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npu88 汉普爸爸 2014-01-17
我以前带着孩子进肯德基也不少次了,一天下午四点汉普跑进肯德基,我也跟着进去,汉普在吧台前,我说中午饭吃过了,晚饭回家吃,就是不给他买,稍微坚持一下,他主动地撤退出去。要出门时,门上面有写的推或拉,这是有阶梯的。
进门时,指拉字然后再拉;出门时,指推字然后再推。这样经过很长时间,他把字和动作对应上了。现在进门拉门时,还有时说拉。
后来,汉普学会了进和出的真正意思,是通过我以前开发的ipad版本的动词开口说软件,他经常翻着看看。明白了,进是进入一个范围,出是出一个范围。
不用软件照样可以教!可以做手势,在门的里面,我由内向外移动指头说出,做说一致是基础功底,孩子一看就明白我说的出是这个手势所代表的那个动作,所以,我认为孤独症孩子不是没理解,而是沟通障碍。我所说的出是指什么呢?这个只要展示出来,孩子一看而且懂得做说是一致的,那么,沟通就无障碍了。这就是指说是非常重要的。关于指说我在我的书中有一节是讲解了的。汉普的指说功底是扎实的,所以在指的辅助下说沟通障碍就降低了很多。
肯德基的门是单向的,进门时,我老是忘记应该拉而不是推,我推门时,推不开而且再使劲几下还是推不开,我说不开。然后我停下来,汉普拉,一拉就开,开了要进时,我稍微阻止他,替他说开了,他模仿说开了。再后来,我推门进时推不开,我就说推不开,汉普要拉我不放还是推,汉普说推不开,我停止推门的动作,我说能拉开,然后我说能,他说拉开,于是我放手他拉开进去了。补充句子是一个重要的理解辅助手段。
现在我教他表达:进,只能拉,推不开;出,只能推,拉不开。
为什么教他这样的表达呢?肯德基的门就是逻辑加非语言,它就是人化的沟通物,里面包含着设计者的逻辑,门的运行规则就是对这种逻辑的表达,人对门的操作必须符合门的运行规则,否则是通不过的。
逻辑、非语言和语言三者中,逻辑和非语言都有了,那么,一定要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孤独症孩子训练的重点,用说来表达是重点。
如果孩子就是发音障碍呢?那么听懂别人的说就是教育的重点,这需要用做的互动来解释或配合说。比如:我在推门要进去,但是推不开时,孩子能指我的行为,然后摇手,我看见了我说“推不开”,我再变成拉门,于是进去了。这样的互动过程中,“推不开”一说就是要听懂的目标。发音不好的孩子,非语言表达加上听懂别人的说,这是非常好的通道,照样可以沟通!
还有,肯德基的门是双层的,为什么是双层的呢?这个也是要引导孩子一步一步去理解的。单层门透风,双层门不透风,在冬天时冷风进不去,热风出不来;夏天时热风进不去,凉风出不来,双层门隔风。
汉普特别喜欢双层巴士,但他并不懂双层是指什么?即使面对一个双层巴士,他会说双层巴士,但是他所说的双层也许没有落到实在的意义上。
肯德基的门是双层的,我家有一张床是双层的,现在他明白了什么是双层。一次要拿一双筷子,汉普是每次可以做到的,但我说一双所指的是什么呢?也要给孩子指出来,一双,两双的对比和目测,就是加法和乘法,所以我说加减乘除其实就是一个目测,把目测做扎实,目测不同的部分就是四则运算。千万不要着急,一着急就多学,一多学反而混乱了孩子的理解。
直到现在我还没有教汉普四则运算的符号表达,但这没关系,他只要理解上来了,纸面的东西一下就可以告诉他规则,然后他按照这个规则去进行四则运算,那才是开动脑筋的时候。我觉得虽然他现在好象什么也没有学,但我觉得他已经小学毕业了,就是这种感觉。
我觉得一次他就会明白只能是什么意思,因为在那个点上我说了合适的词,而这个词和他的心是一致对应的。能和拉他是明白了,那么只能就很好明白了。
能是如何明白的呢?早上买一袋豆浆,不好拧开,他总是给我让我拧开。有时我悄悄拧松再给他,他一看我没有拧于是又推给我,我说能拧开并且硬推回给他,他一拧很轻松地拧开了,于是他明白了能是什么意思。再后来,还是这一套,但我是真的没拧给了他,我不说能,我只是看他微笑一下,他拿去拧,使劲还是拧不开,我说还是拧不开,于是还是这一词就进去了。
我们家的门里面反锁后,即使拧门把手也是推不开的,与肯德基的门原理是相同的,那么,每天进出门,是不是把这个门做透了呢?一个进出门,里面就有理解的阶梯,表达的阶梯。如果放弃这样的点,那么这是非常可惜的。我们就是在孩子的体验点上扎针的,没体验就无处下针。
门就是人化的沟通!所有的人都必须遵守门的规则,这和一教室的学生都必须遵守课堂规则一样,那么,所有的人就在发生着沟通。课堂规则是软性的,辅助是弱性的,而门的规则是硬性的,辅助是强性的。孩子需要视觉辅助,更需要操作辅助,而这个操作辅助不是人,是人化的物。
所以,一说到沟通,我首先想到的是一个孤独症孩子与一个物的沟通,而不是与人的沟通,而大家可能往往想的是与人的沟通。人与物的沟通,是人与人沟通的基础。读一本书,就是解读作者;进出门,就是解读门的发明人。我们每天在进出门,这是行为层,这是怎么做的问题,我们更要考虑为什么必须这样做的问题,这是让孩子的思维从行为层面的执行向更内在的为什么必须这样做的原因转移。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设计方案----研制开发----操作应用”,在这个回合上,孩子是应该不断向前,再向前!不断向前就是不断地走向为什么?原因!才是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