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内汽车销售市场大环境的“恶化”,不少品牌车商和经销商关系紧张。近日,在频繁退网和纠纷的当下,吉利为何逆势扩张,开设了149家4S店。这背后,吉利的“秘诀”究竟什么?
渠道下沉:吉利的制胜之宝
过去十年,我国经历了汽车产销量的爆发式增长。伴随着增速放缓的行业新常态,销售渠道下沉到三四五线城市成为厂商和经销商的“必修课”。
随着城镇化和消费升级的不断推进,三四线城市对于汽车的消费需求进入爆发期。根据相关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欲购车用户中,三线及以下城市用户占比接近80%,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远超一二线城市。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内不少汽车厂商纷纷将“渠道下沉”提升到战略层面。
吉利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在吉利公布的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远景、帝豪、金刚和博越等多款产品在多个三四线城市的各自细分市场上都是“NO.1”。比如,博越在贵阳、资阳、广安、南充、攀枝花、普洱州等地市场占有率均排名第一;帝豪在攀枝花也是销量冠军……。这一成绩正是建立在消费升级、渠道下沉两大趋势之下。
无独有偶,长城汽车在五年前已经意识到“渠道下沉”的重要性。与吉利不同的是,长城更看重北方的低级别城市,这些城市将成为它能否夯实北方市场,叫板大众的关键“战场”。此外,部分合资品牌也纷纷投身其中,一汽大众信阳合众汇金4S店早在四年前便开始在固始、潢川等县级市场开设直营店;东风日产和北京现代也很早就开始布局县级市场。
问题也不少
“渠道下沉”为不少车企的发展提供了一个不错的方向。因为一二线城市的汽车消费其实已经趋于饱和。不过,专家也表示,“渠道下沉”的空间确实很大,但是问题也不少。一方面,三到六线城市的情况相对复杂,“闯入者”可能会遭遇水土不服的现象。
另一方面,三到六线城市整个汽车销售体系不甚规范,不少消费者因为贪图便宜会选择一些没有主机厂支撑和缺乏稳定车源的“小汽贸店”进行购买,从而放弃正规的4S店。此外,“成本高,盈利难”的问题也成为困扰汽车经销商的一大难题。
不过,面对“渠道下沉”的“风险”,车企则早有打算。比如,长城目前已做好了“两手准备”,其在对现有渠道服务质量进行升级的同时增添高质量新渠道,以弥补部分区域的不足。
在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的当下,“渠道下沉”的经验其实值得所有其他厂商学习和借鉴。
车主采访:找个理由爱上4S店
不知从何时起,大家集体唱衰4S店:新车价格下跌,卖车利润微薄;门店繁多,竞争激烈;网店崛起,实体店出现危机……相较于电商五花八门的赚钱方式,4S店则稍显单一,除了卖车的销售利润外,也就剩下保险费、加装费、售后服务费和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上牌费,的确是没什么“花头”可言。
那么,4S店的那一套“操作”是否真的难以为继?不妨听听消费者是如何说的。
“我的两辆车第二年上保险全都是电话车险,不仅便宜,而且比4S店的车险服务更周到。”杨女士说道。尽管在购置新车的时候,4S店规定要“捎上”一份保险,不过,第二年起,杨女士并没有选择续险。
“现在有很多门店都可以按照你的要求改装车辆,没必要去4S店。”孔先生说道。
新车都会规定达到一定的公里数或时间就必须做定期保养。有许多车主会选择去4S店。王先生告诉记者,“尽管费用贵一点,但比起那些小汽修店,毕竟还是有保障。”
“去4S店做保养仅限于常规项目,对于店员推荐的其他保养一概不做。”理性的何先生说道。
小编发现,在售后维修这一块,4S店的优势还是很明显的。此外,几乎所有的采访对象都表示,如果购置新车也一定会选择4S店。“网上固然方便,但我要亲自试驾之后才能够更好地选择”苏先生说道。
可见,4S店于消费者而言,有其特殊的“难舍”理由。如果能结合“新零售”趋势及时转型,将来可能还会有更好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