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用半斤八两这个成语来形容两个人实力相当,不相上下。现在看半斤要比八量少,但是在古代一斤十六两的制度下,半斤和八两就是一样的。
习惯了十进制,总会觉得一斤十六两很麻烦。
比如,去买一斤十五块的东西,按照十进制,一两就是一块五。如果换成十六进制呢?一两是多少?九毛三分七厘五。这数看着都头疼……
然而,一斤十六两这么难以计算的换算制度,却在中国的历史上延续了2000多年,直到1959年国务院发布《关于统一计量制度的命令》,才将原来的一斤十六两改为一斤十两,目的就是为了方便折算。
明知道一斤16两很难折算,那为什么古人还要制定这个规则呢?
去网上搜的话,最多的说法有两种:
一种是笔画说。传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方便管理,要统一度量衡,给出的标准是四个字——“天下公平”。李斯为了迎合圣意,就把这四个字的笔画(十六画)作为斤和两的转换标准,即一斤十六两。
小篆体“天下公平”
另一种是星辰说。中国的老秤上有十六个刻度,被称为十六秤星。暗合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加上主宰人命运的福禄寿三星,共十六星。意在告诫生意人要诚信为本,给买家缺斤短两就是在给自己损寿折福。
这两种说法都很有意思,很多人也信以为真,但细品之下,没什么科学道理啊!一个实用性的制度沿用2000仅仅靠李斯的迎合或者星辰传说?不现实,这里面一定有个原因被人们忽略了。
放眼世界,采用十六进制做重量换算的不止古时的中国,现在的英美所采用的磅和盎司之间的转换也是如此(1磅=16盎司)。莫不是他们也受笔画星辰的影响?不能够。
让我们先忘掉笔画星辰,先来想想他们为什么要用十六来作为重量单位的转换数值,而不采用更加方便计算的十进制。
既然要说重量折算,这里面一定存在一个分割的问题。也就是怎么把一样东西准确地分成相同重量的多份。
在一开始没有精准秤的情况下,把一堆东西分成相同的几堆最精确的工具是什么?
对,天平。
说到这很多人可能已经明白了,一个天平可以把一堆东西分成两份、四份、八份、十六份,但不太可能非常准确的分出十份。不信的可以试试。
古时候,社会的生产力比较低,不是每户人家里都有一杆精确的秤,所以大多时候人们都用类似天平的工具来称重。现在我们把所有称重量的工具都称为“衡器”,这个“衡”就是天平的平衡。
我们现在看一斤十六两难以直接计算,但是称重的标准应该是精确而不是便于计算。计算的问题可以通过定量定价的方式来解决,而一斤十六两的制度,解决的是在工具匮乏情况下,如何分割更加精准和便利的问题。
最后,大家可以猜一下:1959年之后,把一斤十六两改成一斤十两,那现在的一斤比改制前的一斤是不是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