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教育学习

【幼儿园大班语言颠倒歌说课稿】童谣与游戏是对“好搭档”

“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缸,缸里有个盆,盆里有个碗,碗里有个勺,勺里有块肉,我吃了,你馋了,我的故事讲完了。”童谣是活在儿童口头上的文学,别具风趣的民间童谣,极具中国艺术特色,它来源于民间,强调格律和韵脚,通常以口头形式流传。童谣的艺术生命能够源远流长,原因就在于它能不断地被即兴修改和再创造,人人都是作者,创作永无终结。

实践中,我们发现有的童谣就像游戏,有的游戏离不开童谣,让童谣与幼儿最喜欢的游戏相结合,把童谣游戏化,成为我们的探索之路。在逐步深入地探索中,教师们从茫然到清晰,从生搬硬套到创设适宜的游戏,经历了破茧成蝶般的痛楚,也收获了如蝶般美丽的羽翼,老师与孩子们一起享受童谣、享受游戏。

民间童谣对幼儿语言发展的价值

《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民间童谣就是其中的一种,对幼儿语言发展有重要的价值。

童谣能激发幼儿学习语言的兴趣。民间童谣充满野趣,它洒脱俚俗、无拘无束,可以不按常理说话,常会跳出意想不到的句子,痛快又好玩。它不是正规的文学,内容诙谐,没有那么多的“教训”,符合幼儿的思维。例如《颠倒歌》:“咬牛奶,喝面包,夹着火车上皮包。东西街,南北走,出门看见人咬狗。拿起狗来打砖头,又怕砖头咬我手。”孩子们一听就喜欢,大大激发了幼儿学习语言的兴趣。

民间童谣篇幅短小,重押韵,有节奏,它的语言符合幼儿的朗诵特点,便于幼儿吟诵与理解,这对培养幼儿的语感十分有利。例如《这个小孩也怪好》:“这个小孩也怪好,就叫淤泥陷住了。这淤泥,也怪好,就叫太阳晒干了。这太阳,也怪好,就叫云彩遮住了。这云彩,也怪好,就叫大风吹散了……”这首童谣朗朗上口,幼儿一学就会。这种带有推理性的童谣,环环相扣,因果相接,结果却又出乎意料。它们不仅可以增长知识、扩大生活经验,还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语言能力。

相较于一些语言教育往往只停留在让幼儿记忆、朗读文字的层面,民间童谣对幼儿语言发展的价值就凸显出来了。

民间歌谣对幼儿感受艺术的价值

在探索的过程中,我们翻阅了大量童谣,它们有的是儿时耳熟能详的小调,带着青草的芬芳,裹着淡淡的乡愁,像滴滴清泉滋润着我们的心灵。

如《外婆桥》:摇呀摇,摇呀摇,一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夸我好宝宝,糖一包,果一包,宝宝乐得哈哈笑。

有的是调皮诙谐的小曲,让人忍俊不禁,这种幽默是中国文化特有的、含蓄的表达,而又寓意深刻。如《一对蝈蝈吹牛皮》:闲着没事儿上西坡,遇到两个蝈蝈吹牛皮。大蝈蝈说:“我在南山吃了只鸟”。二蝈蝈说:“我在北山吃了只鸡”。大蝈蝈说:“我在东山吃了只狗”。二蝈蝈说:“我在西山吃了只驴”。大蝈蝈说:“我在关外吃了只虎”。二蝈蝈说:“我在东海吃了条龙”。它们吹得正起劲,从南来了一只大公鸡,两个一见生了气,伸伸腿,捋捋须,一齐奔向大公鸡。想吃公鸡没吃成,“得儿”一声喂了鸡。还有的则是无厘头的怪诞小品,没有体会,没有道理,却总是让人喜欢去读,一下子种在心里。如上述的《颠倒歌》。

根据教育实际童谣需要做适宜修改

这种修改基于两点:一是根据游戏设计的需要,做适度的修改。例如《编花篮》,原来的儿歌是:“编、编、编花篮,花篮里面有小孩,小孩的名字叫什么,叫花篮。蹲下,起不来,坐下,起不来。小皮球,香鸭梨,马兰开花二十一,二八二五六,二八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考虑到游戏时,过长的儿歌会成为游戏的负担,所以我们做了节选。就选了前面的四句,但为了配合游戏玩法中的难点,又创编了一句:“你蹲下,我出来,我们继续编花篮。”

另一种是根据幼儿的表达需要,做适度地调整,例如上述的《有个小孩也怪好》,“这老鼠也怪好,就叫花猫吃掉了。”现代儿童的语言习惯不再用口语化的“就叫”而是用“就被”,意思不变。刚开始我们认为“就叫”比较传统,童谣的韵味更浓,但是在教的过程中发现,孩子们因为已有的表达经验经常把“就叫”混念成“就被”。考虑到幼儿的表达习惯,我们就把整首儿歌中的“就叫”调整为“就被”,孩子们也不再纠结了。

与儿童探讨修改游戏的玩法

将童谣设计成幼儿喜欢的、适宜的游戏,是对教师最大的挑战。每个游戏的设计教师都很用心,但在实践中幼儿不是都买账的。有的游戏中,孩子只念童谣,忽略游戏,说明游戏的趣味性不够;有的游戏中,孩子只顾游戏,而忘记念童谣,说明童谣不是这个游戏的必须,需要调整玩法。在不断的设计、调整、推翻、重新设计的过程中,我们找到了最佳的合作者,那就是孩子。这也充分地印证一句话:“儿童是游戏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人”。

在童谣《我做个梦》的游戏设计中,刚开始的设计是“拉手套圈”的游戏。教完以后,孩子们不喜欢玩,我问为什么,他们一致回答说“太难了”“不好玩”。我问他们:“那你们喜欢怎么玩?”孩子们说:“追着玩,跑着玩。”于是我们又重新设计,变成传递玩具、追逐传递者的游戏,孩子们十分开心,玩得很高兴。

正在庆幸找到最合适玩法的时候,孩子们又出现了状况,每次玩完都有些幼儿很沮丧很遗憾,因为这个儿歌较长,可最后只有两个追逐跑的机会,剩下的大多数幼儿都在等待。

当孩子们说出自己的想法后,我们决定忍痛修改,让更多幼儿有机会加入游戏。经过不断地思考,最后调整成每说到一个形象,就有一名幼儿加入,最后大家抢椅子坐的游戏,这一下就解决了孩子等待的问题,看着他们开心的游戏,我想说:“谢谢你们孩子!”更想对广大幼教工作者说:“向孩子学习,听孩子的建议,是我们工作茫然时的突破口。”

依据幼儿情况设计不同的游戏玩法

游戏创编中我们发现,教师的预设玩法与幼儿的实际需求是有差异的,有时差异还很大。例如,传统童谣《一个小孩穿红鞋》,我们就将它设计成传统游戏“拍花巴掌”。考虑到这是大班的游戏,我们设计的拍巴掌也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却发现,男孩手都“笨一些”,玩不了难的,降低难度吧,女孩又觉得太简单。于是我们就设计了三层玩法,像闯关游戏一样,逐渐加大难度,让孩子们在不断地自我挑战中得到发展。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你想让小朋友把小椅子放整齐,就说把小汽车开进停车场停整齐;你想让小朋友把队站直,就说比一比哪队的火车最直。幼儿的生活是离不开游戏的。

童谣游戏就是利用童谣的特点设计成有趣的游戏,童谣因为有了游戏被孩子们广为传唱,焕发出了新的生机;游戏因为有了童谣也更加有声有色,有了延续下去的生命。而最好的童谣游戏,是那些几乎不用道具、不用老师组织、没有太多规则的、幼儿可以自发组织的游戏,这些游戏和童谣是幼儿发自内心喜爱的,不受条件限制的,随时开展的游戏。这样的游戏生命力是最顽强的,就像《老鹰捉小鸡》,每一代人都在玩。(作者王娜,系河北省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幼儿园副园长)

《中国教育报》2017年05月21日第2版

责任编辑: 鲁达

1.内容基于多重复合算法人工智能语言模型创作,旨在以深度学习研究为目的传播信息知识,内容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反馈举报请
2.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站点无毒无广告,请读者放心使用!

“幼儿园大班语言颠倒歌说课稿,幼儿园大班语言说课稿一等奖,幼儿园大班语言活动颠倒歌,幼儿园大班语言颠倒歌内容”边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