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俄语中有一个专有词汇Rasputitsa,特指俄国雨雪交加的春秋两季以及由此造成的泥泞不堪的道路状况。由于俄国特殊的土质,在大量降水的情况下排水不良,容易形成粘稠的泥浆。每逢春秋两季,俄国大部分地区的道路都会变成一望无际的泥潭,犹如一头慵懒的巨兽时刻准备吞噬步入其中的任何东西。在历史上,这种季节性路况条件曾在外敌入侵时赋予俄国人一定程度的防御优势,延缓侵略者的前进步伐,加重后勤运输的负担,蒙古大军和拿破仑法军都曾深受其苦,而对此感受最深的恐怕还是希特勒统率下的德国军队。
■直到今天,春秋时节的泥泞路面依旧让俄罗斯人深感烦恼。
1941年秋季,伴随着连绵的雨雪,Rasputitsa再次降临俄国大地,自"巴巴罗萨"行动开始以来狂飙猛进的德国大军顿时失去了冲劲,被遍地泥浆黏住了腿脚,从前线到后方到处都是陷在泥潭里动弹不得的车辆,后勤运输面临严重困难。德军悲哀地发现手头上的各式轮式车辆完全无法适应这种泥泞道路,只有像Sd.Kfz. 251、Sd.Kfz. 11等半履带车辆还能保持一定的通过性。然而,这些半履带车辆大多是战斗载具或火炮牵引车,并非专用运输车辆,而且数量不多,造价高昂,以Sd.Kfz. 11为例,总产量约9000辆,单车造价22000帝国马克,显然不能挪用作为后勤运输车辆使用。
■1941年11月一群德军士兵在连推带拉,试图让一辆汽车摆脱泥潭。
■即使Sd.Kfz. 11半履带车在东线的泥浆公路上也很吃力。
有道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在后方厂家有针对性地开发出新式车辆之前,前线部队只能开动脑筋、自主创新,熬过眼前的困境。在1941年冬季,党卫军"帝国"师野战维修厂的技工们受到半履带车的启发,利用现有的福特V1939型4×2卡车结合缴获的英制通用履带运输车的行走装置,自行改装了几辆半履带卡车。在改装时保持整车结构不变,缩短传动轴,将驱动桥前移至驾驶室后下方,拆除后轮,改为英制装甲车的主动轮的减速机构,并将豪斯特曼悬挂装置固定在经过加强的车架上,诱导轮和履带也一并移植。经过改装后,车辆的通过性大为改观,代价是车重增加约1吨,导致载重相应减少,可总比困在烂泥里寸步难行强得多。
■英国通用履带运输车,生产数量多达11万辆,德军曾在敦刻尔克大量缴获并加以利用。
■私人收藏的早期型福特V1939型半履带车(上),细节照片中可见前移的驱动桥(中)和从英制通用载具移植的行走装置(下)。
前线的改装经验很快反馈到后方,从1942年开始德国国内和占领区的车辆制造企业着手将上述临时改装设计加以制式化和标准化,并批量生产多种型号的半履带卡车,供东线战场使用。由工厂改装的半履带卡车做了进一步的改良,单侧采用两组双轮悬挂机构以增强越野能力,同时在使用缴获的英制配件外,还大量使用库存的I号和II号坦克的行走装置配件,大部分车辆都采用I号坦克的履带,主动轮齿圈也相应做出改动。尽管改装半履带卡车在机动性上不如专门设计的半履带车辆,但在东线的泥泞地形上被证明是非常有效的运输工具。在1942年改装了635辆,而到1943年暴增至13000辆,可见作战部队对此种改装车辆的认可,到1944年,随着德军从东线节节败退,半履带卡车的使用价值降低,产量也回落到7130辆,总产量在20000~22500辆之间!
■欧宝公司开发的半履带卡车原型车,这幅照片很好地展示了卡车车身与履带底盘的结合。
■梅赛德斯-奔驰L4500型重型卡车的半履带改型。
这些利用卡车底盘改装的半路出家的半履带卡车被赋予Sd.Kfz. 3的制式编号,不过德军官兵更喜欢称之为"骡子",这是一个一语三关的绝妙比喻!首先,这种车辆从技术本质上是利用履带式车辆的零部件对轮式车辆进行改装,以强化恶劣路况下的通行能力,同驴马杂交而生的骡子颇有几分相似;其次,半履带车辆的实际用途与骡子一样,向前线运输物资或拖曳火炮;再次,半履带卡车沿用了原有的卡车后桥差速器,而不是专门的履带转向差速机构,操纵起来比较困难,尤其是转向半径较大,就像是赶着一匹倔脾气的骡子一般。笔者在国外网站看过存世实车的行驶视频,在公路90度转弯时直接冲上了对向车道外侧的草坪上!虽然存在缺陷,这些"缝合怪"是德军应对东线泥潭最快捷也是成本最低的解决办法。
■一辆欧宝"骡子"从Me 323重型运输机的货舱内驶出,可见车后拖曳一门105毫米榴弹炮。
■几名德军士兵与一辆"骡子"在泥地中合影,他们淡定的表情源自对座车的信心。
国内资料往往将这类改装车辆冠以欧宝"骡"式半履带卡车的称呼,其实并不准确。实际上,德军使用过多种品牌的卡车用于改装半履带车辆,包括欧宝、梅赛德斯-奔驰、阿尔法-罗密欧以及福特,其中数量最多的是福特V3000型4×2卡车,达到14952辆,约占改装总数的四分之三。有读者可能会感到奇怪,福特不是美国汽车品牌吗?其实早在战前福特公司就大力开拓欧洲市场,在德国科隆和法国上塞纳省的阿尼埃尔都建立了工厂,因此德军中大量装备了福特卡车。福特V3000型卡车自重2.8吨,载重3吨,由一台95马力福特V8汽油机驱动,仅在德国就生产了25000辆。在改装为"骡子"后,制式型号为Sd.Kfz. 3b,自重增加到3.86吨,载重下降到2吨。
■在进行越野测试的Sd.Kfz. 3b半履带卡车,使用福特V3000型卡车改装而成。
■保存至今的Sd.Kfz. 3b半履带卡车,其最大的特征就是车首的V字形中网。
改装数量仅次于福特的是欧宝卡车。德国欧宝公司在1929年就被通用公司收购,其代表车型3吨级"闪电"3.6型4×2卡车与同期的美国雪佛兰卡车相差无几,是德国装备数量最多,也是性能最为优秀的中型卡车,总产量在80000辆以上,自重2.1吨,载重3吨,装有一台75马力六缸汽油机。利用欧宝卡车改装的"骡子"有3450辆,制式型号为Sd.Kfz. 3a,车重增加1吨,载重降低1吨。
■Sd.Kfz. 3a半履带卡车的历史照片,使用欧宝"闪电"3.6型卡车改装而成。
■今日陈列在博物馆内的"欧宝骡子"。
KHD公司的马格努斯S3000型3吨卡车也有1741辆被改装为"骡子",制式型号为Sd.Kfz. 3c。该车除了使用一台80马力四缸柴油机外,总体性能和外观与同级别的福特及欧宝卡车并无太大区别,改装方式也大同小异。
■一辆刚出厂的Sd.Kfz. 3c半履带卡车,车首的装饰物表明该车是1943年制造的第1003辆车。
■彩绘:在泥泞路面上行驶的Sd.Kfz. 3c半履带卡车。
由于计划中的sSW项目(Schwerer Wehrmachtsschlepper,重型国防军牵引车)进度拖延,梅赛德斯-奔驰公司于1944年将1486辆4.5吨级L4500型卡车改装为半履带型,制式型号Sd.K。该车发动机功率高达112马力,足以牵引重型火炮。由于英制配件已经耗尽库存,而I号坦克的悬挂机构承重力不足,因此L4500型卡车在改装时改用II号坦克的负重轮和悬挂装置。
■梅赛德斯-奔驰公司生产的Sd.K型半履带车,采用II号坦克的行走机构。
■这幅战地照片显示一辆Sd.K型半履带车可以牵引两门重达5吨的88毫米Pak 43型反坦克炮,并搭载全部炮组员,其牵引力和承重力可见一斑。
■Sd.K型半履带车的彩绘,注意车首巨大的奔驰车标。
大多数"骡子"都用作运输车辆,但到战争后期,随着战局吃紧,一线战斗车辆损耗增加,"骡子"们也被转用为武器载具,作为各型自行火炮的底盘。比较简单的改装是将Flak 38型单管20毫米防空炮安装在福特或欧宝半履带卡车的车厢上,或者将Flak 37型单管37毫米防空炮安装在梅赛德斯-奔驰半履带车的车厢上。
■搭载了一门20毫米高射炮的"欧宝骡子"。
■梅赛德斯-奔驰"骡"式37毫米自行高射炮的模型。
1943年初,陆军武器局六处指示欧宝公司改造一款自行火箭炮。当时德军的主力火箭炮是150毫米Nebelwerfer 41型火箭炮,采用牵引机动,最大射程约7公里,但发射时会产生大量烟雾和噪音,容易暴露位置而遭到炮火反制,因此需要立即转移阵地,但牵引火炮耗时耗力,难以迅速移动,这一缺陷在1943年苏军转入战略反攻后更加明显,因此才有了研发自行版本的迫切需要。
■保存至今的德军150毫米Nebelwerfer 41型火箭炮。
欧宝公司进一步挖掘Sd.K型半履带卡车的潜力,保留原有底盘结构,拆除卡车式上层结构,重新安装了装甲驾驶室和车身结构,其造型明显借鉴了Sd.K半履带装甲车,装甲厚度在4~10毫米。在车体后部安装一具10管火箭发射器,车内还可另外携带10枚待发弹,自卫武器为安装在车顶的1挺M34或MG42型机枪,备弹2000发。改造后的车型被赋予Sd.K的制式名称。
■利用Sd.K型半履带卡车底盘改装的Sd.K型150毫米自行火箭炮。
■保存在加拿大安大略某博物馆内的Sd.K型自行火箭炮,有趣的是车顶机枪被替换为探照灯,底盘使用了早期的英制行走机构。
Sd.K的问世提高了德军火箭炮的机动性和防护力,但全重由原来的5.1吨猛增至7.1吨,底盘负担更加严重,操纵也更加困难,油耗猛增,公路最大行驶速度降至40公里/小时,最大公路行程降至130公里。从1943年4月至1944年3月,欧宝公司总计生产了296辆Sd.K,另有251辆车身相同但没有配置火箭发射器的同型车,作为弹药补给车使用。Sd.K自行火箭炮主要装备自行火箭炮旅,在东西两线都有作战经历,曾给盟军造成极大震撼,被称为"尖叫的咪咪",有少量该型火箭炮在柏林战役中与苏军"喀秋莎"对射!Sd.K应该是脾气最火爆的"骡子"吧!
■在前线作战的Sd.K型自行火箭炮,炮组成员正在装填火箭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