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教育学习

【大班数学区域观察反思】“挖”出孩子真兴趣

在“小小城市探索者”园本课程中,教师始终将“追随儿童兴趣”作为探究的重要依据。然而,我们发现教师时常会陷入困境:孩子兴趣很多,该如何选择?孩子兴趣不稳定,该如何追随?教师认为有价值的活动,孩子不感兴趣,该如何取舍?

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组织教师共读书籍《我们都是探索者:在城市环境中运用瑞吉欧原则开展教学》,探寻解决问题的专业支撑,帮助教师实现从教育理念向智慧行为转变。

表面兴趣与深层兴趣

活动开始,主持人请教师谈一谈如何判断孩子对某个事物感兴趣。陈老师说:“孩子看到幼儿园的花儿会情不自禁地用手摸花瓣,用放大镜看花蕊……孩子开心、自主的状态表明他们对花儿很感兴趣。”王老师说:“孩子看到雨花台的小池塘非常兴奋,他们会问很多问题,表明孩子对小池塘充满了兴趣。”

听了教师的回答,主持人追问:“兴趣一定是孩子直接表现出来的反应吗?”这一问题激发了教师对全书第二章“儿童兴趣”部分的阅读兴致。

书中写道,兴趣是以某些特定方式深入探索世界的某些方面的持久性动机。当我们谈论儿童兴趣时,有时仅仅是在谈论兴趣的表面表现,而对深层兴趣的认识,有待加强。

书中关于“兴趣”的表述让教师有醍醐灌顶之感。郭老师说:“我们之前更多是通过孩子观察、触摸、提问等感官行为判别他们可能的兴趣,可这些大部分还是表面兴趣。”邢老师补充道:“表面兴趣更多是孩子一闪即逝的想法或短暂的关注,深层兴趣才是关键,但却被我们忽略了。”

可到底什么是深层兴趣呢?主持人建议大家结合书中“儿童对管道的兴趣”这一案例谈谈理解。

姜老师说:“深层兴趣就是某个事物真正吸引儿童的地方。案例中的教师了解到孩子的表面兴趣是管道后,对孩子的兴趣做了进一步了解,发现孩子原来是被管道内流动的物体、管道伸进哪里深深吸引了。”廖老师说:“通过管道案例,我觉得要想知道孩子的深层兴趣,就得搞清楚孩子到底想用什么方式探究感兴趣的事物。案例中的教师通过不断思考发现孩子喜欢的管道是水管,而且他们特别希望打开下水口,看看水是怎样在管道中流动的。”

就这样,在相互启发中,教师达成共识:深层兴趣是隐藏在表面兴趣之下更为广泛的兴趣,它需要教师用敏锐的眼光、专业的行动才能捕捉到。

让深层兴趣浮出水面

要让“深层兴趣”浮出水面,可以采取哪些专业行动呢?教师在深入精读后就不同视角的策略进行了充分表达。

策略一:倾听对话。姜老师说:“案例中的教师通过反复与孩子对话,倾听孩子的想法,让他们的深层兴趣浮出水面。他以‘管道伸进墙里去’的观点开启了与孩子的讨论,在相互分享中,孩子的想法逐渐明晰。比如,在他的启发下,有孩子说‘管子伸到这个洞里,一直伸进里面去’,这让教师了解到孩子对管道通向哪里很好奇。有孩子说‘管道转啊转,然后就一直待在墙里面’,这让教师知道孩子对‘管道是如何从视野中消失的’很感兴趣。”

策略二:观察反思。胡老师认为,教师之所以能发现孩子对“水如何在管道中流动”感兴趣,是因为他每天都专注于观察孩子的探索,并及时分析反思。所以,更多的观察反思也可以帮我们挖掘孩子的深层兴趣。

策略三:提供刺激。王老师说,管道案例中有一个细节让人印象深刻,就是当教师发现孩子对“管道”感兴趣后,主动提供了一些管道放在班级供孩子探究。后来,教师就是在孩子与这些管道的真实互动中捕捉到了他们的深层兴趣。所以,孩子隐性的兴趣会在教师提供学习刺激后浮出表面。

策略四:耐心等待。廖老师说,教师能及时捕捉到孩子的深层兴趣,最重要的是他会耐心等待。我们有时听到孩子随口说的一句话,看到他们不经意表现的一个行为,就赶紧朝那个方向走,但活动还没推进多久就磕磕碰碰的。如果能等一等,让孩子的问题再发酵发酵,深层兴趣可能就显现出来了。

“耐心等待”的想法引发了教师的思考与共鸣。这时,崔老师分享了一个案例:“不久前,我们班孩子探访了雨花台茶园,回来后几个孩子围绕‘爸爸妈妈喜欢喝茶’的话题讨论起来。特别巧,孩子的谈话内容与我的前期预设不谋而合,我觉得是时候执行教学计划了,于是赶紧围绕泡茶、喝茶开展活动,可发现孩子根本不感兴趣。”

听了崔老师的案例,大家议论纷纷,有教师反思:不应该那么快把教师预设与孩子兴趣相结合,应该再等等。有教师则感到困惑:既然活动预设会阻碍对孩子兴趣的挖掘,那还有没有必要做预设呢?崔老师的分享把讨论推向一个更有深度的话题——教师预设与孩子兴趣的关系。

教师预设与孩子兴趣

正如教师所困惑的,孩子的深层兴趣常因为教师过度关注教学预设而被埋藏。为帮助教师对“活动预设”有更深入的认识,主持人鼓励教师结合实践,围绕“教师预设与儿童兴趣的关系”进行拓展性研讨。

观点一:不能过于关注教师预设。王老师说:“在我看来,教师预设的内容只能作为参考,不能作为活动的必选项目。”

唐老师也认为,不能过分关注预设的活动,因为孩子的兴趣不可预料。她提出,在做探究性主题“明城墙之旅”课程审议时,自己结合已有经验预判孩子可能会对明城墙的城砖、兵器、城墙构造等感兴趣。可没想到,孩子在实地探访之后竟然对城墙上的植物非常好奇。

唐老师很纠结,真要放弃那么多有价值的内容,开展有关城墙植物的探究吗?思前想后,她还是决定把预设放一放,追随孩子兴趣。没想到,孩子带来了许多种子撒在幼儿园,还对种子发芽的秘密进行自主探究,一系列有意思的活动应运而生了。

经过讨论,教师逐渐厘清了活动预设与孩子兴趣的关系。大家觉得,唯有暂时搁置预设,才能更全面地看清孩子的可能性。

观点二:尊重孩子,试水观察。除了将教师预设搁置一边,还能怎样更好地处理教师预设与孩子兴趣的关系?此时,杨园长结合书籍理念、课程实践和教师的讨论,提出了“试水”的观点。她认为当不确定孩子兴趣时,就应持有“试水”的心态。即提供一个“邀请物”,一步步试探孩子的反应。如果孩子反应越来越强烈,就可以继续往下走。如果孩子没兴趣,就要及时收回来。

“试水”观点的提出,触发了教师对“教学预设”更理性的思考。教师的前期思考是重要且必要的,尽管有些预设在当下看来作用不大,但从长远来看却很有意义,无论预设能否变为现实,过程中不断发展的课程设计能力都将助推教师成长。

(作者系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区实验幼儿园园长)

《中国教育报》2021年03月21日第2版

作者:林虹

责任编辑: 鲁达

1.内容基于多重复合算法人工智能语言模型创作,旨在以深度学习研究为目的传播信息知识,内容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反馈举报请
2.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站点无毒无广告,请读者放心使用!

“大班数学区域观察反思,大班数学区域投放材料,大班区域活动观察反思,大班区域观察反思及调整策略”边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