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赤足途行
心怀沉重将最后一页细细看完,缓缓合上《文化苦旅》。
闭上双目,回顾起整个“苦旅”的过程,小学、寺庙、李冰、道士塔、敦煌壁画、喀什、苏轼、宁古塔……一个个具体的物件和人物在脑海中浮现,还有一段段古老的历史。
五千年的时光,虽然一路上磕磕碰碰、跌跌撞撞,但一连串长长的脚印证实了他的伟大。不像古埃及、古印度文化,脚印走着走着就断了,断得后人也不知道他的姿态。这是挺可悲的,曾经遗留下的遗迹如此恢宏,文化却成了大漠的风沙。
中国文化是博大精深,在发展中也遇到伤痛。
有些伤痛看起来非常滑稽,但正是引人想笑才是最大的悲剧。这也是写作者喜欢用喜剧来传递悲伤的原因吧!王圆箓化缘筹钱,砸墙,毁塑像,刷白,绘画。这一连串的动作,看起了也很正常。但如果放到敦煌莫高窟呢?砸塌五代十国的石壁,刷白北魏的壁画,推倒大唐的塑像。太不符合逻辑了,但又真实存在。心里怀着的是沉重的悲痛,但还是想发笑。
“贫瘠而愚昧的国土上,绳子捆扎着一个世界级的伟大诗人一步步行进。”一群小人领着苏东坡游街示众,这画面可笑吗?这画面使人心痛吗?
对于这样的事情,我们应该坐下来沉思一会。自己会成为“王圆箓”吗?自己会领着“苏东坡”游街吗?
历史浩浩汤汤,其中不乏对中国文化添砖加瓦的人,如流放到宁古塔的官员。一片荒芜,一群虎狼。艰苦得生命都朝不保夕,他们活了下来,并对这片荒芜之地进行了改造。“他们为了文化和文明,可以不顾物欲利益,不顾功利得失,义无反顾,一代又一代。”这是文化幻化的星火,烧着了一片荒原,贫瘠也变得肥沃。
拍案而起,怒发冲冠,手持长枪与破坏者决战在城墙之下。誓死要护卫那快被烧毁的园林。理性重新回归,知道这都是历史,不可改变的历史。我们需要的是追思往事的悲痛,为明天的道路铺上石板,让他走得安稳,不需碰撞。
《文化苦旅》追思的是中国文化,但是我视野有限,所以我只能借助这深奥的智慧,谈谈自己故乡的文化。
故乡是块“贫瘠”的土地。
虽说故乡在安庆,黄梅故里,但故乡没有残留太多的艺术文化。以前残留的虽然少,但至少每年都有几场黄梅戏剧,几台说书节目。村里老少都会集合在一起,都互相打打招呼,认识认识。
21世纪初,改革开放的红利终于来到了这块土地,打工狂潮也随势而起。这场狂风对于没有太多文化积累的故乡太大太残暴。虽然刮来了财富,但也将岁月中累积的沃土卷走,起了一片烟尘,生出一群鬼魅魍魉。
小时候父母逼迫我们读书是为让我们考大学,找到好工作,挣钱。但风来了,不读书也能挣到钱。“读书无用论”也就成为父母安慰读书不行我们的借口,我们也真信了这句话,这魔障一直深植在心底。长大回头一看,才知道这句话毁了家乡年轻的一代人。物质的富有,精神的缺失,诞生在故乡的只有奢侈和攀比,还有孤独。故土的淳朴和善良不知卷到哪个角落。
政府提倡新农村建设,村庄里也建了个活动中心,建几个锻炼身体的器械。不知道对故乡有多大作用?不知道故土文化的去路?
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