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装修房产

【凡居舍】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走进王维的山水世界里

王位

可以说,我们所知的王菲斗起源于他的诗,不知道王位对中国华史起着重要作用,占中国古代山水画主流的文人画都受到了王位的影响。

唐 王维丨伏生授经图 汉代的伏生授业的情景,伏生为汉代济南人,原为秦博士

唐王维山水手卷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走进王维的山水世界里

秦 建 川

王维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和画家,他的诗流传至今,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画虽存世稀少,但都技艺高超,意境深邃。特别是他的山水画一改汉唐以来的工笔加青绿山水之画风,以前无古人之气概,首次用破墨法使所画物体赋予变化,增强了物体的立体感。利用水的晕散皴染,虚实浓淡尽在把握中,把山水画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由于王维在诗歌,音律等方面的造诣,他的绘画与诗一样,充满了诗情画意。苏东坡这样称赞他:“观摩诘的画,画中有诗,吟摩诘的诗,诗里有画”给予他很高的评价。董其昌也毫不夸张尊他为南宗的祖师,对以后的文人画起到了奠基石的作用。

王维生于公元701年,卒于761年,字摩诘,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画家。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蓝田辋 川乡野别墅,专研绘画于诗歌。据传他有400多首诗流传于世,而画寥寥无几,屈指可数,被历代奉为至宝。已知传世的仅有《雪溪图》,《江山雪霁图》,《 辋川图》和《济生授径图》等作品。而他的手卷则更是稀有难见。笔者所介绍的这幅山水手卷,真实地再现了作者“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独特感受,是研究这位卓越的盛唐诗人与画家的极为珍贵的文物史料。

王维的山水手卷总长 4.85米,分三段组成。引手书有“王维画绩”四个大字,落款是沈过。书者没有钤印,字上方有乾隆“ 八徵耄念之宝“方章。从现有资料中查实沈过是何年何朝人已难以考证。但从墨迹看,四个字写得气势磅礴,笔法苍劲老辣,应该是一位书坛高手。该手卷画心长2.4米,是一幅融山水人物为一体的长卷。现在让我们慢步在这充满田园山水的诗情画意中,去领悟这位诗人画家的内心世界。

首先引入我们眼帘的是一片静静的湖水,湖中央冒出了几块黑色的石头。正好与远处白色的湖岸线形成了黑白对比,湖对岸依稀可见错落有致的山峦,但都在朦胧的山雾中若隐若现。近处岸边的山石还披着绿色的衣裳,树木也绿茵葱葱,只是颜料都有不同程度的退色。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能感受到这里是山青水秀,鸟儿欢歌,鱼儿嬉戏,一派春意盎然的地方。在这里作者一下把我们拽进了他的画里,使我们有身临其中之感。作者用高超的构图技巧,以非常自然的手法用线条和皴染技法把景物烘托出来,带给我们一片宁静的心情。从绘画来说,笔者引用了光和留白的技巧,使画面有油画般的效果。不能不说中国的唐代绘画已经会用光的明暗来塑造物体,比西方要早好多个世纪。这也是作者通过观察体验,在自己的作品中首次应用。奇怪的是在其它唐代绘画作品中绝少见到此种现象。这是耐人寻味的。笔者认为,王维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发明破墨法的画家。破墨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墨分五色,浓中有淡,淡中有淡,使墨有不同色阶,以此使物体赋予立体感。作者正是在这里感悟到了墨的神奇与张力,创造了史无前例的绘画奇迹,产生了划时代影响。通过了那片湖水,树丛,从侧边的山石中忽然冒出一排木桥,木桥高低不平,桥下是滚滚而下的溪水,溪水中乱石林立,阻挡着水的流动,使我们能听到哗哗的流水声。而在桥上,两位路人正漫步在桥中央,似否对这周围的景致有一种特殊的感受。一年轻人手指着远处,告诉身边的老者,前方是什么地方。老者发髻高耸(注:此种发饰流行与秦汉时期,唐以后基本不见,为断代提供了重要依据)手握木杖,迈着轻盈的步伐,直往前走。虽然我们看不清他们的面目,但依然可以想象出他们此时的心情。远处,山雾弥漫,隐约可见从高山倾泻而下的瀑布。这动的是水的流声,这静的似否是人了,人的脚步声怎能大得过远处的瀑布声和近处的流水声。闹中有静,静中有闹毫不矛盾。大自然的神奇与人的点缀,构成了天人合一的世界,使我们感受到王维这位盛唐诗人是在真实地向我们叙述自然与人的亲密关系。人离不开大自然的润育,大自然永远是人类的朋友。难怪在他的诗中,总是那么的贴近自然。不仅使我们想起他那首优美的诗歌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我不知道这首诗是不是为这张画而写,但它的确就是这首诗的再现。只不过这诗写的是晚上的景致。先不管是白日或昼夜,重要的是它太恰如其分了。这是作者真实的内心世界。是他对大自然悉心观察的结果。这不二法则正是他诗歌与绘画创作的源泉与动力。这也是整个绘画的中心。从技法上看,作者还是使用了大量的皴染手法,远处的山崖瀑布,近处的山石,溪中的石头,都描绘得那么真实,层次感,虚实感,空间感都处理得恰到好处。可以想象,这位画家身居独处以自然为师,以超常人的勇气与毅力,创作出了令后人为之震惊的作品。似想,如果没有这情景交融的山水打动他,他哪来的性情雅致描绘这迷人的大自然。是山是水触动了他,他才有了如此绝妙的诗句;是他感受了大自然的神奇,才有了真山真水样的画面。大自然是他的老师,他离不开大自然。这是我们真实感受和领悟到的切身体会。走过了喧嚣的溪流,木桥的一端接在了石径道上,两边是茂密的树丛和山石。石径道被夹在了中间,显得特别的明晰。虽然不是夜晚,却好像是月亮投下的月光,把石阶照得分外明亮。再看两边的山石,层层叠叠,皴染的山石质感十分逼真。石与石之间依次排列顺道而延。山中的树木繁密,在微风的吹扶下轻轻摇曳,显得那么轻盈,渐渐消失在远处的云霭中。走出了山径小道,眼前豁然开朗,在层层青山绿树的环抱中,只见几间淡红色的屋脊隐隐出现在眼前。这不是那两位路人正要来的地方吗?一处密林深处的屋舍。它是不是蓝田辋川别墅?看到这里的人几乎同时都会有这样的想法,一点不奇怪。但它是不是王维隐居的地方呢,我们已无从考证,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作者对这里充满了感情。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是那么的亲切;这里没有喧嚣,没有争斗,没有尔虞我诈,只有青山绿水,茂密的树林,鸟儿的啼叫,依依的炊烟,淡淡的云雾。。。。这里就是世外桃源,我们暂且就把这里称它为辋 川别墅吧。这里是他晚年吟诗作画的地方,又是他牺身养性的地方。他在这里不知创作了多少动听的诗歌和优美的画卷。王维以山中人自居,过着寂寞惆怅的生活,但他的精神是自由的,性情是慈善的。有时他也很自在,悠闲。其中一首诗隐约地述说了他的真实内心:“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是的,这位诗人和画家的内心充满着忧伤和寂寞,但他的精神仍是快乐的,因为他有大自然的恩惠,有这世外别墅的陪伴,他还有什么丢不下的呢?他可以坐在屋檐下,观看房前这空旷的视野,茫茫的云海,从远处高山上奔腾而下的瀑布,带着欢快的***涌向四面八方。正是这山的气势,瀑布的胆识,使他开阔了视野,练就了胸襟,创作了无数辉煌的诗词与绘画,成就了他一生最壮丽的事业。

在这幅画的卷尾我们看到了有几个人的提拔。其中两人在历史上都留下了身影。一个是北宋政治家和书法家文彦博的提拔。文彦博在北宋是一位较有影响力的人物,不但在官场上赫赫有名,在书法的造诣上,也是对后世较有影响的。他虽然比王维的时代晚了近两百多年。有他的提拔和认可也是顺理成章的。第二位提拔的是赵原识,赵是何人已无从查起。第三位由于字迹的模糊,已很难辨别是谁了。第四位就是大家比较熟悉的明末清初书法大家付山。傅山博学多才,因不满清政府,满怀复明的心愿隐居他乡。但他在书法的造诣上,威望颇高,尤其是他的狂草,直追怀素,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个性,对以后的书坛影响很大。

此画还钤有多枚印章,特别是黑色印章引人注目。长方形内有“宣和中秘”篆书四字,宣和年为北宋宋徽宗时期。此幅作品最早应是收藏于大宋宫内。另外两枚葫芦形印章,因其中一枚字迹模糊,看不清楚。另一枚是真容二字。除此而外,还钤有多枚乾隆时期印章,如:御书房鉴藏宝,乾隆鉴赏,三希堂鉴赏玺,宜子孙,古稀天子,等印章,说明此幅作品被清宫收藏过。更难得的是在画前端有王维的亲笔“王维写”三字,为这幅画留下了宝贵的身份证明。为后人鉴赏收藏提供了可靠真实的依据。

纵观整幅画作,留给我们印象最深的就是作者以满腔的***,精湛的技法,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大自然壮美河山的画卷,那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就是大自然的真实写照。或者说是浓缩在纸上的自然景观。更值得称道的是他首创的破墨法,彻底改变了唐以前中国绘画以线条加色彩的单一绘画模式,对以后的中国山水画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特别是五代董源的山水画和北宋范宽的山水画都受到了他的影响。正如文彦博的提拔:“唐王维山水代表先唐人绘画之风格及受后人之推崇”。他的画是中国早期山水作品之精髓。是能够真正体现以自然为本,天人合一的完美思想。仿佛欣赏完这幅旷世杰作,我们的脑际还在回忆那气势恢宏的山水,那首流传千古的诗歌还在脑子里回荡:“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涴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附:山 水 论

凡画山水,意在笔先。丈山尺树,寸马分人。远人无目,远树无枝。远山无石,隐隐如眉;远水无波,高与云齐。此是诀也。

山高云塞,石壁泉塞;道路人塞。石看三面,路看两头,树看顶头,水看风脚。此是法也。

凡画山水,平夷顶尖者巅,峭峻相连者崖,悬石者岩,形圆者峦,路通者川。两山夹道者名为壑也,两山夹水者名为涧也,似岭而高者名为陵也,极目而平者名为坂也。依此者粗知之仿佛也。

观者先看气象,石辨清浊。定宾主之朝揖,列群峰之威仪,多则乱,少则慢,不多不少,要分远近。远山不得连近山,远水不得连近水。山腰掩抱,寺舍可安;断岸坂堤,小桥小置。有路处则林木,岸绝处则古渡,水断处则烟树,水阔处则征帆,林密处居舍。临岩古木,根断而缠藤;临流石岸,欹奇而水痕。

凡画树木,远者疏平,近者高密,有叶者枝嫩柔,无叶者枝硬劲。松皮如鳞,柏皮缠身。生土上者根长而茎直,生石上者拳曲而伶仃。古木节多而半死,寒林扶疏而萧森。

有两不分天地,不辨东西。有风无雨,只看树枝。有雨无风,树头低压,行人伞笠,渔父蓑衣。雨霁则云收天碧,薄雾霏微,山添翠润,日近斜晖。

早景则千山欲晓,雾霭微微,朦胧残月,气色昏迷。晚景则山衔红日,帆卷江渚,路行人急,半掩柴扉。

春景则雾锁烟笼,长烟引素,水如蓝染,山色渐清。夏景则古木蔽天,绿水无波,穿云添布,近水幽亭。秋景则天如水色,芦岛沙汀。冬景则借地为雪,樵者负薪,渔舟倚岸,水浅沙平。凡画山水,须按四时。或曰烟笼雾锁,或曰楚岫云归,或曰秋天晓霁,或曰古冢断碑,或曰洞庭春色,或曰路荒人迷。如此之类,谓之画题。

山头不得一样,树头不得一般。山籍树而为衣,树籍山而为骨。树不可繁,要见山之秀丽;山不可乱,须显山之精神。能如此者,可谓名手之画山水也。”

责任编辑: 鲁达

1.内容基于多重复合算法人工智能语言模型创作,旨在以深度学习研究为目的传播信息知识,内容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反馈举报请
2.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站点无毒无广告,请读者放心使用!

“凡居舍”边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