眠眠在上篇中说到,当年看似前途似锦的飞艇,却如同一颗陨落的流星,在一战后期迅速衰亡了。
真正导致这一切发生的,是发生在上世纪30年代的一系列飞艇事故。
05
1930年10月5日英国最新式的R101号飞艇首次远航,从英国的卡灵顿出发,飞往印度的卡拉奇(当年还属于英国殖民地)。然而刚刚飞跃英吉利海峡来到法国的博韦上空时,就遭遇了当地的阴雨和暴风天气,飞艇抑制不住地向下跌落,最终猛地一头撞向了地面……
瞬间燃起的大火将R101号飞艇烧毁,艇上全部人员54名中有48名遇难,而且更重要的是,其中两位还是事关飞艇事业命运的朝廷大员:英国航空大臣汤普森和英国民航局长布劳彻。
这场空难令整个英国上下都震动了,英国国会最终宣布不再使用旧有的R100号飞艇,包括新研发的R101号飞艇也终止生产。这标志着飞艇的民用事业在英国基本宣告终结。
同样的厄运也在美国发生,1933年5月和1935年2月,两艘美国制造的大型飞艇“阿克伦(Akron)”号和“梅肯(Macon)”号也接连失事。美国人也知难而退了。
1935年之后,在蓝天之上继续飞翔的庞大身影,只剩下了最后的一种:德国人的齐柏林飞艇。
在飞艇民用事业的最后关头,德国人依然孤军奋战着,他们准备制造出一艘前所未有的超大型飞艇,试图逆天改命。这艘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大萧条背景下,由纳粹政府出巨资完成的巨型飞艇,有着一个响亮的名字——兴登堡(Hindenburg)号。
兴登堡号飞艇之名,取自一战中德国陆军元帅,当时的魏玛共和国总统:保罗·冯·兴登堡(Paul von Hindenburg)。它完全无愧于超级飞艇的称号:全长达到了不可思议的245米,是波音747的三倍半,接近泰坦尼克号的长度。艇身的最大直径达到了41.1米,整个气囊容积更是有着20万立方米的数据。这艘代号LZ-129的庞然大物,彻底震惊了全世界。
一张图足以说明兴登堡号的庞大……
巨大的身材带来的前所未有的载重量,兴登堡号飞艇可以携带19吨货物。然而虽然块头如此之大,和其他飞艇比起来它飞得还并不算慢,巡航速度达到了121公里/小时,这妥妥要归功于那四台1100马力的迈巴赫发动机(说起来两家大厂的联系可谓千丝万缕。后来迈巴赫有三款豪车都以齐柏林飞艇之名命名),续航时间也达到了连续8昼夜。这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人类飞行器保持在空中停留的纪录。
兴登堡号的艇身依然是用硬铝结构实现的,为了制造这么大的尺寸,齐柏林公司特意从英国那艘出事的R101残骸上买来了5吨的硬铝。这些硬铝所建造的,是飞艇内部15个巨大的环式隔板,其中最大的环式隔板有一个摩天轮那么大,隔板通过假设在彼此之间的纵向铝梁相互支撑,构成了这只“飞天巨鲸”的金属骨架。16个棉瓦质地的充气袋被分隔在这些隔板之间,这些气袋的材料都是后来的轮胎大厂固特异(Goodyear)公司专门研发的,取代了之前飞艇常用的动物肠衣材料。
飞艇的外部是用棉制的混合材料建造的,并涂有反射材料,主要是为了防止高空中紫外线和红外线的损害作用。至少从当时设计角度而言,兴登堡号看上去是相当安全的……
兴登堡号建成之后,很快就被投入到了商业运营之中。在当时,购买一张从法兰克福横跨大西洋直达纽约的飞艇票,需要高达400美元(相当于今天的7000美元,纯属有钱人的享受)。
然而,任何一个享受过这趟6、70小时飞行之旅的乘客,都会觉得绝对值回票价。兴登堡号的乘客区简直可以用豪华来形容:知名设计师弗里茨·布鲁豪斯设计的内饰,墙壁上镶嵌着名家的油画,更不用说那媲美酒店客房的卧室,一览下方景色的观景台,别家飞艇没有的梨木地板吸烟室,配备钢琴的餐厅……
在当时,能够搭乘兴登堡号飞艇出行的,毫无疑问都是绝对的上流人士。然而,他们在享受着极致的待遇时,却并不知道兴登堡号其实存在着一个致命的隐患……
其实早在最初时,兴登堡号的设计方案是用安全的惰性气体氦气来提供浮力的。然而在当时,氦气是相当之珍贵的(即便在现在也差不多),因为它只能在大型石油工业的蒸馏厂中被大量生产出来。而当时全世界只有美国具备这个生产实力。
为了控制氦气的出口,美国政府还在1927年特意颁布了“氦气管制法案”来进行管控。齐柏林公司一开始试图说服美国人网开一面,同意他们获得出口特许,然而却遭到了拒绝。没办法,你不让咱用,那就只好找替代品——氢气了。
众所周知,氢气的安全性和氦气相比,简直是天囊之别。这也是为什么兴登堡号用了那么多的防火防爆措施的缘故。然而氢气也有它的好处:毕竟它比氦气还要轻啊……因此,可以节省下更多的空间作为客舱。再加上德国人从来都没有在运营氢气飞艇时有过任何事故,因此,至少看起来兴登堡号是相当安全的。
嗯,20多年前时人们大概也是这样认为泰坦尼克号的……
06
其实直到1937年5月之前,兴登堡号的确可以称为安全的飞行物。毕竟仅是1936年一年,兴登堡号就已经在大西洋两岸往返了17趟,其中10趟是从德国去往美国,另外7趟是从德国到巴西。这一年里,兴登堡号的总航行里程数达到了308323公里,载客量2798人次,完美的运营记录也鼓舞着齐柏林公司开辟新航线的热情。
1937年5月3日这一天,兴登堡号离开了法兰克福飞往美国,这趟飞行的91名乘员包括36名乘客和61名机组成员(其中有21名是实习成员)。当然了,兴奋异常的他们,并不知道自己的命运……
当飞艇横穿大西洋时,就遇到了强劲的风暴,因此比预计时间更晚些,才到达了大洋彼岸的美国东海岸。当经过波士顿时,舰长马克斯·普鲁斯(Max Pruss)得知目的地莱克赫斯特(Lakehurst)有一场雷暴雨,因此决定在曼哈顿岛上空再多做一会停留。本来嘛,飞艇又不是飞机,只要燃料还够,想在天上多待一会根本没事。何况是经过纽约这样的大都市上空呢?这绕场曼哈顿一周的飞行,让无数纽约街头的行人驻足观看惊叹不已。
直到下午四点时,飞艇依然漂浮在纽约和新泽西交界地带的海边,等候天气好转。直到下午6点22分时,马克斯得到了前方消息,雷暴雨已经结束了,因此他立刻调转艇头,向着目的地莱克赫斯特飞去。这时距离预计的降落时间,已经延误了接近半天……
因为拖延了太多时间,为了能够按照日程返航欧洲,兴登堡号没有充裕的时间调整,只好通知在地面等候的游客取消登艇参观了安排。这些游客各个都非常沮丧,但大都还抱着一线希望等在原地,观看飞艇的降落。
在讲述兴登堡号的降落之前,眠眠先给大家科普一下飞艇的降落过程,毕竟,它和飞机降落的差别实在是太大了……
在飞艇试图降落时,需要通过无线电和标志信号与地勤人员取得联络,并确定地面的温度和风况。随后地勤人员会在地面点燃带颜色的烟火,给予飞艇以风向的指示。如果天气适合,飞艇调整航向后会将尖端微微朝下,以对准地面的系留塔(mooring tower)。所谓系留塔就是上面很多图里都有的,专为飞艇降落停靠所配备的高塔。当飞艇下降到合适的高度时,会从艇身各个位置扔下绳索。然后六十名成年男纸会拽着这些绳索,把飞艇拖向系留塔,并紧紧地系在塔上。
在开发出专业绞车之前,其实给飞艇栓绳子是件非常危险的事……曾经就有好几次发生了因为忽然起风,飞艇上浮,把拽着绳子的工作人员直接拖上半空中的情况……
好了继续说回兴登堡号,当它开始降落时,已经到了当地时间的晚上7点。马克斯调整飞艇的高度到了200米左右,准备完成一次“高停靠”。所谓“高停靠”,是飞艇的降落方式之一,会在相对较高的位置丢下系绳,好处是会减少需要拉绳的地面工作人员,但坏处是需要更多的时间。
值得一提的是,“高停靠”基本是美国飞艇的常规降落手段,但对于兴登堡号而言,这仅仅是它第二次执行这种降落方式。
就在飞艇不断下降的同时,地面上忽然有目击者发现,艇身上的某个部位开始起火了!
飞艇上的人们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是艇身后部传来的巨大而沉闷的爆炸声,令他们惊恐起来。然而高悬空中的他们,显然没有任何办法阻挡灾祸的降临。很快,飞艇的后半部分就被巨大的火焰包裹住了……燃着大火的飞艇变成了垂直状态并急速下落,最终这个110吨的庞然大物重重撞在了地面,不断泄露而出的氢气依然助着火势继续升级,很快兴登堡号就只剩下了一个大火中破碎的铝制骨架……
令人略感欣慰的是,由于地面人员的勇敢抢救,91名乘员中竟然有64人死里逃生,这可以说是一个奇迹。其中一名14岁在飞艇厨房工作的小男孩,在飞艇着火时恰好被头顶一个爆裂的水箱拯救了……水流帮助他逃过了迅速卷来的火焰,使得他幸运地生存了下来。并且,他也是在兴登堡号全部乘员中活得最久的一位,一直到2014年才离开人世。
在场的电视塔记者则用直播的方式,记录了这个人类航空史上的悲剧一刻,大量兴登堡号在熊熊大火中坠毁的照片,在第二天各大报纸的头条出现,这也标志着飞艇工业最后的辉煌也丧失殆尽了……
07
关于兴登堡号的失事原因,一直是个谜。
主流的说法是,虽然飞艇采用了一些特殊材料,但是依然无法保证导电性。当兴登堡号在经历了3天的飞行,又穿越了大量高电荷的雨云之后,它的表面已经完全浸湿,飞艇上积蓄的大量静电均匀地分布在整个结构上。而就在灾难发生前11分钟时,天空的风向突然转变,马克斯为了尽快让飞艇降落,没有选择让飞艇缓缓调整方向,而是让其向左进行了急转弯。
于是,在突然转向形成的压力下,飞艇4号气囊附近的一根拉索断裂了。
紧接着,气囊被撕裂,氢气开始大量泄露出来。就在空难发生前8分钟,马克斯舰长发现飞艇尾部出现下沉的迹象,因此命令机组人员扔掉压舱的水袋,以保持飞艇的平衡。然而这时,兴登堡号仍在不断泄漏着氢气。
灾难发生前4分钟,兴登堡号上的机组人员放下缆绳。此时,地面的目击者注意到,飞艇顶部靠近尾翼的地方出现了诡异颤动,可他们并不知道,那正是氢气从气囊中溢出的迹象。
就在飞艇抛下系绳之后,飞艇金属框架上的电荷通过潮湿的绳子传到了地面。原本导电性能就不佳的飞艇外皮上,仍然聚集着大量在飞行过程中以及恶劣天气下产生的静电。此时的静电电压,已经达到了非常危险的程度。
通过潮湿的系绳连通了到达大地的通路,静电以最短的路径释放着电压,在飞艇外皮与金属客舱之间形成了静电火花,从而点燃了泄露的氢气。于是,悲剧发生了……
雷暴天气条件下形成的静电火花,点燃了泄露的氢气,最终导致了爆炸和燃烧的说法被大多数专家所认可,但是依然有一些人觉得事情没有那么巧合。他们倾向于……兴登堡空难是一场阴谋……
齐柏林公司当时的总裁雨果·埃克纳(Hugo Eckener)博士就坚持这一观点。他认为一定是有人蓄意破坏了兴登堡号,其目的是挑起事端,进而引发美德之间的国际冲突。
幸存的舰长马克斯也支持这个说法,他甚至还指认了一名重大嫌疑者:一个叫做约瑟夫的德国杂技演员。怀疑的原因是他当时带了一只牧羊犬登艇,声称狗狗是他的家庭成员,但是全程都只是将他栓起来,几乎没有在旁照料它。再考虑到他杂技演员的身份,完全可以爬上绳索安置炸弹什么的……
1962年时,一个叫做阿道夫·荷林的美国前法官提出了新的假设:他认为其中一位叫做埃里克·斯佩尔(Eric Spehl)的机组成员才是真凶。
他的判断原因包括以下几点:
1,斯佩尔的女朋友信仰共产主义,并且是反对纳粹团体的。
2,起火点的附近的4号舱是限制区域,只有斯佩尔等少数几个乘员可以接近。
3,有人发现4号舱在出事之前很久就有被人为破坏的迹象。
4,斯佩尔是个业余摄影师,他很可能利用闪光灯来作为点火装置。
不过不论如何,斯佩尔在空难中已经死去,谁也无法获取真相了……关于兴登堡空难的真正原因,只能作为一个谜团继续让人猜测下去。
08
虽然随着飞机制造业的飞速发展,飞艇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但新时代里,这个庞然大物依然有着存在的巨大价值。
首先是军事领域,飞艇具有先天的隐形优势:噪音低、雷达反射面小,飞行高度高。同时,飞艇以天为单位的飞行时长,也远远不是飞机可以比拟的。因此,飞艇可以起到类似卫星的作用,在高空中进行长时间的侦察和预警探测。
另外,飞艇的燃料消耗比,相对于飞机而言非常低,因此飞机那种造得起飞不起的毛病,对于飞艇而言……不存在的。最后,飞艇不像飞机,只能搭设固定的跑道作为起降线路,现代飞艇的起飞降落都相当自由,这就使得它的组网非常简单灵活,很快就能投入起飞侦察。
这些都是现代飞艇作为军事上的作用,其实在民用方面,飞艇也有它的作用。比如最常见的……商业广告飞艇:庞大的艇身加上飞行高度,就是最好的广告招牌。另外,在中国著名现代大桥,湖南矮寨大桥的搭建中,也利用了飞艇作为拖拽悬索的工具。
其实,在国际上近年来现代重载飞艇的研发,同样是一个新兴的黑科技领域。英国、美国等飞艇技术强国都已将重载货运飞艇列入长期发展规划,在过去的20年来,众多优秀的重载飞艇设计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改变了人们对于飞艇的老观点。
其中最出名的,当属英国的Sky Cat飞艇、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P-791飞艇、美国全球航空公司的Aeroscraft飞艇,以及最最吸引眼球的,英国混合航空飞行器公司的AirLander 10飞艇,也就是著名的“大屁股”……
相比于过去包括齐柏林在内的飞艇,现代重载飞艇有两个技术上的重大改进:
一是不再仅仅依赖于少数一两种动力,而是将各种动力混合使用。虽然主要还是依靠轻于空气的浮升气体产生静升力,但与此同时利用高气动升力外形和矢量推进器等多种升力源提供动升力,采用混合动力源的方法显著提高了飞艇的运载能力。除此之外,现代飞艇还结合了传统飞艇技术和固定翼、旋翼飞机技术等,使得过于长期被诟病的操纵性和稳定性都得到了极大提升。
另一大改进,就是现代重载飞艇应用了基于气垫船技术设计而成的气垫着陆器(air cushion landing system,ACLS)。当飞艇安全着陆后,ACLS能够在飞艇与支撑面之间形成真空的密封空间,使飞艇像吸盘一样牢牢地吸附在地面上,形成一个稳定的平台。再也不需要过去那种危险的系留塔了……
通过这种ACLS黑科技,不仅使现代飞艇具有短距离滑跑起降的能力,而且在艇上装备的大功率动力系统和矢量控制系统的配合下,还具有地面活动的高操纵性,极大地降低了飞艇对地面基础设施的依赖程度。只要较为平坦空旷的场地,比如草地、沼泽甚至是水面,都能实现飞艇的起降和移动,再也不受过去那些地形限制了。
因此,眠眠想说,未来的飞艇作为飞机的补充,依然是关于飞翔的另一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