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又到柳垂金线的时节。如果要让国人在众多佳木中评选出一个最能代表春天的树种,相信很多人都会选柳树。柳树是中国的原生树种,生命力旺盛,分布广泛。中国人喜爱柳树,因此也赋予它诸多意象。
新华社记者 徐速绘 摄
古代农业生产助手
自古以来,柳树就为春天代言。据考证,史前甲骨文已出现“柳”字。甲骨文中的“柳”是上下结构的,上面是“木”,下面是“卯”。“木”很好理解,即树木。“卯”怎么理解呢?《说文解字》解释:“卯,冒也。”在天干地支学说中,“卯”为仲春二月、阳气上升之时。因此“柳”在古汉语中的意思就是:“春天率先发芽的树。”经过数千年的演化,“柳”字的原本意思被很好地保留在字形中,只是字形由上下结构变为左右结构。
柳树能为春天代言,主要是因为它对气温的变化极其敏感。“柳树发芽暖洋洋,冷天不会有几长。”立春不久,天气依然寒冷的时候,其它落叶乔木还在沉睡时,柳树就悄悄地冒出了芽,吐出了嫩绿色的叶。种庄稼最讲究顺应天时。柳树因为分布广,自然成为农民观测物候的对象。华夏大地上流传着很多关于柳树的农谚:“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柳芽拧嘴儿,山药入土儿。”“柳絮乱攘攘,家家下稻秧。”“柳絮落地,棉花出世。”智慧的古人根据柳树发芽、长叶、飘絮等现象来安排春耕生产,可以说柳树是古代农业生产活动的得力小助手。
柳树浑身都是宝
事实上,柳树对人们来说,价值远不止于此。
首先,柳树是一种经济实惠的木材。柳树是一种特别容易种植的树木,折下一枝,插地即活,几乎不需要培育和照料,而且生长速度非常快。在需要大量使用木头的年代,白色的柳木是家家户户的必备品,做家具、做农具都离不开它。柳树材质光滑,韧性好,做出的茶几、凳子等十分好看。此外,古人做饭、越冬都需要烧柴,生长速度快的柳树就成为很好的木柴。
其次,柳树根系发达,具有固路护堤的作用。柳树根能深深地扎到河床深处,固沙能力超强,可以很好地保持水土。柳树的根系扎进河堤周围,能形成密密麻麻的网状根系。如此一来,河水不容易渗进河堤内部的土壤里,从而加强了河堤的防护能力。或许正因为柳树根系发达,难以撼动,《水浒》中才用“倒拔垂杨柳”来凸显鲁智深力大无穷。柳树宽大的树冠还可以微妙地调节河水温度,为水下的鱼儿避烈日,保护水中的生态环境。
再次,柳树柔软的枝条也得到了充分利用。柳枝适合编制各种生活用品,柳编制品是我国民间广泛流传的手工艺品,所谓“编筐、编篓,家家都有”。古时候,人们用柳条编制席、筐、篓、簸箕、笆斗、柳条箱、笸箩、花篮、笊篱、食盘等。到了现代,柳编制品又被广泛应用于洗衣筐、花盆套、野餐食具筐、吊篮、灯罩以及狗窝猫窝等。此外,柳条还可以用来刷牙。古人将柳枝泡在水里,需要用的时候就把柳枝咬开咀嚼,柳枝就会滋出很多细软的小条,形成类似于现代牙刷的刷毛。据宋代医书记载,在被咀嚼的过程中,柳条释放出的汁液对于牙齿各方面的问题有着一定的疗效。
最后,柳树还有很强的药用价值。柳树浑身都是宝,其皮、根、枝、叶均可入药。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就用柳叶熬膏治疗疔疮痛肿。三国时期的“神医”华佗用柳枝治疗骨折。《本草纲目》记载,柳絮可治风水黄疸,头面黑热,痂疥恶疮,金疮出血以及吐血、便血、闭经等症状;柳花可疗肢挛膝痛,止血消渴;柳叶含有丰富的鞣质,有清热解毒、利湿消肿的功效,水煎服可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柳枝是中医传统接骨妙药;柳树皮和柳树根可以治疗牙痛。因此在我国民间,柳枝向来被视为降除瘟疫的象征,佛教中的观音便是一手托净水瓶,一手拿柳枝为人间广布甘露、祛病消灾的。
柳树的药用价值也被西医所证明。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就发现咀嚼柳叶可止痛,就用柳叶以减轻妇女分娩时的疼痛,还用于医治关节痛。1975年,美国哈佛大学植物生理学家克莱兰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发现了捣烂的柳树皮汁中含有阿斯匹林的主要成分——水杨酸。正是因为富含该成分,柳树才可以抢先抽芽吐绿,拥有极强的生命力。值得一提的是,世界各国的外科手术刀都是模仿柳叶形状制造,国际上通称“柳叶刀”。因此一本权威医学杂志的名字就叫《柳叶刀》。
正因为拥有如此多的优点,柳树成为古今中外备受人们青睐的树种。家家户户都会栽种柳树。由此也诞生了诸多关于柳树的传说。
备受崇拜的“柳神”
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曾说过,“人的生命和存在所依靠的东西,对于人来说,就是神。”由于柳树在古人的生产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柳树被视为“神树”,受到古人崇拜。
远古时期,人们发现柳树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强大的繁殖能力,便向柳树祈求生殖的力量和生长的庇佑。古老的萨满族相信本民族的起源与柳神有关。传说在古老的岁月里,萨满族祖先居住的虎尔罕河突然变成虎尔罕海,白水淹没万物。萨满族的祖先们只剩一人,这个人在大水中漂流,眼看就要淹死,忽然漂来一根柳枝。这个人手抓柳枝漂进一个石洞,柳枝幻化成一个美女,从此才留下萨满族的后代。因此,满族和蒙古族婴儿降生后,要在门楣上悬挂柳枝制成的小弓箭,再用柳枝编制吊床。这是在借助于柳的生长力来护佑新生命顺利度过初生期。在汉族文化中,二十八星宿中惟一以树木命名的星宿就是柳星。这都反映出古人对柳树超常生命力的敬仰。
柳被神化的形式还表现在人们认为柳能够预示和象征人事的吉凶祸福上。《汉书》中记载:“物盛必有非常之变先见,为其人微象。孝昭帝时,冠石立于泰山,仆柳起于上林。而孝宣帝即位,今王氏先祖坟墓在济南者,其梓柱生枝叶,扶疏上出屋,根垂地中,虽立石起柳,无以过此之明也。”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物忌太盛,太盛则必然会有非常的变异先行显现,成为预示其人将要衰微的征兆。孝昭帝时,泰山上忽然有大石矗立,上林苑枯倒的柳树复苏而起,接着昭帝驾崩,宣帝即位。而今王氏在济南的先祖坟墓,木柱生出枝叶,枝叶茂盛上出屋顶,根扎地中。这种异象,即使是大石起立,枯柳复活,也没有比这更明显了。”由此可见,枯柳复生,对古人来说预示着将有异事发生。
柳近水,所以中国古代有将柳奉为雨神的习俗,认为柳能够管理雨水。古代民间用柳枝祈雨的仪式主要分为三种:第一种是用柳枝编成圆圈戴在头上,第二种是将柳枝插在贮水的容器中,第三种是用柳枝蘸水、洒水祈雨。明代的《帝京景物略》卷二载:“凡岁时不雨,家贴龙王神马于门,瓷瓶插柳枝,挂门之傍。”民国二十二年本《南皮县志》记载:“遇天旱之时,农民有求雨之举,请关帝或龙王像,设坛三日,舁像铙鼓游行,门插柳枝,人戴柳帽,且执柳洒水作雨状。”在少数民族中,达斡尔族有用柳炭占卜水旱的习俗。除夕夜里,把十二根柳棍烧成木炭,象征一年中的十二个月。柳棍燃红时放在灶门上。正月初一早上,看柳棍燃烧后的情况:燃成白灰的柳棍被认为象征少雨干旱的月份,剩下黑炭较多的柳棍象征雨水大的月份。
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有不少关于“柳神”的记载。比较有意思的是清代杨树棠在《南皋笔记》卷一中的《柳异记》。大致内容是书生陈丹岩每到大柳树下就文思泉涌。一日,陈忽闻柳荫中有人吟诗,他便在树上题诗一首。次日天明发现诗竟被用柳汁圈点过。他畏惧柳树为怪,拟砍伐,夜里又闻柳中吟诗和哭声。陈感到奇怪,又起了怜悯之心,想停止砍伐,家人却不同意。于是伐树之时有个老者从树中出,谴责陈丹岩恩将仇报,收回了五色笔。陈从此文思全无了。
在民间传说中,柳树又化身“智多星”,为老百姓提供庇护。相传清明节插柳的习俗就与明太祖朱元璋的原配正宫马娘娘有关。有一年清明,马娘娘身穿便装出城游玩。可乡下泥路狭窄,不能走车,她只得下车步行。不知底细的村民见了拍手高叫:“大家快看,好大的一双脚。”马娘娘听见十分生气,叫人记住这个村的名字。她即将离开时,忽听得有人哭着走来,马娘娘一看,是个老太婆,老太婆那双脚和自己的比起来不相上下,原来她也因为一双大脚遭村民奚落。马娘娘听后产生悯怜之情,便说:“那些无知村民,回头都得杀掉,你可例外,快回去在你家门前插上两枝柳。”其实那“老太婆”是村中的一位智者,她见村民奚落马娘娘,知道闯了大祸,便改装前往打探虚实,结果不出所料。她赶忙回到庄里,通知各家都在门前插上柳条。马娘娘回宫后,立即派兵将那个村子围得水泄不通,打算将门前没有插柳的人家全部杀掉。可是官兵进村,家家门前都插了柳,只好作罢。第二年清明,大伙放心不下,又全都插上了柳条。久而久之,清明插柳便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俗。
从这些民间传说和习俗中不难看出,“柳神”身上寄托着中国古人对旺盛生命力的渴望,对风调雨顺的企盼以及对国泰民安的向往。正因为柳文化在中国民俗生活中占有如此重要地位,柳树也自然而然地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
折柳送别寄相思
在文人骚客笔下,柳树被赋予离别、思乡、悼古、清高、柔美等诸多意象,其中最经典的文学意象便是送别。由于柳字发音通“留”,柳树就成为古人寄托相思之树,折柳也成为送别的重要仪式。柳树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不管顺插、倒插,不管土壤湿润还是干旱,柳树枝都可存活。正因为柳树具有如此顽强的适应能力,所以折柳相送的另一层含义是,用柳祝福远行的人们随遇而安,希望他们尽快适应新的生活环境。
最早将柳树与惜别联系起来的文学作品是《诗经》。古人缺乏严格的植物分类学知识,“柳”与“杨”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素来是混称的。《诗经·小小·采采》中载:“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来我思,雨雪霏霏。”这里将戍边军人离家时内心的凄凉化为杨柳依依惜别的主观情思。自秦以后,“杨柳依依”便成为一种富于美感的表达离别的经典意象,被历代诗人传承下来。
两汉时期,中国国力强大,经济文化繁荣,内外开放,交通便利。于是商人外出经商,学子外出求学,官员异地游宦的情况日益增多。有离别就会产生思念与牵挂,游子思念家乡,妻子思念丈夫,长者思念旧友。离别主题的诗歌不断增多。比如《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诗歌运用比兴手法,以春日里郁郁葱葱的柳树起兴,引出正值青春年华的女子对情郎的思念。
魏晋南北朝时期,诗人对柳树的吟咏从春季延展到春夏秋冬四季。自号“五柳先生”的陶渊明曾在《拟古诗九首》(其一)中写道:“荣荣窗下兰,密密堂前柳。初与君别时,不谓行当久。出门万里客,中道逢嘉友……兰枯柳亦衰,遂令此言负。”诗中以春秋季节柳的荣枯象征时光易逝和对挚友离别的思念。到了隋朝,新开凿的大运河两岸遍植杨柳。隋代无名氏的《送别》诗云:“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柳条折尽”这一现象说明,隋代折柳送别这种习俗已经相当普遍了。
唐代是咏柳诗歌最繁荣的时期,《全唐诗》中仅专门咏柳的诗就有400多首。唐代诗人更是将柳的“离别”与“思念”意象发挥到了极致,杨柳往往和“客”“行人”“送别”“游”“归”“攀折”“断肠”等字眼一起出现,让杨柳成为离别、思乡的典型。比较著名的包括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之涣的《送别》:“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李白的《劳劳亭》:“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后两句是诗人丰富的想象。
到了宋朝,折柳不仅是送别,也是望归。李贺《致酒行》中写道:“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此处的“折柳”是盼望征人归来的意思,折断门前柳也未归,可见迟久之意。后来元明清几朝人折柳的意蕴,大抵不过在唐与宋之间徘徊。清末词人樊增祥在一首广为流传的《一剪梅》中写道:“携手今朝。折柳明朝。”表达的同样是思念之情。
延伸阅读
名人柳趣
陶渊明
“五柳先生”陶渊明偏爱柳树,曾以“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表现隐居生活的惬意。经后世流传,“柳”代表士大夫高洁隐逸志向的内涵便固定下来。这种内涵具体表现为不羡慕荣华富贵与高官厚禄,逃避官场斗争,追求心灵清净,回归自然等人生态度。
文成公主
在拉萨,有一种柳树品种叫做“左旋柳”。这种树在生长初期伟岸挺拔,然而随着树龄的增长,枝干全部向左旋转。拉萨民间传言,文成公主进藏时,亲自栽种下一批柳树,公主对故都长安的思念之情感染了柳树,久而久之,柳树的树身就慢慢扭曲了。
贺知章
盛唐诗人贺知章平生最爱两样东西:一是酒,二是柳。有一年初春,他与李白、张旭在柳荫下饮酒赋诗,醉眼蒙眬的贺知章望着随风飘荡的柳丝,诗兴大发,吟出“碧玉妆成一树高”的咏柳千古绝唱。
科普知识
柳树为什么会飞絮?
新华社记者 徐速绘 摄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又到人间四月天,漫天飞舞的柳絮着实让人烦恼。那么,为什么柳树一到这个季节就飞絮呢?
原来,柳树雌雄异株,柳絮其实是雌株花蕊授粉后生成的果实裂开、种子掉出导致。一个个芝麻粒大的种子上面带着一撮绒毛,随风飘散。因此飞絮是柳树在传播种子。
北京地区的飞絮期一般从4月上旬到5月下旬,持续50天左右。飞絮在几十年前并不是问题,如今却不得不下大力气治理。这主要是因为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原本可以阻滞飞絮的农田、水塘被水泥、砖头等硬化路面取代,飞絮找不到可以“落脚”的地方。对飞絮的防护其实十分简单,一次性口罩、墨镜、纱巾等均可有效阻挡飞絮。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张品秋
流程编辑:郭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