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转至2020年,距离杨绛先生离开这个世界已有五年有余,到了今年的5月25日,便是她的六周年祭。在2014年5月25日那天,103岁的她,离开了她眷恋的人世间,真的在睡梦中去追她的钱钟书和阿圆去了,他们一家三口至此可以在“天堂团聚”了。这几年,她与钱钟书的爱情故事成为佳话,她的书也迎来了新的阅读高峰期。这些令人欣喜的背后,无不折射着杨绛先生自身的人格魅力。
离世之后作品升温,《我们仨》曾一度断货
提及杨绛先生,她的在文学造诣上的名气远远低于她的先生钱钟书。其实,她的文笔、文风却不逊色于学富五车的钱钟书先生。为了让钱钟书先生一门心思专注写作、翻译,她甘愿当起了他的“煮饭婆”。当然,时过境迁,随着他们的离开,后人对于杨绛先生的了解及认知,在这几年来逐渐升温。如2014年5月,杨绛先生离世之后,她的《我们仨》这本书曾一度断货。包括那篇《人生实苦》,也成为激励年青人的心灵鸡汤,甚至一度成为一种时髦学习之风。
而我也是这其中一员。我将才华横溢的杨绛先生称之为我的偶像。关于她的作品,我才开始了一系列近乎完整地拜读。
从个人阅读角度来讲,给我留下印象最为深刻的一本书,依然是大家都爱读来的《我们仨》,然而最有百岁智慧的当然还是她的那本《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令人惊讶而略有痛苦的那本小说是《干校六记》,还有纯粹而真挚感情的小说《洗澡》。虽然每一本书并不是厚厚的一本长篇大论的作品,但简洁而平实的语言,仿佛是跟一位温和的老奶奶在阳光底下,絮絮叨叨拉起来家常一般亲切而温暖。
她在自己的“围城”里成就了最好的自己
当我们静下心来认真阅读《我们仨》这本散文随笔时,对于杨绛先生近乎一生的生活、创作情况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了解,她与钱钟书的相识、相知、相助,都为后人做出了非常好的婚姻楷模。纵然处在一个“煮饭婆”的角色里,她笔耕不辍,除了翻译了《唐吉可德》这部世界经典著作外,还陆续写下了上述几部部小说甘当“隐身人”,”甘当一个零“。直至近百岁时,还出版了《走在人生边上》,留下极为睿智而通透的人生感悟。
在《干校六记》这本小说中,读完之后,我们将对杨绛先生隐忍、温柔,坚强,更为敬佩。那个时期,很多人无法忍受屈辱而选择离开这个世界,然而,文中的杨绛先生以第一人称“我”的回忆中,整部小说读完,读不到那种强烈的痛恨与埋怨,她仿佛一个从未经历过那种极端的屈辱、痛苦折磨经历的人一样,完全以冷静而平缓的旁观者的语气,写着自己和最近的同仁所经历过的不堪回首的往事。正如她在后来一次笔会上这样回答记者,“支撑我驱散恐惧,度过忧患痛苦的,仍是对文化的信仰,使我得以面对焚书坑儒悲剧的不时发生,忍受抄家、批斗、羞辱、剃阴阳头……种种对精神和身体的折磨。”“我这也忍,那也忍,无非为了保持内心的自由,内心的平静。”
所以,正是因为这种天生骨子里强烈的隐忍和强大的内心承受力,她在承受百般的苦难和磨砺之后,能够健康活到了百岁,并在百岁之时,写下了影响后人的百岁感言。在《走到人生边上》这部自问自答书中,她以百年来的亲身感悟和复杂经历,向后人尤其是年青一代,敞开心扉,毫无保留地认真探讨着关于人生、关于善良、关于人性、关于灵魂等等一系列深刻而富有哲思的话题,在年青人信与怀疑之中,杨绛先生给出了她自己的答案。“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用在这本书上,我选择了相信书中的观点。
心怀敬畏,才能做事有所底线和保留。心有对文化的信仰,才有可能拥有不一样,甚至有趣的灵魂。
钱钟书眼中“绝无仅有最完美的人”
在阅读杨绛先生的文字时,我们为她的文字所打动,更是为她的人格魅力所感染。而我们喜欢读她的作品,更是为她对钱钟书、女儿钱瑗的全身心的爱和付出而感动。身为一个女性,一个妻子,一个母亲,她依然是最完美的化身。
也正因如此,钱钟书先生才会毫不遮掩地向全世界人宣布他的赠语,在杨绛的身上,“绝无仅有地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就连奚落不喜欢林徽因的冰心老人也对他们两人的感情给过中肯而又令人感动的评价:“他们是现在中国作家中最美满幸福的一对,学者才人,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他们有风骨、风度,又有风趣,是我永远不会忘记的可敬可爱的一对朋友。”
文人相惜,因为懂得,所以欣赏。愿更多读者,喜欢上杨绛先生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