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概述:
- 机油低温粘度概念
- 机油高温粘度标准
- 机油等级与粘度的关系
Engine oil释义为发动机润滑油,简称为机油;关于机油粘度的知识需要举例解析,本篇以「10W-40」为参考。低温粘度以数字加W的组合标注,winter的含义为冬季或者低温,加上数字则代表机油的凝固温度;但是数字并不代表温度标准,而是要用数字加上﹣35得出的数值才是冰点温度。
比如10+(﹣35)=﹣25℃,这个标准的机油就能在高于零下25度的环境中不结冻,即使越接近该温度则机油的流动性就会越差;然而在机油泵有绝对动力储备冗余的前提下,启动发动机后的几秒钟就能够有效形成润滑。
不过还是建议选择机油的时候留有5~10℃的空间,比如在北方用车可能达到零下30度左右,那么用5W「﹣30℃」的机油则可能会结冻,说不好一阵寒流就可能低到30度以下。所以最佳选项就得是0W负三十五度的机油,至于在南方地区用车倒是10/20W都可以,很多人除了吃冰棍以外是真的没有感受过什么叫做冰点的。
重点:机油高温粘度标准不宜调整,不像低温可以随着用户区域的变化而随时可调。原因为内燃式发动机的理想运行温度是基本不变的,比如某台机器的100℃是最佳温度,那么不论行驶十公里还是一千公里,期间的温度都会在100上下波动,除非却冷却液了。
发动机温度的固定标准,等于机油在该温度环境中的流动性标准;如果车辆建议使用的是40高温粘度,而降低到30粘度标准则会造成机器的严重磨损,为什么这么说呢?
参考核心的活塞缸壁的润滑,如果没有有效的润滑则有可能「拉缸」;也就是活塞与气缸的异常磨损,这会造成发动机的烧机油,甚至活塞卡滞导致发动机严重损坏。
而有效的润滑需要的是机油形成质量足够高(厚)的油膜,机油喷射到活塞以下的位置,在上行阶段活塞环布油形成油膜;下行时面对膨胀做功产生的较强振动,油膜仍旧可以做到有效的保护与减磨。但如果油膜的厚度不够高,是不是磨损就会大呢?降级高温粘度标准就会影响油膜质量。
「机油」同样会受到重力的影响,在喷射到缸壁上之后会垂直流动;如果高温粘度低则流速必然加快,活塞布油和下行时挤压不到足量的油膜就会加大与缸壁的磨损。
不过机油粘度降低也确实会让动力变得好一些,因为油膜同时还有形成运行阻力的特点;所以也有些用户会刻意降低机油粘度,殊不知这会让发动机早早的报废。机油高温粘度应当严格按照汽车说明书的建议值使用,除非老旧车辆出现烧机油的问题后才有必要提升粘度;也就是利用流速低的机油被活塞碾压形成更厚的油膜,实现对因磨损扩大的活塞间隙的填充,以减少曲轴箱机油蒸汽窜入燃烧室的数量。
机油分级:
- 矿物机油
- 合成机油
- 半合成机油
汽车用户普遍认为级别越高的合成机油,润滑能力就一定会越强,即使参数是相同的;其实这是错误的理解,三个概念区分的实际为机油的「基础油」制造方式。
矿物机油是石油提炼的产物,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中润滑能力会线性且快速的下降;但是在普通自然吸气发动机使用的过程中,至少5000公里内都是可以满足有效润滑需求的。并不存在一般认为的润滑能力差的概念,只是使用寿命偏短。
合成机油是将矿物机油进行分解再合成,利用化学方式提升机油的使用寿命;但是润滑、密封、清洁与防蚀等能力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当然前提是粘度标准相同。
不过合成机油的制造成本比较高,而很多发动机的温度与压力标准并不高,使用合成机油用一万公里的成本并不划算,所以价格低廉的矿物机油仍旧有很大市场。而性能居中的发动机则可以使用半合成机油,也就是矿物机油与合成机油的混合,性能可满足发动机的里程数需求,同时制造成本的大幅下降也能够提高性价比。
关于机油的粘度知识和三个等级的差异就聊这些,粘度不是越高越好,级别也不是越高就越划算。
编辑:天和Auto-汽车科学岛
天和MCN授权发布
欢迎转发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