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利伟
【编者按】“澎湃新闻·翻书党”自2018年起刊发“地铁上的读书人”系列,捕捉地铁上的书与人。今年的“世界读书日”,我们仍然推出北京和上海的地铁阅读观察,看看这两个城市的汹涌人潮中,爱书的人们在读什么。以下是世界图书出版社编辑朱利伟的来稿,这是她拍“北京地铁上的读书人”的第三年。
时间是宝藏。从2018年2月我在上下班路上随手拍下第一张北京地铁读书人的照片开始,到现在已经整整三年过去,我拍下了1600多个地铁阅读瞬间。
2021年夏天,一个电视台的节目联系我,准备拍摄北京地铁上读书人节目新闻,拍完后,当编导想要在片子中插一些不带口罩的地铁空镜进行比照时,发现这个无比简单的想法在这年夏天竟然无法拍摄完成。我知道,我拍下的那些戴口罩的和不戴口罩的地铁阅读瞬间,也在不经意间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变化。
过去三年中,无论是新闻报道还是网络讨论,每一次对地铁读书人的关注都是对阅读的嘉许。我偶尔也会设想:我拍下的那些地铁读书人,他们知道这些吗?我想,他们更多可能还是埋首于手中的书,对外界声音根本无暇理会。我与他们走一条同样的路,旁观着他们,他们在地铁上认真读书的样子从未让我对拍摄感到厌倦,记录美好瞬间的初心也从未发生改变。同时,在这戴着口罩读书的这一年,我遇到了更多有趣的书和人。
一、我在“北京地铁书单”更多书后面写下“两次”
从开始上传照片到“北京地铁上的读书人”豆瓣相册后不久,我就创建了一份“北京地铁书单”,把在地铁上遇到过的书分门别类放进这个越来越庞大的书单——现在,这份书单上的书也已经超过750种。当样本数量不断增大,同一本书再次出现的几率越来越高,这一年,我在地铁书单上写下了越来越多的“两次”。
20210402。再一次,《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打开这本书的同时,他也打开了手机中的音乐播放软件。是什么在地铁上流行?是恒久闪耀的人类智慧的光芒吧。
上一次遇见:20180627。亨廷顿名著《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这是新华出版社的版本,2017年我买过另外一个版本,不过一直还没有读。
20201120。这本《全球通史》他看过不止一遍,几乎每翻一页都有已经画过线的段落,这次看他翻看的速度明显更快些,是什么吸引他又读了一遍呢?这本书在地铁上遇见过不止一次。想起几年前因为一件偶然的事跟一位近代史专家通邮件,往复之间请老人家推荐值得一读的世界史著作,他就推荐了这一本。
上一次遇见:20200325。疫情初期。病毒要防,书也要读。她戴手套读《全球通史》,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名作几乎是世界通史领域有口皆碑的经典。她已经读到第22章——“西欧的扩张:伊比利亚阶段 1500-1600年”。
20210324。又一次遇见它呀,是余华的《活着》,添加到北京地铁书单豆列时网络提示重复添加。但是照片太多,上一次拍到时的照片怎么都没找到。
20200628。换乘时又遇到读《亲密关系》的青年。他几乎要把头埋进书里。带着这样大开本的厚书上车,起初我以为是备考书,但备考书很少有飘带的,近看才发现是经典的心理学专著《亲密关系》。对认真学习亲密关系的男士有好感。这本书当然非常知名,但当我看到豆瓣有5.9万人想读时,还是被这个数字惊到了。
上一次遇见:20201117。似乎是另一个版本的《亲密关系》。
20200929。连续两天遇到同一个读书人不奇怪,这样的经历我有几十次,但是连续两天遇到两个不同的人读同一本书还是第一次。本以为她是昨天遇到的那个姑娘,对比了一下,不是同一个人。她读的也是村上春树《1Q84》。
上一次遇见:20200928。《IQ84》,也是遇见过的书了。除了她,还看到一位读妇产科学专业书的男士,没有拍下来。
20200925。《人生海海》,第二次遇到。频繁出现的书有时会让人有一种想去一探究竟的欲望:这书写了什么?为什么大家会看?
上一次遇见:20190724。彼时刚出版没多久的新书《人生海海》,也是当时豆瓣虚构类热门榜的前排。
二、书让故人重逢
即便是在同一座城市工作的朋友,也会因为各种原因不常谋面。但地铁坐多了,一切皆有可能。过去三年里,我遇到过1000多位地铁上的读书人,这里面遇到过两次以上的不下几十位,他们是我同路擦肩的“熟悉的陌生人”。在第三年里,因为留意地铁阅读,书也把相熟的人带到我面前。
20200819。在即将换乘的时候,在不常坐的夜班路线上捕获了正在读书充电的友人一枚。很久不见地铁见——是他手中的书让我们相见。他当即提议下车在站内坐一会儿,许久未见,我们就这样因为偶然的相遇交换了彼此的近况。我问他读的是什么,原来是跟他近期工作相关的《复盘网飞》。
20200805。前一天下班换乘时拍的——公司新来的领导,也是认识许久的同行。他平时开车上下班,之前一直没发现我们地铁同路。在工作之外的地铁上,又重新认识了领导。他读《汉魏名士研究》。
三、过去来到今天,阅读连着时代
有些阅读瞬间会让人恍惚以为昨日重现,有些地铁读物则贯通着一条从过去直到今天的路。从旧时光里打捞出的泛黄旧书往往有着某种特别的“香味”,“故宫600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这些社会热词也沉淀在通勤路上——地铁阅读悄然连接着整个时代。
20210107。这个瞬间仿佛又让我回到三年前拍到用作“北京地铁上的读书人”豆瓣相册封面的那张照片的时候。他读一本旧书,字体和纸张满是过去的味道。干干净净清秀的面庞也似把三年时光拉到眼前。
20201105。若说把过去拉到今天,2020年的故宫也是一例。2020年是故宫建成600年,故宫本就是近年来的大IP,这一年,有关故宫的一切都很火。这是一个周四下班时拍的《图说故宫》。
20201014。《苏轼传》,不知道是哪个版本,选了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最新版。故宫600周年之际的特展“千古风流人物——苏轼主题书画特展”很是火爆,很多人为了看展特意去故宫。
20210330。该是有某种特别的热情,让她拿起这本泛黄已久的铅字排印厚书。她正看到“在德国侵略者计划中的高加索”一节,可见是一本有关二战的书,有网友提示说可能是《高加索会战》一书。
20200604。上车前就见她在我身后,拿了一本很旧的书在读,是1964年繁体版范文澜著《中国通史简编》。旧书在北方干燥的空气里已经发脆,她看得快,掀页声哗哗作响。想起以前,长夏该是把书和衣物拿到日头下暴晒的时节了。后来又碰到过她几次,因为印象深刻,有一回午间逛单位附近的中国书店,一下从旧书堆中看到了同样的书,就买了下来,大概是觉得读同样的书也是对她的另一种理解——虽然后来我只是把这本书放在了书架上,并没有翻开来读。
20210317。下午外出,上车所见。金一南的《为什么是中国》,今年恰逢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党史学习教育日趋深入。她读这本书,大概也是党史学习教育活动的一部分吧。加豆列的时候才发现,这竟然是我第二次在地铁上遇到这本书。
20201021。就是在这一天,我第一次看到有乘客读的《为什么是中国》,隔得远,拍得不好。看到这书时忽然让我想起头天早上见到的那一位,他上一本书读的是金一南的《心胜》。《为什么是中国》也是金一南的书,目录跟昨天的书对得上,虽然戴着口罩,人也大致对得上。通过一本书,识得一个人。
202001010。同一时间,同一节车厢,还是读《心胜》的那个乘客。
20201222。王树增《解放战争》,是之前遇到过的女士。
20201207。看了页眉上的书名立马认出了他,是前些日子遇到过的读毛选的乘客,他正读到《毛泽东选集 抗日战争时期》。
20200903。今天是抗战胜利75周年纪念日,在地铁上看到他读《晋北争锋-忻口会战》,是“武汉大学抗战经典书系”之一种,就想起来他是遇到过的人,上次他读这个系列的《赣北兵燹 -南昌会战》。
20200731。遇到谁,既是随机,又是必然——相同的时间、地点和轨迹,陌生人也会变得熟悉。是读《苦难辉煌》的他呀。
20200723。最新出版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之前也有碰到过读《习近平用典》的地铁乘客。
20200723。这位跟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乘客在同一车厢的乘客,在读《邓小平时代》。
四、在中国关心世界
随着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国际关系成了不少人关心的话题,而这在地铁阅读方面也有体现。这一年,我拍到的有关中国国际地位、国际关系、中外比较类型的书比过去更多了。
20200519。有人关心粮食和蔬菜,有人关心《中国的当下与未来》。
20200703。他的衣服有意思,一个读《去依附:中国化解第一次经济危机的真实经验》的读者,也是一位穿着可爱T的地铁乘客。
20201221。冬至。坐在我对面一排座椅上的地铁读书人之一,《国家战略能力与大国博弈》。战略是刀尖的哲学啊。
20200921。《谁在世界中心》,一个有话题性的问题。
20200914。《叶利钦时代的俄罗斯(外交卷)》,这本书在豆瓣上只有一个“想读”,如果不是特别精确的需要,大约她也不会读。
20200918。在金台路换乘通道,有一面CBD城市景观背景墙,显得现代而开放。她带了一本书换乘。很喜欢这张她与另外一位着装普通的乘客同屏的照片,她读的是《使民主转起来:现代意大利公民传统》。
20201019。通过封底作者介绍知道是18世纪西方保守主义政治思想家埃德蒙·柏克的作品《法国大革命反思录》,跟另外一张照片上的页脚对照了一下,确实是这本。
20200611。他读《电视剧国际交易研究》,似乎是央视内部图书馆借出来的书,在他身边,还站着一位读《逃离奥斯维辛》的姑娘。
五、大人的赤子心
我拍到过地铁上的亲子阅读,但是,当大人的身边没有孩童却依然兴趣盎然地读童书时,你会感受到一种格外的纯净。
20201209。看《彼得兔全集》绘本的人。
20210107。坐我对面的女士在读一本关于蚯蚓的绘本,《看!蚯蚓》。这本书在豆瓣上只有一条评论,但没有一个“想读”。“蚯蚓有什么样的?”“蚯蚓爱吃什么?”“蚯蚓怎么呼吸?”这得是多有纯净之心,才能不惧这种软体动物。
2020703。她读插图精装版《柳林风声》,这本书的版本很多,我不确定是哪个版。
20210219。是看连环画的人呐!春节之前我去逛中国书店,也曾动心想买一本《杨门女将》连环画。
20201116。这天早上遇到的读《新华字典》的人,他并没有带孩子一起坐地铁,也许是小学语文老师。有网友留言说,“有可能是小孩快生了,查字典准备给小孩取名字。”而你想象不到,小小一本新华字典,也是一些网友的枕边书,另外一些网友无聊的时候喜欢翻看它,“很多不认识的字,很有趣”。
六、用新书表达对作者的爱
地铁上的书常常是经典或者实用书籍。但我也能看到一些有号召力的作者特别是文学作品的作者,新书甫一出版就被读者带上地铁。地铁上捧读新书的人,就如一滴水,折射着太阳的光辉。
20200611。2020年5月刚刚出版的新书,李银河自传《活过,爱过,写过》,次月就在地铁上见到啦。
20200814。马伯庸新书,《两京十五日》。
20200824。没想到又在地铁上遇到这么新的书,前一个月刚出版的《失落的卫星:深入中亚大陆的旅程》。
20201117。莫言新书《晚熟的人》。
20210320。春分。周末地铁读书人。该是一本不错的书吧,不过我没读过,也没见过,不知道是什么。经过友邻和朋友圈好友提醒,是石黑一雄新作,上海译文3月份刚刚出版的《克拉拉与太阳》。
七、用文学抚慰心灵
文学能与造化争功。我有一种感悟:自己的人生再长也只一次,好的小说能给人活在里面的真实感,读100部小说就像活了100次。特别是在戴着口罩的这段时间里,有越来越多的人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抚慰不安的心灵。正是由于文学的想象力,我们的心灵能够冲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
20210308。渡边淳一《孤舟》。
20210303。原本有机会把好看的她拍的更好看,她站在车厢门口读书的样子简直就是理想画面。不过我没有机会了,她一站后就下车了。是毛姆的《面纱》。毛姆也是地铁上的热门作者了。
20210223。看《北鸢》的男士。
20200821。遇到过的书,《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20210203。《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遇到过不止一次的书了。20201017。周末早上的地铁读书人。看了一半的《霍乱时期的爱情》。20200922。列车进站,她在候车的空档打开了这本书,上车后她看得忍不住笑出声来,原来是李娟,这就不奇怪了。是李娟的《羊道 前山夏牧场》。20200819。天渐渐凉了。她读《鲁迅小说全集》,是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丁聪插图版。文学,是很多人的故乡。20200724。我下车时她上车,是人民文学版《红楼梦》,她已经看到第九十回。有四大名著的夏天才叫夏天啊。20200429。上车就看到他了,但因为跟人同行,没有看到书名。后来知道是李洱的《应物兄》。戴着手套看书的景象实在是疫情时代的特殊见证了。
八、因美妙而记录
有时候,仅仅是看到他们在地铁上认真读书的样子我就觉得很满足——一本打开的书就像在地铁上开出的花。20210323。两个八十中的女孩,正在讨论《红楼梦》,刚刚开始阅读,黛玉还没进贾府。20201127。学生时代的地铁时光。20210113。可真是太美的姑娘了!她读《在森崎书店的日子》,是新经典2020年的新书呀。20201110。《散文课》,有一颗安静的心呐。20201016。他读一本很厚的书,就觉得应该是很好看的样子。地铁人多,我没能上去这趟车,就在车窗外拍下了这个瞬间。秋天的地铁也温暖起来了。20201014。是本旧书,没看清是什么,但也是熟悉的书系中的一种,具体是哪个书系也想不起来了。20200922。第二次遇到,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20200917。一本英文小说。20200901。《王蒙文集 第十卷》,豆瓣上没有单卷信息,只好把全集加入地铁书单了。20200831。地铁车窗外常常有一些广告,大多是北京名胜风光,兼有一些“路过·让心停靠一些”的名人名言。有时候想,如果地铁读书人的照片出现在上面,对于阅读的示范效果会不会更好?20200824。没想到这个版本的《江城》有7.4万“想读”。20200819。《世界的凛冬》。20200806。哦,美丽的姑娘!是“那不勒斯四部曲03”,《离开的,留下的》。20200723。《我们之间的距离》。20200722。上车前遇到她,是英文小说的样子,上车后看到是《杀死一只知更鸟》的英文版。再仔细看,是之前读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的姑娘。20200721。盐野七生,《文艺复兴是什么》。20200707。《人间值得》,比起这个主书名,我更喜欢它的副书名——90岁心理医生恒子奶奶写给生活的哲理小书。20200630。边看Kindle边等人。20200630。《安妮日记》。20200619。《月亮与六便士》以前也拍到过不止一次,都是电子书,他认认真真读这个纸上故事。20200618。地铁上的同事。换乘遇到同事,见她也在读书,给她“惊喜”后,她给我展示了她的N个国画风Kindle屏保。20200618。豆瓣想读1.1万人,译文纪实系列之一《女性贫困》。戴着手套读书,注定是无数地铁阅读瞬间中特别的记忆。20200610。上车前看到她。她高挑的身量、白皙的皮肤和简洁亮眼的穿搭配色很难让人不注意到——尤其是——她的手中还拿了一本书。走近才看到,这是六天前遇到的读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的姑娘。20200512。一本打开的书,就像在地铁上开出的花。王小波,《黄金时代》。20200508。我也有一本房思琪,是策划编辑送的,但我不敢看。20210222。《贫穷的本质》,遇到过两次的书了。
“能在忙碌中不被裹挟的人们,都值得精神世界的小小馈赠。”这是一位豆瓣网友在转发分享地铁读书人相册时说过的一句话,我很喜欢。是的,阅读本身就是对自我的奖赏,拍摄本身就是对我拍摄的馈赠。无论人们是否戴着口罩读书,作为重要的城市生活空间,地铁上一直有美丽的阅读风景。
责任编辑:彭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