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车突然冒出来
汽车图腾已经出品,请转载并注明出处
1977年恢复了中断10年的高考制度。
而它被称作是改变命运的一次契机,也是奠定人们日后成功基石的“临门一跃”,足见高考的重要性。俗话说:知识改变命运。高考是通向高等学府的必经之路,所以几乎每位家长都希望孩子能通过高考,进入更高等级的学府深造。
每年参加高考的人数有很多,但能顺利进入大学的人数却并没有那么多。如2008年高考人数就达到了一个顶峰,考生数量为1050万人,此后每年的考生数量维持在900万左右。与此同时,全国各省的本科一批的录取率通常在7-15%之间。也因此每到高考季,考生都像“备战”一般准备着,个中辛酸也唯有参加过高考的人能够体会。
而每到高考季,人们也总会回想起当初备考时的日夜奋战、汗水与泪水交织的情景,甚至发出感叹,人生最艰难的时间不过如此。
实际上,不仅仅是高考之于考生,中国车市就像是一个高考班,而我们关注的车企可以说是这个班级里的一个个学生。在它们的成长历程中,也面临众多难题和困境,无异于是一场辛酸的高考历程。
自从上世纪80年代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外国车企如愿进入中国市场,由此引发了合资浪潮,进而让一些颇有眼光的企业家看到了希望,纷纷下海创立民营车企,最终让中国车市展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然而,这些车企都经历了哪些让人感到辛酸的历程呢?
-1-
第一个吃螃蟹的合资车企:上海大众
自新中国成立开始,国家领导人就很重视民族汽车工业,不过自力更生的模式并没有给我国的汽车工业带来飞速发展。
所以,当时中国汽车工业就面临第一个难题:缺乏技术和经验。
不过,以市场换技术的形式迅速成了当时人们的共识,通过合资造车借鉴成熟车企经验的模式,就成了最简单有效的方式。上汽大众就是第一个吃螃蟹的合资车企。
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同年11月,时任中共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的邓小平,同意以中外合资企业的形式,在上海实施汽车项目。这给当时成立上海大众项目奠定了基础。
1978年,时任第一机械工业部部长周子健前往德国并非直奔大众公司,而是准备拜访当时大多数人还不知道的德国车企奔驰。然而在德国考察时,他却发现德国马路上出现概率最高的汽车品牌并非奔驰,而是高尔夫和甲壳虫两款车型,几经考虑后,他决定前往大众狼堡总部寻求合作。
不过,双方的合作并没有一蹴而就,谈判断断续续持续了6年。据被誉为桑塔纳之父的蒋涛回忆,在这6年中,光谈判就进行了60多次,其中和大众汽车就谈了29次。
1980年,大众以财务状况不景气为由(第二次石油危机爆发)要求退出项目,并且中止谈判。这似乎让中国人吃了闭门羹,最终上海方面向大众建议缩小规模,产量从15万辆减少至2万辆,这样投资金额少了,风险也小,最终大众同意回到谈判桌上。
与此同时,第二道难题又浮现出来:没有法律保护。
当时德国人发现,中国还没有一部《合资法》,这样双方的合作无法得到法律保护,在把事情反映给中央后,中央马上组织起草了首部《合资法》。不过这没有得到德国人的认可,几经修改后,《合资法》于1982年正式出台。这成了有史以来第一次为一家企业而起草法律法规,对后来中国企业与外国车企的合作奠定法律基础,可谓意义深远。
不过合作并没有按照中国人的设想进行,大众提出以CKD的形式尝试一番。所谓的CKD,即Completely Knock Down,它将完全拆散的汽车零部件进口道国内,再把它们组装成整车。而这种形式,中国人根本学不到任何先进技术。一直到哈恩博士接任大众董事长席位后,谈判才开始提速。
1984年10月10日,中德双方达成协议,各出资50%组建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合资期限定为25年,合同包括有关生产项目和至90年代初期合作第一步生产能力的具体约定。1985年,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生产什么车也变得非常棘手。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德国人把一款在欧洲不畅销的车型扔给了上海。实际上在合资谈判过程中,双方最先考虑不是桑塔纳,而是高尔夫或更高端的奥迪100。不过当时的关键人物,中国汽车工业之父——饶斌说服了中国政府,他认为中国人需要的不是“大奔”,而是一款经济、安全,并且更容易生产的汽车。最终,桑塔纳满足了中方提出的两个选车原则:一是具有现代技术的中级轿车;二是适用范围要宽,可满足公务、商务和普通民用。
至此,上海大众项目最终落地生产,也拉开了外国车企在国内合资建厂的序幕。而第一款车型桑塔纳刚一上市就获得了人们的认可,在当时相关领导人的追求下,将国产化率从2.7%提高到80%以上。
在随后的33年里,上海大众还与德国方面联合开发了更高级的桑塔纳2000,随后还引入了中高级轿车帕萨特,都成了当时最为抢手的公商务用车。而今,上海大众已经更名为上汽大众,生产的车型几乎涵盖了所有的主流产品系列。
-2-
首次引入豪华车生产
作为中国汽车工业长子的第一汽车集团也没闲下来。所以在上海大众项目顺利启动后,一汽和大众公司就借鉴了这种成功模式,于1990年11月20日签署了15万辆合资项目。
1991年2月6日一汽-大众正式成立,随后于12月5日,第一辆捷达A2轿车组装下线。
在当时汽车生产企业还面临一项苛刻的考验:要遵循“低国产率高纳税”的规定,较低的国产化率就意味着更高的税费,不仅车价居高不下,利润水平也低的可怜。为了尽快摆脱这种局面,从1992年1月21日开始,一汽大众就开始进行首次捷达轿车国产化件试验。也正是从那时起,皮实、耐用、易维修的优点就成了捷达“三好学生”的身份,在家用车、出租车市场乃至拉力赛上都有着很高的知名度。这也帮助一汽-大众迅速站稳了脚跟,某种程度上说,甚至比上海大众都要成功。
历来有底蕴的汽车工业国,都以高档豪华轿车而著称,所以中国还面临第三道难题:缺乏豪华车生产经验。
一汽集团并不满足于只生产捷达这类经济型轿车,所以从1986年开始,在经历了两年的艰苦谈判,和自我学习积累,1988年5月17日,一汽与奥迪签署了技术转让许可,以CKD的形式生产奥迪100车型。
这是中国汽车工业史上第一个标准的高档车技术转让合同,深刻影响了中国轿车市场的发展,也开启了中国高档车合资企业的先河。
这种合资生产豪华车的模式渐趋成熟,随后,宝马与华晨汽车于2003年5月注册成立了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戴姆勒股份公司、戴姆勒大中华区投资有限公司和背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于2005年8月8日正式组建了北京奔驰汽车有限公司。如今,主流豪华汽车品牌几乎都实现了国产。
-3-
第一个在海外上市的车企:华晨汽车
可以看到的是,最早一批的合资车企几乎都是国家意志的产物,而时间进入20世纪尾声,当越来越多的车企成立时,就很难再得到国家的背书了,这给车企带来了新的挑战,也就是第四个难题:缺乏资金来源。
按照国家产业政策,1994年对地方政府进入汽车产业规定了15个亿的准入门槛。并且,即使是有国资背景的车企,在当时,资金依旧捉襟见肘,想要发展和转型,解决资金来源就成了当务之急。
很多人都知道,在中国汽车工业史上有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仰融。1989年,伴随着第一波股市热潮,仰融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赚到钱后,如何赚更多的钱和更好的赚钱,始终都是仰融心头上最关注的话题。所以回国后,他看到了国企改革的机会,把目标锁定在了沈阳金杯身上。
当时的金杯是是一家国有的独资企业,由50多个小型汽车修理厂和部件厂组成,这种散乱局面这让它很快陷入了财务危机。于是仰融先在香港成立了“华博财务”,通过“华博财务”在百慕大注册“华晨汽车”,再让“华晨汽车”接受他收购的金杯股票。最终,在一系列复杂的操作下,沈阳金杯以“华晨汽车”的名义在纽交所上市,股价一路大涨,筹资7200万美元。而这也轰动了整个华尔街,这起IPO还被当做经典案例收录进哈佛商学院。
解决了资金来源,华晨汽车就有更大的底气发展和变革了。1995年初,华晨汽车斥巨资引进TPS丰田生产方式与MRPⅡ制造资源电脑管理系统,使金杯客车公司整体素质和生产效率双双提高,实现66种车型、4个系列在一条生产线上混流生产方式。最终在2000年,华晨的年营收达到63亿元,税后利润18亿元,占据轻客市场60%的份额。
另外,华晨汽车还聘请了海外知名设计师,并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打造出一个全新的汽车品牌——中华汽车,随后推出的中华尊驰、骏捷等车型,凭借“开起来像宝马,坐起来像奔驰,而价格却像桑塔纳”的特点,都成了自主品牌上的闪光点。
并且,在看到这样的成功经验后,越来越多的车企走上了资本市场。1997年6月18日,一汽轿车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2003年12月15日,长城汽车在香港H股上市,成为第一个在香港上市的民营车企;2005年05月13日,吉利汽车也登录香港H股。
-4-
民营车企的春天
自主汽车品牌和民营车企对中国汽车工业同样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在迎来改革开放的时候,包含李书福、王传福、尹同跃在内的企业家就认为,民营车企将迎来春天。然而, 即使如今这些民营企业有多么风光,在当时它们依旧无法涉足汽车工业,这就是中国汽车工业的第五个难题:生产资质。
没有生产资质,就意味着民营车企生产汽车是一种非法营生,生产的汽车不能在市场上售卖,也不能挂牌上路。所以,想要造车,就先要得到生产资质。
在安徽芜湖,生产汽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58年,芜湖江南汽车修理厂生产了一辆“江南牌”三轮汽车,不过由于种种原因,这样的“造车运动”很快烟消云散。
1996年,芜湖市政府挖来了还在一汽集团担任车间主任的年轻人——尹同跃,随后,1997年3月18日,安徽省和芜湖市政府决定由下属5家单位共同投资、注册一家国有独资的汽车企业,最终取名为奇瑞汽车。不过生产的奇瑞风云轿车却没有汽车准生证,登不上国家轿车生产目录,从法律上讲也就无法在全国销售。
所以,奇瑞计划通过挂靠的形式曲线获得生产资质。在和一汽、东风谈判无果后,奇瑞也遭到了上汽的白眼:白给也不要。不过,最终奇瑞以注册资本的20%无偿划归上汽集团的形式,取得了“7”字头轿车生产资质。自那时起,奇瑞所有车型的尾部都打上了“上汽奇瑞”的标识。
这只是民营车企取得汽车生产资质的一个写照,它们成为正规军的道路都很曲折和艰难。
1997年,李书福找到已经停产的德阳监狱汽车厂,投资2400万,占70%股份,与德阳监狱合资成立了“四川吉利波音汽车有限公司”,随后改名吉利汽车制造有限公司,这才取得“6”字头汽车的生产资质。
比亚迪的生产资质则是依靠收购濒临破产的陕西秦川汽车实现“曲线救国”。而这一动作直接导致比亚迪的股价从18港元骤跌到9块多港元,差点让比亚迪退出股市。
不过,正是这些民营车企的坚持,让国家看到了民营造车的希望,此后包含长城、力帆、众泰等在内的民营车企迎来了发展契机。
小结:
回想高考那年,在经历365个日日夜夜风雨兼程的备战,那些莘莘学子最终才能够自信踏入考场。而通过高考,他们又顺利进入大学深造,实现知识的积累,最终实现华丽转身。
实际上,回望中国汽车工业的30年历史,也如同备战高考一般,在破解一个又一个难题后最终得以实现飞速发展。
再回想起你高考的经历,是不是也会感叹,中国车企,尤其是民营车企的成长,真的是来之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