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教育学习

【复活读后感】专题生命之花,开在尘世——《渡过3:治愈的力量》读后感

写在前面:《渡过》的前世今生

《渡过:抑郁症治愈笔记》是张进的第一本说。2016年9月,《渡过2:接纳是最好的治愈》面世。这一本可以说是“渡过”社群回馈社会的一张“答卷”;更准确的说,是张进提倡“疗愈的写作”的一个开端,也是更多精神疾病患者通向自我疗愈的另一扇窗口。

此书的作者几乎都是在张进患病经历的启发下,大胆尝试写出了自己饱受病痛折磨的故事。这些有血有肉的文字,得来不易,后经张进和作者共同修改后发布在“渡过”微信公众号,也就自然而然促成了《渡过2》一书的出版。

随着《渡过》两本书相继出版,张进发现,很多当初的无意之举,坚持下来后再看,都蕴含着不容小觑的力量。历史前进的车轮,让张进站在2017年的除夕之夜,进行了一次深入而深刻的思考和梳理:在这些年的得失棋盘上给未来留有怎样的空间?

跟随内心,做出取舍后,张进重又上路。按照心里的计划——行万里路,在中国辽阔的疆域上,在千万个患者中找到具有代表性的样本,深入到他们的真实环境里调查研究,一场庞大的寻访之旅就此开启。

直至我拿到《渡过3:治愈的力量》一书时,才稍微了解到张进于其中的努力——这些患者深处祖国各个角落,这些地方大都在相对贫困的农村地区,交通极为不便,对于即便是有着多年新闻一线采访经历的张进来说,独自去到这些陌生的地方住上个三五天,都实属不易,更不用说还要完成明确的“任务”。这些自设的“任务”驱使着张进马不停蹄,辗转西北又奔向东南。

遍访祖国大江南北,张进不虚此行,最后他收获的不仅是一手详实的有价值的采访资料,更多的,可能是自长时间的情感投入中获得的来自患者朋友们最深沉的人间情谊。

回京后,张进开始对采访内容进行整理。尽管采访了四五十个具有代表性的患者,但囿于篇幅,及要挑选出最具代表性的样本。他不得不从中取舍,精挑细选出了12位主人公的12个故事。这12位主人公覆盖男女老少多个人群,其中有家境贫寒深处遥远农村腹地的勤恳农务者,也有生活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事业顺利家庭美满的都市人。这些故事滚烫温热,最后形成文字集结成书,即《渡过3》。

可以说,这是一场以“采访”名义开启的田野调查研究。这本书的写作过程融合了人类学民族志研究法,以专业的视角引介读者进入到一个个真实的小世界。再远观,就是离我们既近又远的“人间”。

拿到书,我手不释卷,第一篇读罢,我即发信息予张进:“读了墨清的故事(近2万字),文字太有张力了,采写生病的人本来就有难度,还要将他们的故事变成这么具有可读性的文本,这件事只有你能完成。”

我不忍卒读,沉思良久,这些文字写得太用力了,它们可能倾注了张进此生对生命对人性的全部理解。这文字如活水一般,会引发读者对生命的无限遐思,从而反观己身当下的生活。我无数次出神,进入到一些过往的经历里,以旁观者的身份,清醒而自省地与这些经历对话,再次获得成长。这无疑,是本书给我的第一感受。

张进写作此书,本就具有极大的社会学意义,但读完此书,我却觉得此书也同样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张进在遣词造句方面苦心孤诣,用词节省、精准,使得其中的情感可以在如此克制的笔触下达到充分的表达,整本书的语言充满着无以言说的魅力和哲思的美感。这是一位新闻学者对自己功课的要求,而同时,我也不得不惊叹于张进的写作才华。这是三十来年从业经历赋予他的能量,让他得以如此圆满地完成此书。

治愈的力量:万物皆有裂痕,那是阳光照进来的地方

《渡过》系列书籍的出版,个人觉得是一件具有莫大福祉的事。且不说它其中蕴含的对精神健康传播的专业价值,而其对人类共通的人生历程的昭示,让人可以从中吸收无限的能量,也是其价值的很大体现。

书中的每一个句子都饱含血泪,世事多苍凉,说这12个故事是“人间正沧桑”的缩影不为过,说这12位主人公是“在薄情的世界深情地活着”的最好例证更不为过。幽微的暗角,有多少人忍痛默泪,然后手一甩,又寂然上路,扔给世界一个大大的背影。

正如本书书名“治愈的力量”所暗示的那样,本书无疑是一本具有非凡力量的书。书中的12位主人公都或多或少遭受了抑郁症、躁郁症、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的侵蚀,他们中很多人几年甚至几十年来长期与这股足以摧毁他们的力量作殊死搏斗,自救自活。

人都说“生命的潜力是无限的”,没有看到他们的故事,你可能还不足以完全理解这个短句的内涵。“精神疾病”这股致命的摧毁力最终没能摧毁他们,反而成为反作用力支撑着他们在人生的穷途末路另辟蹊径,绝处求生,最终绽放出鲜艳璀璨的生命之花,这可能是“生命潜能”的最好诠释。

正如11年饱受双相情感障碍折磨,其间反复发作了8次的小橙子所说,“这个病直接控制人的思维和情绪,本应用来战胜疾病的‘意志’‘勇气’,恰恰被这个疾病本身吞噬,这多么黑色幽默!”与遭遇极端器质性病变的人不同的是,经受精神疾病的人本身就被疾病“操控着意志和情绪”,一次次对他们灌输“学会强大”的思想——社会大众对精神疾病的普遍误解,无疑会雪上加霜,这也是为何很多患者最后走向绝路的重要原因之一。殊不知,他们是靠着多么非凡的“理性与隐忍”,才求活至今。

“只有经历过尖锐的痛苦的人,才会有博大的同情心”,自童年就开始患病,研究生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的墨清,在和疾病对抗了十多年后,终于把“药物视为和维生素一样,而自己天生缺乏不得不持续补充的东西”。疾病最终促成了他“人格更加完整”,为他找到了一条通向自我的更为敞阔的路途。

16岁至25岁,是每个人人生最为亮丽的丰茂年华,命运却把毓伟的这段最为宝贵的青春岁月扔给了“抑郁症”。自幼品学兼优,以全校第二名的身份考进市里最好高中的毓伟,曾认为“对自己苛刻是一种美德”,以此走向了和自我较劲的漫长之途,“抑郁”趁机侵袭他。在茫茫的黑暗中,习惯了没完没了的绝望后,毓伟找到了“让自己活着的理由——很想看看自己最后是怎么被折磨死的”。无惧死,何惧生,这样的信念最后让毓伟开始慢慢找到了生的希望,主动寻求改变,帮助自己一步步走出痛苦。从高三开始发病,至今抑郁已有十年的军伟,也和毓伟一样,没有太美好的青春记忆。走过病痛折磨10年的军伟现在也基本对自己的疾病有了全面而深刻的了解,并清晰地为自己规划了未来的方向——考上心理学研究生。

因母亲饱受精神分裂症折磨25年,晨夕从小就要接受“其母亲与其他小朋友妈妈是不同的”,异常乖顺地长大,她的心里悄悄住进了“一匹微笑的狼”——面对什么都会微笑,但实际心里的那匹狼随时会把人撕得粉碎。在怀疑自己可能遗传了母亲的患病基因,遭遇一系列痛苦的经历后,她开始回溯母亲这些年的不易,也有了更多的谅解。面对命运曾经的伤害,晨夕说“它可能没有给你一把好牌,但并不能成为你不认真生活的借口,更不能因此而把自己的人生堕落得稀巴烂。”不抗争,不妥协,和命运达成最后的和解,晨夕继续上路,尽管前路荆棘密布,我想她定有了斩荆披棘的勇气和能力。

经受了15年抑郁症折磨的丈夫最后还是选择了终身一跃,告别了其美丽而又贤淑的妻子亦菏。这本来是一个生活较为优渥的三口之家,两口子恩爱勤勉,儿子懂事乖巧,原本幸福的家庭却因男主人公的一跃几近支离破碎。一向坚韧勇敢的亦菏无法接受丈夫这么突然的离去,再继续下去她可能也会“抑郁”了。但为了孩子,为了自己,更为了不在世的丈夫,亦菏选择了艰难的自我拯救,要用全部的生命去完成丈夫未竟的使命。

向野草一样活着的雨燕以“微末之躯”熬过了人间炼狱最痛苦的20年,但这依然没有打倒她。无尽的病痛折磨催生出了雨燕异常顽强的生命力,“春风吹又生”。20年过去,雨燕至今依然坚强的挺立在生活这块江湖上,任血雨腥风扑打而来,她就是不怕,就是要死磕到底。

在感谢了自己“不杀之恩”之后的秋月,用一段黑暗的岁月换来了真实的自己,及努力向上生长的心态,后路多艰,她还在异乡慢慢探险。

在“长达20多年的深重灾难中复活”的金美,不屈不挠走到现在,一心向阳,早已习得爱的能力,并且也正在通过运营“渡过”社群,把这爱的种子播洒到每一个阴暗的角落,再为之送去阳光、土壤、水,让它们继续无限生长。

从14岁就陷入抑郁、焦虑、强迫的泥沼,到最近几年才渐渐走出,并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的瑞娟,已经在心理咨询这块田地上不断耕耘,有了些许收获。她的能量不仅可以疗愈自己,也帮助越来越多的患者走出了病痛的折磨,她说“自己还在修炼中,苦难与创伤让我成为今日之我;我所经历的一切,让我相信今生的使命就是成为一名心理治疗师。”

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在他那首著名的《林中路》里写到: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一些人走上了那条少有人走的路,是出于主动选择,而另一些人走上那条崎岖的人迹罕至之途,却是被命运这只大手掌安排的。

正如这12位主人公一般,他们一被命运选中,就无可奈何地走上了这条艰难的“少有人走的路”。在与长期蛰伏在心上体内的病魔斗争少则几年多则几十年甚至是一生后,他们个个都有“久病成医”的潜质,但他们又对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有着清醒而深刻的认识,深入了解病痛本是为更好的解惑,在此基础上,他们会寻求更为专业的帮助与支持,绝不会就此相信自己有通天的本领能够完全自救或救人,这种科学的精神,在他们每个人身上都闪着耀眼夺目的光。

苦难的意义:对痛苦的不断反思才会让人成长

柴静说:“苦难就是苦难,本身并没有任何意义,对于痛苦的思考才是有意义的,才会使人真正的成长。”书中这12位主人公,以及正在遭受精神疾病折磨的千千万万个患者(中国目前记录在案的抑郁症患者达9000万以上),他们所经遇的痛苦依然是痛苦,这不是时间大手一挥就可以抹去的。

只是人的认知会在时间的长河里不断更新,随之思维变得更为通达,从而使人对痛苦的领悟,延变成一种可以激发自己努力向前行进的力量。尽管这股力量来得缓慢,历经艰难,但好在,我们从12位主人公身上都看到了这种力量为他们带来的巨大改变。

写到这,我想起周杰伦一首名叫《困兽之斗》的歌曲:我在阴暗中降落/世界在雨中淹没/画面与现实交错/无法抽离卡在胸口/躯壳如行尸走肉/陷阱旋涡我已受够/挣脱逃离这个空洞/如果我冲出黑幕笼罩的天空/就别在捆绑我的自由/在狂风之中/就别想在捆绑我的自由/嘶吼作困兽之斗/我奋力冲破/封闭的思绪震开裂缝/燃烧的花朵升空/消失在空中/记忆在剥落/残留的影响轮廓/溃散在薄雾中……

这些歌词似乎可以形象地概括那些正与自我战争的精神疾病患者的部分状态,“认识自我”是一个艰难而永恒的母题,难能可贵的是自我觉知、自我革新的勇气。经过一场“自我与自我”“自我与社会”的混战后,也许他们遍体鳞伤,旧伤不断又添新伤,待伤口结痂愈合,早已不知是多少时间之后的事了。但一旦他们重获新生,就再也不是那个风吹即倒的弱小者,其心里竖立着的强大盾牌必定会帮助他们拂去入眼的风沙,让他们永远笑对人生。

愿在黑暗中前行的那些正饱受精神疾病折磨的人们,都能找到那条通向光明的坦途!

◀扫描关注

本公号图片除注明外皆由张进所摄。文字、图片版权均为作者和公号所有,未经同意禁止商业应用。本公号投稿信箱:zhangjinduguo@163.com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