也不能被世俗文明(礼仪)侵蚀得过度,彻底失去灵性,否则救护虚伪世故。你最有魅力的样子是:「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鸡汤点说,知世故而不世故,而但按照《弟子规》那种教法,小朋友一定是世故的,而且世故得非常扭曲。

你再回味一下这句话,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多美,多少好看的男男女女此后就用这句话作为名字了。

有时间,又热爱,读这类书不香吗?为什么浪费在《弟子规》上。END


*我们的公众号:挪威TALK

*我们的微博:@爱新觉挪威 @许天大诗人

责任编辑: 鲁达

1.内容基于多重复合算法人工智能语言模型创作,旨在以深度学习研究为目的传播信息知识,内容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反馈举报请
2.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站点无毒无广告,请读者放心使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