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教育学习

【四川高考题】专题快来看!山东生物高考和四川高考干起来了

1号高考题的突击战

昨天遇到了2021年山东高考生物圈,通过伟哥(四川陈伟老师)发现山东卷向四川卷开火,引发了时空战争。

现在就让我们先来看一下山东这道题:

再来看一下四川(2016年)的题目:

1. 叶肉细胞内的下列生理过程,一定在生物膜上进行的是

A.O2的产生 B.H2O生成

C.[H]的消耗 D.ATP的合成

参考答案:A

在山东高考题中,命题者认为“植物细胞产生的O2只能来自光合作用”是错的,实际上这个说法也确实是错的,因为植物细胞中普遍存在过氧化氢酶(如过氧化物酶体中),该酶能催化H2O2分解产生氧气,上述过程并不属于光合作用。

这样一说,四川高考题的问题也就一目了然了。虽然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发生在类囊体膜上,但光合作用并不是叶肉细胞产生氧气的唯一途径,其还可以利用过氧化氢酶来产生氧气,而且该过程并不发生在生物膜上,因此四川卷的A选项实际上是错的。

那么,山东卷这一题就没有问题了吗?

NO.2山东高考题的问题

就我个人粗浅的生化知识储备(67分,差点补考)来看,我觉得这一题也不对。以葡萄糖为原料合成糖原的过程大致是这样的:葡萄糖→6-磷酸葡萄糖→1-磷酸葡萄糖→UDPG→糖原。

(1)葡萄糖+ATP→6-磷酸葡萄糖+ADP

(2)6-磷酸葡萄糖→1-磷酸葡萄糖

(3)1-磷酸葡萄糖+UTP→UDPG(UDP-葡萄糖)+PPi(焦磷酸)

其中UDPG是糖原合成的直接底物,能不断加到糖原“引物”上面,使糖原不断延长。

(4)糖原延长

图片引自引自Robert Young杨荣武教授的《生物化学原理》

(5)糖原形成分支以及利用糖原引发蛋白(糖原素)合成最初的糖原“引物”过程中也没有看到水的直接生成。

为什么山东高考此题会认为以葡萄糖为原料合成糖原会产生水呢?大概率也是因为教材中氨基酸脱水缩合的影响。我记得人教社的同志也解释过,之所以写成脱水缩合,主要是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想从学生已有的化学基础出发去理解单体合成多聚体,并不意味着在生物体内氨基酸缩合成肽(蛋白质)的过程中真的会生成水。

实际上生物体内单体合成多聚体是非常复杂的事情,就像前面所呈现的以葡萄糖为原料合成糖原那样。生物体利用单体合成多聚体时,并不能如化学那样直接发生,而是要先把单体活化后再反应。每一次缩合看起来都好像脱去了两个H和一个O,但是脱去的这两个H和一个O通常并不是形成H2O,而是进入到其它反应产物中去了。因此,层次高一些的考试中从不纠结这类产生水的问题。

NO.3个人的一点看法

抛开题目本身的争议不谈,我们可以看到这两个题目最大的共性就是喜欢用“一定”这样的字眼,说的更直白一些就是喜欢搞总结也喜欢玩特例,考察的出发点主要是对生物学中零散知识内容的记忆。考察记忆性生物学知识本也无可厚非。但是喜欢归纳“一定/不一定“就过分了,山东和四川这两道题就是此类典型。

对于生物学而言,虽然我们已经通过研究获得了一些知识,但是相对于生物本身的复杂性而言,我们的所知实际上非常有限。尤其是我们都知道生物具有多样性,这就导致我们无法排除自然界中还存在诸多暂时未知的有待探索的东西。我们目前的生物学知识只是对过去研究的总结,不可能概括所有的可能性。在这种有限研究结论的基础上,就大谈”一定“肯定是不合适的,也是不科学、不严谨的。

我们的研究经常是在特定情境下进行的,研究结论也具有一定的情境适用性;抛开相应情境,研究结论可能就是不适用的甚至是错误的。现在,我们倡导情景化教学,命题中也要求尽量有情境,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可惜在实际教学中,知识的情境性往往不能得到广大师生(其实主要是教辅)的足够重视,导致学生不能理解所学知识的情境限制,也很难将所学知识从一个情境迁移到另一个新情境。

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虽然咱们国家很大,具体到每个省也是人多人才也多,但是忽视情境,过于强调归纳和演绎的生物教学有很大的负面作用。师生们普遍认为生物知识和数理化知识一样具有普遍的情境适应性,因此,教学中就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把放之不同情境皆准的知识归纳总结好,让学生背诵死记住,再学习怎么演绎这些归纳好的知识,这样做就可以拿到高分。这确实是拿高分的有效方式,但是通过这里呈现的两个省份的高考试题,我们已经能够看到了一些问题。如果我们任由这种情况继续发展下去,那么以后在每个省的大佬掌握话语权的情况下,省内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就会出现四川省高中生物学知识体系、山东省高中生物知识体系……我想这种局面一定是非常可怕的。

我个人一直坚持认为一个人的所有行为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或代表其价值取向,包括教学方式实际上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教师的价值取向,而这种价值取向则会通过教学传递给学生。生物教学中归纳总结——背诵——演绎运用的教学方式固然对于提高分数、培养工具人确实有效。但是单一地强调这种教学方式,也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这对于训练科学思维、领会科学本质以及发展核心素养而言是具有一定负面效应的,其所传递的价值取向也值得商榷。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