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教育学习

关于变形记读后感我想说《书店流浪汉》——烟台嫚儿这篇山东高考作文,您给打几分?

本文来源微信公号:烟台嫚儿

今天是2017年高考,烟台嫚儿已远离高考很久很久了。今天在外吃饭时,听同事说今年高考作文话题为“24小时书店”。烟台嫚儿读书不多,却也爱书,有感于生活上的一些际遇,写出本文,请读者打分。

—— 烟台嫚儿

我常去的书店,常年住着一个流浪汉。

他每天晚上8点准时来看书,什么书都看,一直看到半夜12点,然后蜷缩在书店的东南角,怀抱着一本《红楼梦》或者《故事会》就睡着了。清晨4点多,不用定闹钟,他准能醒,在书店的卫生间里洗把脸,然后离开。

这是一家24小时营业的书店,装潢别具一格,非常典雅而文艺。流浪汉身处其中,难免有些格格不入,幸好他能把自己收拾的稍显整洁,而且从来不多话、静默无声,因而也常常能让人忽略了他的存在。

雅克·阿塔利在《未来简史》里说,人工智能将代替未来的人做决策,绝大部分普通人只能整天玩游戏。我读这一段的时候,恰好流浪汉正想够书柜上方的《人类简史》,他身形伛偻,略显吃力,我便踮起脚尖帮他取下,他对我笑了笑,用极不标准的普通话说:谢谢。

我很好奇,如果在未来,人类的决策真的要被人工智能所取代,那人类的情感又要何处安放?难道真的只能玩游戏,如果对生活困惑了怎么办,难道不会想读书?

我更好奇,这个流浪汉,为何会读《人类简史》,说实在的,尤瓦尔·赫拉利这样把人类和自己看得太透彻的人,真的适合一个流浪汉去读吗?我的意思是,他看完之后,会不会更加对现实感到无奈与绝望?

后来我听书店的店员说,流浪汉姓李,大家都叫他老李。

老李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流浪汉,因为他有一份工作,负责书店所在区片的环卫。而且老李也不是只来看书而从不买书,每个月的20号,他都会掏钱买一本书——就像交房租一样。

据店员讲,老李买的书千奇百怪,有卡夫卡的《变形记》,也有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有孟非的《随遇而安》,也有余世存的《家世》;有梁文道的《我执》,也有韩寒的《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细数下来,老李蜗居书店两年,买书也有二十余本了。

“我们都猜测,老李应该是20号发工资。”店员跟我说,“因为他一般都是20号来买书,但如果20号是周末,他就会推迟一两天来买,这应该是周末公司没按时发工资的缘故吧。”

抱着书睡觉,也让老李有过损失。

有一次,老李可能是因为睡得太实,醒来后发现怀里的一本川端康成的《雪国》,竟被他揉撕了两页下来。老李有些惊慌的拿着书去问店员怎么办,店员见是老李这个老相熟,就说“算了算了,拿回仓库当是劣品退给印刷厂得了”。

老李一听,说:“那可不行,不是人家印刷厂的问题,咋能把责任推给人家。”

老李思前想后,决定自己买下来。可是,这一天是15号,还未到老李发工资的日子,他掏了掏口袋,统共二十来块钱,并不足以买下这本书。

“等20号你再来买吧!”店员看出了老李的难处,便说,“这本书我给你留着,就放在前台,你等20号来找我。”

老李连说:“好哩好哩!”

老李跟我几乎没有交流,除了那次我帮他取书换来的一句谢谢,更多的时间他就是在属于他的那个东南角看书,手边放着一个水壶。我则常在书店的咖啡区点一杯咖啡,有些“小资”地阅读——一杯咖啡,往往比一本书更贵。

还有一次他与我的交集,是我正准备拿着一本凯文凯利的《必然》去结账时,老李突然叫住了我。“小伙子,那本书,能不能先借给我看看,我还剩最后二十页就看完了。”他嗫嚅的说,“这本书好像很畅销,你那是最后一本哩……”

我很惊讶,不是因为他叫住了我,而是他居然把《必然》快读完了——《必然》是一本讲述数字化、讲述互联网、讲述未来发展的书,即便是最新潮的年轻人,恐怕也很少能读完。老李这样一个当下如此清贫的人,阅读王小波的《我的精神家园》或者王朔《我的千岁寒》之类的纯精神类书籍,我倒可以理解为“安贫乐道”;他偏偏阅读《必然》这样一本关注未来世界的书,实在不得不让人惊讶。

我把书交给老李,“您先读吧,我今晚也不着急走。”我跟他说,“您什么时候读完,再交给我就行。”

老李拿了书,千恩万谢后便如饥似渴的读起来。一个多小时后,他来咖啡区找我,规规整整的把书递给我,又说了声:“谢谢你,小伙子,这本书太好了。”

我接过书,跟他寒暄了几句。

他的目光注意到咖啡区有一个可以留言的栏板,密密麻麻的贴着大量读者的读书感言,他问我:“没喝咖啡,也能在那留言吗?”

“当然可以!”我说,“您想写什么,我帮您写。”

他从口袋里摸出一支笔,说:“我自己写。”

我站在老李旁边,看他写着:“什么是偶然,什么又是必然;现在的世界是怎样,未来的世界又会如何?我曾以为,能收容我的只有自己的影子,不曾想,还有这间书店。24小时书店,感谢你,我的精神家园。”

时间就这样缓慢而有序的流动着,老李依旧是我生命中的陌生人,偶尔会注意到他,但绝大多数时间,我会忘了他。

当我再次注意到他时,已经是在他连续一个周没来书店了。

“老李呢,怎么好久没看到他了?”我问。

“不知道,回老家了吧!”店员回答。

又过了一个周,我再问:“老李还没回来?”

一个年长的店员跟我说:“他去世了……”

原来,老李没有回老家,他就是本地人。

早年妻子过世,自己拉拔着儿子长大。可是,独生子在二十多岁刚工作不久,就得了尿毒症,为了给儿子治病,老李花光了积蓄,房子也卖了,可儿子仍然没治好,三年前去世了。

失独的老李,成了这个世界的孤家寡人。无家可归的他,在无数个夜晚,拿着妻儿的照片在大街上踱着步,流着泪。

24小时书店的老板是街道上注册的志愿者,他在了解了老李的情况后,又听说老李爱读书爱看报时,主动跟老李联络,让他晚上无处可去时可以来书店休息。“只要您愿意阅读,哪怕是读一行,读一页,您都是我们的读者。我们的书店,随时为您敞开大门。”

就这样,老李在书店蜗居了两年多。直到半个月前,老李在配合其他工人往垃圾清理车上搬运垃圾时,心口一闷,两眼一黑,倒在了地上。

人送到医院时,医生检查说,人已经走了。

老李究竟是因为什么病去世的,没人询问,也没人在意。几位环卫工人把老李拉回单位,由单位出钱简单收殓后便火化了,骨灰与早已去世的妻儿埋在了一起。

在书店捧起最近在读的《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不知道老李有没有读过。看着老李写在留言板上的字,想象着那些孤独的夜里,他在书店感受到的人生里最后的一丝善意。我想,雅克·阿塔利错了,未来人类的决策也许会被人工智能替代,但人类的情感不会,人类的关怀不会,人类的善念不会。“绝大多数普通人只能整天玩游戏”的论断,不会出现,普通人只要怀抱着温暖去对这个世界,即便自己因生活的变故而一无所有,也总能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重建家园。

看一眼24小时书店,目力所及,既有大学生,也有上班族,也有老李这样无家可归的流浪汉。

我们又何尝不是在世界上流浪呢?我想起十多年前在《大长今》里听到的一句话:不做事就没有精神,哪怕是种一棵草,一株花,也要怀着希望去做。我想:流浪者如老李,在生命的尽头时奋力抬起垃圾桶,也是怀着希望的吧!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