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克西德·马丁公司的C-130“大力神”(Hercules)中型涡桨战术运输机是美国最成功、最长寿和生产最多的现役运输机,在美国战术空运力量中占有核心的地位,同时也是美战略空运中重要的辅助力量。Hercules是希腊神话中大力神的名字。
目前该机的最新型号J型仍在生产装备,并出口到多个国家。美军的特种作战型号也在研制发展之中。2010年美军开始为222架C-130升级航电系统。2010年9月,位于美国加州玛丽埃塔工厂的洛·马公司员工庆祝第200架C-130J“超级大力士”飞机的交付。另外首架交付美国空军空战司令部的HC- 130J也成为第1500架交付美国政府的C-130飞机。2012年1月,随着第2400架飞机的交付,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C-130“大力士”项目到达了另一个历史性里程碑。
该机除大量装备美军之外,还出口到几乎每一个西方盟国。台湾也获得了相当多的C-130运输机。
1969年,中国大陆发展洲际弹道导弹与原子弹。为了获取情报,前“黑蝙蝠中队”飞行员黄文与11名组员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驾驶一架美军的C-130运输机从泰国起飞,越过喜马拉雅山抵达甘肃酒泉外围沙漠上空,空投两大箱侦测器材后安全返航。
飞行过程中,飞机一度遭解放军地面雷达扫描,但幸未被察觉,有惊无险返航。他说,美军设想飞机被打下来的最坏状况,不但有中情局渗透在康巴地区的游击队在地面接应,万一运输机被击落,游击队必须负责找到机组员并护送出中国大陆。黄文说,美军为获得中国武器发展进度,研发可通过大气分析获知研发进度的器材,一开始由美军U-2高空侦察机执行任务,但因空投高度太高,器材落地整个摔坏,美军又不敢低空飞入,因此找上台湾空军。 黄文与另外26名空军军官赴美受训九个月,其中12人获选执行任务,黄文为正驾驶,台湾作战代号为“奇龙计划”,美军则相对以“浓茶计划”为代号,结训后先到夏威夷、冲绳,接着前往泰国曼谷附近一座机场,5月17日晚间起飞。
黄文回忆说,当时昆明机场驻有四架具夜战能力的米格机,但因“奇龙计划”之前,台湾已二年多未执行深入中国大陆的飞行任务,解放军未料到又会有飞机进去,昆明连灯火管制都没做,C-130安然穿越,全程都在一千英尺以下高度飞行。飞机沿着西康、青海飞往甘肃,在酒泉附近沙漠以五百英尺高度投下两大箱器材后返航。解放军在柴达木盆地部署有一个SA-2防空导弹阵地,但台湾飞机未被察觉,顺利穿越导弹阵地,最后安全在泰国清迈落地,结束了13小时的航程。
2011年8月美国空军已经收到了一个小型机载联合战术无线电工程开发模型(EDM),支持空中和海上/固定站联合战术无线电系统平台的集成(AMF JTRS)。此EDM与Link-16波形功能实现集成,将用于支持美国空军研究实验室(AFRL)机动性空军部队机载网络安装和集成项目的集成和架构验证活动。玛丽埃塔系统集成实验室的EDM,是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AMF JTRS的团队(包括BAE系统公司、通用动力、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和雷声公司)交付给美国空军的第二套EDM。
C-130诞生在“柏林封锁事件”发生后。“柏林事件”起因是二战刚刚结束后,由于苏联和盟国间矛盾逐渐激化,苏联为向西方盟国加压,封锁了所有通往西柏林的陆上道路。而西柏林在停战协议中是盟国的占领区,当时居民还需要靠盟国救援生存下去。苏联认为只要封锁西柏林一段时间,盟国必将向苏联让步。但盟国立即展开了从空中向西柏林运送救援物资的行动,在长达近一年的封锁期内向西柏林昼夜不断的空运物资。这一史无前例的大空运彻底打乱了苏联的计划,最后苏联不得不重开封锁线,倒落得个坏名声。
“柏林事件”使各国充分认识到空运的重要性,而性能出色的运输机是空运力量的核心。因此当时刚由美国陆军独立出来的美国空军,于1951年向美国各大飞机制造公司发出关于新型运输机的技术招标,为期两个月,其技术要求细节如下:
·运送92名步兵或64名全副武装的伞兵时,航程必须达到1980千米;最大载重需达到13608千克,能够运载当时美军大多数的装甲车辆、火炮和卡车等大型货物;
·货舱主舱门设计应能使车辆直接进入,必须有空投伞兵用的侧舱门;
·可在土质或钢板平铺的简易跑道上进行短距起降;
·为了能进行低空低速空投,必须能在225千米/小时的低速条件下做稳定的掠地飞行;
·能在一台发动机失灵的情况下正常飞行。
此后洛克希德公司的先进技术设计部门——即著名的“臭鼬工厂”(Skun Work)很快地完成代号L-206的原型机。L-206方案于1952年11月战胜了其他厂家的设计方案,获得了空军的原型机制造试验合约。原型机YC-130于54年8月在加州伯班克完成首次飞行。空军对两架原型机的试验表示满意,随后在53和54年订购了27架C-130,首架量产型C-130A在55年4月首飞,56年12月开始交付美国空军的战术空运联队。
C-130采用高单翼、四发动机、尾部大型货舱门的机身布局。这一布局奠定了战后的中型运输机的设计“标准”,此后绝大多数中型运输机都没有跳出这个框框。众多的重型运输机也采用了相似的设计。因此说C-130是当代运输机的“鼻祖”,也并不太过分。
C-130设计上最大的特点是其设计彻底的力求满足战术空运的实际要求,因此它非常适合执行各种空运任务。铝合金半硬壳式结构机身大型的尾部货舱门就是一个好例子。这一设计起源于二战中的军用滑翔机,运输机中C-123是第一种采用这种设计的型号。但是把这一设计完善并推而广之的是C-130。C-130的货舱门采用了上下两片开启的设计,能在空中开闭;在空中舱门放下时是一个很好的货物空投平台,尤其是掠地平拉空投的时候,在地面又是一个很好的装卸坡道。而且该舱门也是整机气密结构中的重要一环。下图为C-130在空投货物。
C-130的主起落架舱也设计得很巧妙,起落架收起时处在机身左右两侧旁突起的流线型舱室内,从上图能清晰的看到起落架舱。这个设计使得起落架舱不会占用宝贵的主机身空间,大大方便了货舱的设计,且使得主机身的结构能够连续而完整,强度大。另外一个好处是这种设计左右主轮距较宽,在不平坦的简易跑道上稳定性好。当然缺点也很明显:突起的起落架舱增大了飞行阻力,但总体上利大于弊,因此这一设计也为之后的各种运输机沿袭。C-130起落架舱内还装有用于启动四台主发动机的辅助动力装置,在战地条件下不需要地面设备的帮助就可以起飞或移动。
C-130C是美国空军的附面层控制试验机,第一架编号NC-130B。外侧发动机改用YT56-A-6涡轮螺桨发动机,起飞时发动机的尾流吹过副翼、襟翼、方向舵和升降舵,可使飞机失速速度减小到97千米/小时。起飞总重45360千克时,起飞滑跑距离可缩短到170米,着陆滑跑距离缩短到190米。原型机于1960年2月首次试飞。后计划取消。
C-130D是基于A型的改进型。D型主要用于极地运输,共有12架。改用机轮滑橇式起落架,并可由助推火箭辅助起飞。为适应长途飞行,增挂两个容量各为1705升的副油箱,机舱内增设两个各1890升的油箱。
1961年C-130E首飞,是B型的发展型,62年4月起开始服役。E型最大有效载重提高至20412千克,航程增加。装4台T56-A-7A涡轮螺桨发动机,翼下增挂两个容量各为5145升的副油箱,加强了起落架。最大起飞重量79380千克,载货量20000千克。共生产510架,装备美国战术空军、海军、海岸警卫队及加拿大、伊朗、哥伦比亚、土耳其、巴西、瑞典和阿根廷等。1961年8月25日首次试飞,1962年4月开始交付,1975年2月停产。
C-130H-30保持有2个世界航空航天协会的该级别的世界飞行记录和1个美国记录,分别为:一次通过可以连续投下24个集装箱,总重19624千克;一次通过可以空投一个完整的榴弹炮班组(包含三只货盘上的装备及8名伞兵);一次空运可以空投92名全副武装的伞兵。共交付35架,其中阿尔及利亚空军7架,喀麦隆空军1架,迪拜空中之翼1架,法国空军7架,印度尼西亚空军7架,尼日利亚空军3架,沙特阿拉伯1架,西班牙空军1架,泰国皇家空军3架,韩国4架。两架尼日利亚飞机可改装成载客90人的运输机,改装时间不到1小时。
据中国国防科技信息网报道:在保护前沿作战基地及小型前线哨站的测试中,美国陆军使用雷声公司研发的“格里芬”B导弹精确打击了预定目标。操作人员采用由系留航空器生成的GPS坐标,打击了4千米外的静止目标,满足预期试验目的。“格里芬”导弹操作界面友好,可采用GPS坐标或激光指示器制导。为了使效能达到最大化,导弹有空爆、点起爆或延迟起爆三种模式对付目标。“格里芬”导弹与发射管总长114厘米,总重20千克,可快速集成到旋翼机和固定翼飞机平台上。格里芬导弹现处于生产当中,并已集成到了C-130运输机上。目前,“格里芬”导弹有A和B型两种型号。“格里芬”A是一种发射时向后弹出的导弹,主要装备于C-130运输机等不常用于作战的平台。“格里芬”B是一种向前发射的导弹,可装备固定翼飞机、旋翼机和地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