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教育学习

【安妮日记读后感】专题二战中心的《安妮日记》,解密躁动时代的微观历史

——《柏林记忆——逃离悲恸之地》读后感

文/倪政南

躁动的时代,纷纭的时局,真相与细节或许不该从史书中去找,而是凝结在人们最真实的战争记忆之中。


柏林记忆宣传海报


作者蜜丝1917年出生于圣彼得堡,是白俄贵族家庭的第四个女儿。如果不是遇到这个时代,便会一生鲜花着锦、锦衣玉食。然而在动荡而多变的时局里,这个女孩从两岁起便注定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她早年在德国、法国与立陶宛长大,战争胜利后又生活在法国、西班牙与英国,她的足迹经过了大半个欧洲,也让我们跟随着她的足迹、随着她的目光见到了社会变革给普通人的生活造成的颠覆性影响。


柏林记忆书封


当我们回首二战,总觉得是隔世的陈年旧事,我们能从资料里看到的无非是一连串的伤亡数字和无数重大事件所汇聚成的大历史。在《柏林记忆——逃离悲恸之地》里,我们看到了战争的另一面,看到了还算幸运的普通人被战争的洪流裹挟着拮据而不安的生活,看到了领事馆工作人员眼中变幻莫测的国际风云,当然也看到了历史上那些青史留名的人物在生活中的真实模样。


图片来源网络


战争对于普通人生活的影响也不是一蹴而就的,甚至德国民众自身也并不清楚战争的走向,他们只是深陷其中,在战争的泥沼中挣扎求生。空袭所带来的精神恐慌、食物匮乏所带来的饥饿和接踵而来的精神萎顿,文字虽是轻描淡写,但读者却能感受到身临其境的痛苦。

图片来源网络


然而,在这种极度压抑和恐慌的情绪里,人类的生存意志和对抗黑暗的勇气却空前高涨,无所畏惧、险中求胜,蜜丝和她的战友们便是黑暗中永不熄灭的微光。


二战时期的柏林


因而这本日记最重要的价值是在为期六年的二战的大部分时间里,蜜丝都在德国外交部情报司里担任重要职位。显赫的贵族身份和政府核心部门要职的工作,使得蜜丝跻身于德国外交界与上流社交圈中。

因此,蜜丝的日记又明显不同于一般平民的战时日记,而是包含了德国外交界和上层社会重要人物动态等第一手的信息。

不只如此,作为1944年“七月密谋”(旨在刺杀希特勒,推翻纳粹德国政权,跟盟军讲和,以挽救德国命运的政治行动)的核心参与者之一,蜜丝对于施陶芬贝格伯爵暗杀希特勒失败,以及接下来的恐怖统治都做了详细的记述,虽然文字朴实而平淡,不像小说一般跌宕起伏。但事实上却是每天生活在忐忑不安之中,她的好几个挚友以及同事也因为这次事件而身亡。


战争初期的蜜丝


这份日记的存在和面世,也可以说是历史的无数个巧合中的必然,也或许是上帝想让人类铭记这个时代,避免人类重蹈覆辙,于是将这段封存的历史公之于众。蜜丝极爱写日记,每天都要用打字机将一天的大事打印出来,可以说是忠实而准确地记录下了当下的每一个细节。而定稿后的第三份日记,是在临终前的几个星期才完成的。若是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了岔子,或是她遗漏模糊了重要的片段,或是错过了某个阶段的日记,或是没能完成终稿,亦或是没能顺利出版,我们便无缘得见这份关于暗杀事件唯一的目击记录了。


蜜丝旧照


如下摘抄一二:

7月22日,星期一

在家里听收音机广播柏林爱乐交响乐团,一场极优美的演奏会。

黛露西雅·葛契可夫从瑞士寄来一份参与法国战役的白俄移民失踪名单:其中包括我们的表兄弟吉姆·维耶曾斯基、米夏·塔卡库山和阿利欧夏·塔季谢夫。他们至今仍下落不明。

7月23日,星期二

已找到米夏·塔卡库山,但仍替吉姆·维耶曾斯基担忧;他最后一次出现是在佛兰德斯。我们住在巴黎,星谢尔巴托夫的表姐妹也仍无音讯。

所以《柏林记忆——逃离悲恸之地》不单单使普通人更能感同身受的战争日记和比大片更让人动容的二战史,更成为了后世研究二战时期的德国政局,尤其是研究“七月密谋”的始末时重要的文献资料。当我们翻开这本看似寻常的日记,每一天不经意的记述里却隐藏着许多惊心动魄的传奇。


二战时期的柏林


人们说“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但日记却不然。尤其是蜜丝在撰写日记时事无巨细,甚至在“七月密谋”后仍旧坚持用私人的速记法记录。这份日记除了部分的遗失和刻意摧毁,其他部分都得以妥善保存。直到蜜丝决定将它公之于世,原文删减和改动之处也是微乎其微,无非是一些文法和名字问题。就像她所坚信的那样,日记的价值就在于真实与发自内心,不然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蜜丝工作示意图


借着蜜丝的视角,我得以走进一段“素颜”的二战史,在平和安然的夜晚去感受战争给生活带来的毁灭性的改变。因为恐惧,所以更有热爱和珍惜和平的理由。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