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教育学习

四大贤母教育孩子方法是,四大贤母教育孩子方法是哪四个 教育孩子四大要点

中国古代四大贤母,看伟大的母亲如何教育的

纵观历史上,那些有建树、有所出息的名人,大都深受其母亲思想之熏陶,从而也成就了他们的人生。这些母亲中,最为著名莫过于中国“四大贤母”,她们分别是: 孟母、陶母、欧母、岳母。

就是这样四位伟大的母亲,她们的事迹被广为传颂,她们的儿子成为国家的栋梁,影响中华儿女一生,并成为学习的典范。

古代四大贤母

孟母、陶母、欧母、岳母。就是这样四位伟大的母亲,她们的事迹被广为传颂,她们的儿子成为国家的栋梁,影响中华儿女一生,并成为学习的典范。

历史【四大贤母】⒈孟母仉氏:孟子的母亲,孟母三迁,择邻而居,为儿子的教育选择好环境;⒉欧母郑氏:欧阳修之母,因欧阳修少时家贫,欧母则以荻画地,教他认字;⒊岳母姚氏:岳飞的母亲,精忠报国的典故为世人称颂;⒋陶母湛氏:陶侃的母亲,封坛退鲊,截发延宾,让儿子结交更好的朋友、懂得清廉。

人物介绍编辑

一、孟母

孟母是战国孟子之母,位居“四大贤母”之首。她的儿子孟子是中国古代着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仅次于孔子的儒学大家,被誉为“亚圣”。孟母之所以能培养出如此优秀的儿子,全在于她对子女的悉心教育。她最被广为传颂的事迹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母

孟母

 孟母早年丧夫,却志不改嫁,一个人含辛茹苦养育孟子。刚开始她和孟子住在丈夫的陵墓附近,以便于每天可以去祭拜丈夫。只是在这种地方住久了,年幼的孟子竟学起了出殡人士的哭丧胡闹。孟母觉得这样的居住环境不利于孩子成长,便把家搬到了集市。可是把家搬到集市后,孟子却学着小贩商人们做起了吆喝买卖。孟母不希望自己儿子将来成为市井小人,所以又把家搬到了学校附近。从此后,孟子就跟着学校里的士子,学起了“好好读书,天天向上”。孟母之所以三迁,是因为她深谙一个道理:“环境会影响一个人的成长。”

孟母还有“子不学、断机杼”的故事,她教育孟子,学业若半途而废,就如织到一半的布匹,是不能为人所用的。同样,人若在年少时不好好读书,长大了便只能做些苦命的劳役,是没有出息的。从此孟子发奋读书,终成为一代旷世学儒。

二、陶母

陶母是东晋陶侃之母。陶侃是一代名将,在稳定东晋初年动荡不安的政局上,很有建树。而当时陶母“截发筵宾”、“封坛退鲊”的教子故事也广为流传。

陶母

陶母

 陶侃幼为孤子,家境贫寒。陶母也是早年丧夫,她含辛茹苦,靠纺纱织麻维持生计,供养陶侃读书。在教子上,陶母一直教育儿子,交朋友一定要交比自己更有水平、更有文化之人。

有一次,同郡孝廉(即举人)范逵访贤遇大雪,借宿陶侃家。时天寒地冻,马无饲料,陶母揭去自己床铺上的稻草席,剁碎喂马;由于家中贫寒,无以款客,陶母又偷偷剪下自己的长发,卖给邻人,换钱购买酒菜。在中国人的观念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至始也”,所以头发是不可以轻易剪的。陶母如此举动,足见她待客之诚心。所以范逵大为感动,遂举荐陶侃由县吏拜授郎中,从此后,陶侃走上了发达的仕途。这就是“截发筵宾”的典故。

陶母还有一个广为传颂的故事是“封坛退鲊”。陶侃曾在浙江海阳做县吏,监管渔业,常有下属送东西给他。有一次,一位下属送了一坛鱼鲊(腌鱼)给陶侃,孝顺的陶侃马上念及一生贫居乡间的慈母,便嘱托乡人带给母亲。谁知母亲却原封不动地将这一坛鱼鲊退了回来,并在信中写道:“尔为吏,以官物遗我,非惟不能益吾,乃以增吾忧矣。”(《晋书》卷九十六《陶侃母湛氏传》)

陶侃收到母亲退回的鱼鲊和回信,大为震动,更愧疚万分。他下定决心,一生遵循母亲教导:清白做人,廉洁为官。

后人赞誉:“世之为母者如湛氏之能教其子,则国何患无人材之用?而天下之用恶有不理哉?”(明·张九韶《重修陶母基记》;康熙《新淦县志》卷十四《艺文志·记》)

三、欧母

欧母是北宋欧阳修之母。欧阳修是北宋卓越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但他的成就也离不开他母亲的伟大教育。

欧母又是一位单亲母亲,她丈夫在儿子四岁那年便去逝了,留下她孤身一人辛苦拉扯儿子。欧阳修父亲在世时,家中经济比较宽裕,可自从他去世后,家境便一落千丈,日渐贫寒。后来竟到了“房无一间,地无一垄”的地步。孤儿寡母在这样的境况下生活,困难是可想而知的。

欧母

欧母

 欧母是一个意志坚强的女人,她家穷志不穷,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将儿子养大,并用最原始的方式教欧阳修识字--这便是著名的“画荻教子”:

母亲的素养,决定孩子的一生,妈妈一定要牢记这四大家庭教育秘密

“孟母三迁、陶母退鱼、欧母画荻、岳母刺字”是古代四大贤母的故事,相信大家对此早已耳熟能详。有人曾经说过:“推动摇篮的手也是推动世界的手”,之所以会有这种说辞,是因为一个母亲的三观和处事原则不仅对孩子有着很大的感染力,甚至还会推动整个家庭的发展。毕竟,母亲打理着整个家庭并且对家中成员的找个也可谓是面面俱到。总之,母亲对于孩子和家庭的影响力度是非常人所能比拟的。

那么,母亲的哪些特征对孩子产生的影响比较大呢?

1.冷静独立的性格

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家的孩子能够沉着、冷静的处理突发情况,但是孩子的性格以及处事原则深受母亲的性格影响。人常说:“冷静的母亲最具有大将风度”,而拥有这一性格的母亲教育出来的孩子同意怀有大将风度,因为他们在母亲的影响下,做到了于是冷静,并且学会了临危不乱从而机智的解开人生困局,不会受眼前问题的困扰,更不会被问题打败。也就是说,冷静并且性格独立的母亲所教养出来的孩子同样会有相似的处事风格。

2.心胸宽广

人常识:“宰相肚里能撑船”。这句话同样告诉我们,人生阅历丰富并且成功的人遇事不会斤斤计较,而要想将自家的孩子培养成这种人,则需要母亲心胸宽广。毕竟,古代仁人志士说道:“母亲的心胸,决定了孩子的人生宽度”。也就是说,孩子深受母亲行为性格的影响,若母亲心胸宽广,那么孩子也一定会不负众望。所以,胸宽似海的母亲,让孩子学会包容和谅解,而并非深受生活琐事困扰,这也就是为什么心胸宽广的人更容易走向成功的重要原因。

3.善良并且坚强

性格善良的母亲教育出来的孩子更加无私。这是因为母亲的善良,能守护孩子纯洁的内心。让孩子的心不被尘世沾染,永远都心怀善意。而生性善良的孩子总是乐于助人,这也就是为什么会说善良的孩子更为无私。而坚强的母亲自带风骨,让孩子学会不惧困难,从容的面对人生的曲折。也就是说性格坚强的母亲培养出的孩子不会怯懦,毕竟,母亲面对困难的态度,是孩子最好的人生教材。

4.比较有修养

一个人的品质是非常重要的,而对小孩子的品质修养最具影响力的无疑就是母亲自身的修养了,毕竟人常说:“母亲的修养造就孩子的品质”。假如母亲能做到尊老爱幼,勤俭节约,那么深受其影响的孩子也必然可以尊崇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成为一个有内涵,有修养的人。也就是说,孩子的修养是建立在母亲的品性之上的,所以如果想要您的孩子成为有修养的人,那么母亲的道德修养一定不能低。

各位妈妈不妨看看自己是否拥有以上几种良好品格呢?

古代最伟大的四位贤母,母亲的教育影响孩子的一生!

人一生中,母亲的影响总是巨大的。 母亲是否有文化,是否品行端庄,是否教子有方,会直接影响孩子一生。 母亲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她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孩子的思想观念。

所以,一个男人若能娶一房好太太,便能“富”三代。当然,这里所说的“富”,并非指有钱,而是指思想富、品德富、有所作为。

纵观 历史 ,那些有建树、有出息的人,大都深受其母亲思想的熏陶。这些母亲中, 最为著名的莫过于中国“四大贤母”——孟母、陶母、欧母和岳母。 这四位伟大母亲的事迹被广为传颂,影响着每一位中华儿女。

孟 母

孟母位居“四大贤母”之首。

她的儿子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仅次于孔子的儒学大家,被誉为“亚圣”。她的事迹“孟母三迁”广为传颂。

孟母早年丧夫,却志不改嫁,一个人含辛茹苦养育孟子。刚开始她和孟子住在丈夫的陵墓附近,以便每天祭拜丈夫。只是在这种地方住久了,年幼的孟子竟学起了出殡人士的哭丧胡闹。孟母觉得这样的居住环境不利于儿子成长,便把家搬到了集市。可是把家搬到集市后,孟子却学着商人和小贩做起了吆喝买卖。孟母不希望自己的儿子将来成为市井小人,所以又把家搬到了学校附近。此后,孟子就跟着学校里的士子学习。孟母之所以三迁,是因为她深谙一个道理——环境会影响一个人的成长。

还有孟母“断机杼”的故事。她教育孟子,学业若半途而废,就如织到一半的布匹,是不能用的。从此孟子发奋读书,终成为一代旷世学儒。

陶 母

陶母是东晋陶侃之母。

陶侃是一代名将,在稳定东晋初年动荡不安的政局上,很有建树。

陶母“截发筵宾”、“封坛退鲊”的教子故事广为流传。

陶母也是早年丧夫,她靠纺纱织麻维持生计,供养陶侃读书。她一直教 育儿 子,交朋友一定要交比自己更有水平、更有文化之人。

有一次,同郡孝廉(即举人)范逵访贤遇大雪,借宿陶侃家。时天寒地冻,马无饲料,陶母揭去自己床铺上的稻草席,剁碎喂马;陶母还偷偷剪下自己的长发,卖给邻人,换钱购买酒菜。中国人的观念,“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至始也”,头发是不可以轻易剪的。陶母如此举动,足见她待客之诚心。范逵大为感动,遂举荐陶侃由县吏拜授郎中。此后,陶侃走上了发达的仕途。这就是“截发筵宾”的典故。

陶母还有一个广为传颂的故事是“封坛退鲊”。

陶侃曾在浙江海阳做县吏,监管渔业,常有下属送东西给他。有一次,一位下属送了一坛鱼鲊(腌鱼)给陶侃,他马上念及一生贫居乡间的慈母,便嘱托乡人带给母亲。谁知母亲却原封不动地将鱼鲊退回,并在信中写道:“尔为吏,以官物遗我,非惟不能益吾,乃以增吾忧矣。”陶侃收到母亲退回的鱼鲊和回信,大为震动,愧疚万分。他下定决心,一生遵循母亲教导——清白做人,廉洁为官。

后人赞誉“世之为母者如湛氏之能教其子,则国何患无人材之用?而天下之用恶有不理哉?”

欧 母

欧母是北宋欧阳修之母。

欧阳修是北宋卓越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他的成就也离不开他母亲的伟大教育。

欧母也是一位单亲母亲,她丈夫在儿子四岁那年便去世了。丈夫在世时,家中经济比较宽裕,可自从他去世后,家境一落千丈。后来竟到了“房无一间,地无一垄”的地步。

欧母家穷志不穷,她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将儿子养大,并用最原始的方式教欧阳修识字,这便是著名的“画荻教子”。欧阳修五岁时,欧母便教他读书识字、做人处事的道理。只是当时家里穷,没钱买笔墨纸砚,欧母只好用芦苇杆代替。她在地上铺一些沙,把地当纸,一笔一画地教欧阳修写字。

欧阳修在母亲的悉心教导下,特别懂事。他学习成绩优异,于仁宗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高中进士。

欧阳修在当官期间,积极支持范仲淹维持新法,后因此被贬职。但欧母并没有抱怨,而是宽慰儿子说:“你为正义被贬职,不能说不光彩。我们家过惯了贫寒的生活,你只要思想上没有负担,精神不衰,我就高兴。"有母如此,儿子焉能不伟大?

岳 母

岳母是北宋名将岳飞之母。

岳飞十五六岁时,金人南侵,宋朝当权者腐败无能,节节败退,国家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很多母亲都希望能在战乱年代保全子嗣血脉,但是岳母却大义凛然,主动励子从戎,精忠报国。为了让儿子永远铭记大丈夫当“精忠报国”,她用绣花针把这四个字刺在了儿子的背上!

岳飞投军后奋勇杀敌、义无反顾,屡建战功,被升为秉义郎。有一次宋都开封被金军围困,岳飞随副元帅宗泽前去救援,打败金军,因而受到宗泽的赏识,称赞他"智勇才艺,古良将不能过"。

后来岳飞成为一代有名的抗金英雄,为历代人民所敬仰。

这就是中国古代的“四大贤母”,她们教子的故事,充分说明了母教的重要及伟大。

母亲是孩子最早的老师,也是孩子终身的老师。

每一位母亲的决定足以影响儿女的一生。让他们从此以后,无论碰到什么样的困难,都不会抱怨或者气馁,而是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去面对,尽自己的所能干好每一件事!

历史上中国四大贤母分别是谁?她们是怎么教育孩子的?

我国古代里除了很多英雄事迹外,还有关于母亲角色故事,她们可以作为天下母亲典范。

我国历史上最有名气四位妈妈,‘孟母,陶母,鸥母,岳母。’是历史四大贤母。

很多人应该对孟母都有点了解,常常听说‘孟母三迁’。这个孟母就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思想家孟子妈妈。

为了给孩子一个读书好环境,孟母不嫌麻烦一次又一次搬家,就是孟母知道一个环境太容易影响人。

后来孟子学习不能坚持,孟母又把织了很久布料直接剪短,来刺激孟子,做事情不能半途而废。

陶母大家可能就不是那么了解了,陶母是东晋陶侃妈妈,这个陶侃是东晋史上一个很有建树之人。

他们家里很贫穷,有一次一个叫做范逵举人路过他们家门口,正巧遇到大雪,没有办法继续前行,就在他家借宿一晚。

陶母因为家里贫困,只能把自己床下稻草拿去给这个举人,有把自己头发剪了拿去卖钱给客人换酒食。

因为客人到来,陶母不能因为自己贫困就怠慢客人,这种对待客人诚心诚意,打动客人,后来范逵就推荐陶侃做了郎中。这就是陶母之截发延宾故事。

鸥母就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妈妈,因为欧阳修爸爸去世早,他就由母亲一个人带大,他们家日子不好过。

可是鸥母没有懦弱,反而靠着自己劳动,一点一点带大欧阳修,人穷志不穷,鸥母觉得家境可以不好,但是孩子不能没有文化,于是就在地上教习欧阳修识字。

岳母大家就熟悉了,是北宋名将岳飞妈妈,著名故事就是岳母刺字。

很多在战乱年代母亲都希望自己孩子可以平安无事,躲开战乱。岳母就不一样,她希望自己儿子可以保家卫国,于是岳母就在岳飞身后刺字,写下精忠报国四个字。

四个不同妈妈,其实都是用自己强大精神意识来教育孩子,如何可以在困境中成长。

古代四大贤母之孟母:择邻而居、断机教子

孟母,姓仉,战国时期晋国人,系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母亲。孟父,名激,字公宜,战国时期邹国人,鲁国庆父后裔。公元前372年,孟子出生,取名轲,字子舆。

伟大人物的诞生,大都伴随一段神奇的征兆,据记载:“孟子生时,其母梦神人乘云自泰山来,将止于峄,母凝视久之,忽片云坠而寤。时闾巷皆见有五色云覆孟氏之居焉。”天象变化无常,所谓神奇的征兆不足深信,但关于胎教的说法却有几分道理。

孟父是一位怀才不遇的读书人。为谋求发展、光耀门楣,他抛别娇妻稚子,远赴宋国游学求仕。三年后,噩耗传来,孟父不幸离世。从此孤立无援的孟母带着孟子开始了坎坷的人生旅途。她下定决心,要凭着自己的双手谋取衣食所需,把儿子培养成为有用的人。

为了给孟父守灵,孟母带着孟子住在孟父陵墓旁。村中儿童追逐嬉戏,不时看到丧葬的情形,也三五成群地模仿大人们的礼仪,扮演丧葬的过程,孟母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决定改变居住环境。经过一番周折,孟家母子从陵墓旁迁到了一个的交易集市,每逢集市交易都是讨价还价、喧嚣热闹,耳濡目染,孟子和其他孩子也学会了锱铢必较的模样。孟母忐忑不安,决定再次迁居。这一次,孟母把家搬到了学宫旁。学宫附近常常有读书人来往,高雅的气韵,从容的风范,优雅的举止与循规蹈矩的礼仪行为,都给附近居民不少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初解人事的孩子们,常群集在大树底下,演练学宫中揖让进退的礼仪,有模有样。孟母由衷感叹:“这才是孩子最佳的居住环境啊!”。

对于学习,孟子具有天生的灵性与慧根,但也有一般幼童共有的怠情贪玩习惯。有一天,孟子竟然逃学到外面玩了半天。当孟子回家时,孟母不声不响地拿起一把剪刀,将织好的一段锦布拦腰剪成两段。孟子惊愕不解,孟母说:“你的废学,就像我剪断锦布!一个君子学以成名,问则广知,所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你今天不读书,就不可以离于祸患,今后永远就只做一些萦萦苟苟的小事,中道废而不为,怎么能衣其夫子,而不乏粮食呢?”孟母以布喻学,指出做事半途而废,后果是十分严重的。这一幕在孟子小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既惊且惧的印象,从此孜孜不倦、勤学不息。

战国时期,学术风气蓬勃发展,诸子百家争奇斗胜,使人眼花缭乱,不知如何选择才好,然而孟母有她坚决的主张,无视于老庄的玄虚,不屑于杨朱的功利,惟独醉心于孔子的忠恕之道,亲自寻觅,终于在孔门诸子中为孟子找到启蒙老师。当时孔子的孙子孔伋,字子思,正在曲阜设馆教授六艺,远近学子纷纷负笈前往就教,孟子十五岁时,在孟母的鼓励下,由邹城来到了曲阜。从此正式接受到儒学的精髓,子思对孟子青睐有加,对左右说:“孟孺子性乐仁义,言称尧舜,世所稀有也。”从此孟子埋头读了五年,学问德业,突飞猛进,终于继承了孔子的衣钵。

孟子侍母至孝,除了周游列国一段时日以外,绝大部分的时间只在齐国担任一个消闲的教授职务,不忍远离故国谋求更大的发展。孟子曾想去宋国,但为了侍奉老母而一再迁延,一晃三十年过去了,孟母已经年老,而孟子也已是知命之年,整日长吁短叹,闷闷不乐。孟母问明原因,对孟子说:“夫妇人之礼,精五味,擅酒浆,养舅姑,缝衣裳而已,故有闺内之修,而无境外之志。以言妇人,无擅制之义,而有三从之道也,故年少则从乎父母,出嫁则从乎夫,夫死则从乎子,礼也。今子成人也,而我老矣!子行乎子义,吾行乎吾礼。”三言两语就把孟子心中的积虑一扫而空,孟子再次周游列国,受到了空前的尊敬与欢迎。

后来,孟子著有《孟子》一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体系中地位仅次于孔子的人。孟子能成为“亚圣”,多得力于孟母的悉心照料和苦心栽培。就在孟子功成名就、扬眉吐气的时候,孟母离开了人世。

孟母一生克勤克俭,含辛茹苦,坚守志节,抚育儿子,从慎始、励志、敦品、勉学以至于约礼、成金,数十年如一日,丝丝入扣,毫不放松,既成就了孟子,也让自己成为了名垂千古的模范母亲,让无数后人为她祭奠、立祠、写诗、称颂。

责任编辑: 鲁达

1.内容基于多重复合算法人工智能语言模型创作,旨在以深度学习研究为目的传播信息知识,内容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反馈举报请
2.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站点无毒无广告,请读者放心使用!

“四大贤母教育孩子方法是,四大贤母教育孩子方法是哪四个”边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