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进藏?
摩旅西藏到底该准备啥?一千个人会有一千种说法,但是大致都是工具、装备、物资啊什么的。仅有这些就够了么?事实上,能使你长途安全骑行更远的不是这些装备,而是心态、素质、常识。
“人生需要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听上去很提神,但是这种说法不太适合摩旅。因为在摩旅的路上会出现太多的未知和危险。而降低这危险的唯一途径就是不要尝试那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如果你真是只凭一股“走出去”的冲动踏上旅程,你可能真的就走了再也回不来了……
在执行本文时,笔者与从事藏区救援工作的申国强多次交流探讨进藏准备工作,他给我介绍了几位摩旅全国的老摩旅的事——河南摩侣夫妻李军,两人的车很差,装备带得也不多,支持他们远距离骑行并一直安全的只是平和的心态和骑手的素质还有对当地常识性的了解,东北、南方、中原、西藏、新疆……几乎全国都留下了他们夫妻的足迹,但是事故率一直是零;陕西咸阳的老杨哥,十几年带队摩旅,走遍神州大地,摩旅事故是零。他每次出发前都有一个7天至10天的准备过程,行李永远是那些行李,但是心态和常识性的东西要准备很久;广东车友龙哥,61岁的车友,摩旅天下的奇人,他安全摩旅的感受是“想自己的摩旅之路走得更远更长就不要尝试那个说走就走的旅行,若是依靠运气,摩旅可能会有噩运相伴,不要赌自己的运气,我们摩旅人输不起……”
今年农历正月初九,某汽车自驾游车友驾车返回内地时在距芒康县如美镇十几公里处以时速30公里侧滑冲出路基,百万元路虎也没有保住这些人的性命。时速30公里快吗?路虎的防护比我们的骑行服弱吗?进藏有风险,藏区路上驾车谨慎一些不行吗?
有趣的是,那些被很多年轻车手嘲笑车技差、反应迟钝的中老年摩旅者却是最少出现安全问题的群体,进藏车友中40岁以上占比例最大,已知年纪最高的76岁,基本都是平安无事——京A军团70多岁、50多岁车手一大帮;四川夕阳红车队平均年龄62岁;重庆开州车队、重庆老年车队平均年龄56岁……在所有年龄段的进藏车手中,这些中老年车手的事故率是最低的,其中绝大多数多次进藏且毫发无损。由此可见:于安全而言,心态是多么重要,甚至重要到决定生死。
出事率最高的是那些说走就走,依赖装备和运气,信奉自由第一、对技术自信的车手。从重庆出发到拉萨2449公里,13座雪山,包括金沙江、大渡河、澜沧江、怒江、尼洋河、工布达江、雅砻江、鲜水河、赤土河、帕龙藏布江、拉萨河等12条河流,其中弯道上百万,任何一个弯道造成侧摔后要么你滑行到对面车道撞山或被对面正常行驶车辆撞击,要么冲出路面掉下悬崖……而许多事故的发生,的确是无关技术源于心态——盲弯逆向超车撞藏民汽车的,大倾角磨膝过U型弯把车辆扔进雅鲁藏布江的,高反后坚持高速骑行摔车后受重伤的,不顾别人劝阻赶夜路被困雪山冻伤的……
曾经,最基本的路书和进藏须知是进藏车友必备的,也是减少事故率的有效方法。今昔不同往日,路修好了,进藏人也多了,少数车友的脾气和个性也增长了——做啥路书,我们都是边走边玩,走哪算哪;了解啥,神奇的未知的才是最好玩的;路好我们就骑快点,路烂就慢点呗;我们装备都很贵,车子也改装了;我这是第3次摩托进藏了,没事的……事实上,出事的,往往都是这些“没事的”人。
还有很多进藏车手都在赶时间,行色匆匆紧张兮兮的。时间紧?好吧,就说说时间吧!世界上有绝对公平的事情,那就是每个人每天只有24个小时。时间也是完成所有事务不可缺少、不可替代、不可存储、不可增减的资源。
时间总会偷偷犒赏那些努力的人,我们把时间用在什么地方,时间就会反馈给我们什么结果。为省一元钱而排半小时队,为省两毛钱而步行三站地等等,其实都是极不划算的。可你赶时间是为了什么呢?你的时间未必能节省下来,但是事故率会提升几倍。忙中出错,匆匆赶路中怕的就是出错,不论是哪方面的错都有可能导致危险的发生。时间紧,那就想办法让它宽裕了再出门。
摩托车就是“肉包铁”,护具的作用就相当于汽车上的安全带、安全气囊,基本装备还是要穿戴的。在MotoGP的比赛中,赛手所穿的护具就代表了目前摩托车防护的最高水平,而我们摩旅者必须找到适合自己的装备才是关键。
在交通法规里明确规定骑摩托必须佩戴头盔,而手套是很多人忽略的护具,DRE的教官在课程中提到,最基本的装备应该是头盔+手套。头盔除了挡风之外主要是安全,颅脑受创导致死亡的几率非常高。前段时间,湖北武汉一个车手没戴头盔摔车,脸着地后导致上眼眶以下的脸部40多处骨折,手术中仅是固定钛板就安装了14块……
在第一次进藏时,收入并不高的笔者花3000多元买了一顶进口的全盔;第二次进藏时,花2000多元买了一顶名牌揭面全盔。合格的头盔能救命的,这个钱省不得。选购头盔的时候要注意其是否通过主流机构的安全认证。在选购头盔的时候也需要注意,头盔不是应付检查的道具或者炫个性的摆设,而是要切实具备防护能力。低价的头盔在缓冲性能上可能很差,漂亮的头盔也可能不符合安全标准。目前市场上的头盔品牌很多,请挑选大厂名牌头盔。
人在摔倒后会下意识地用手支撑保持身体稳定, 摔车时也是如此。想象一下,在剧烈的翻滚和摩擦中,如果你用肉掌撑地的话……一付具有防护功能的合格手套,绝对能够让你在摔车时避免手上的皮开肉绽,本人对此深有体会。除了基本的安全装备,为了提升安全等级还可以选择其他额外的护具,包括骑行服、护臂、护腿、护背、靴子等等。总之,摩旅西藏不是日常骑行,你最不能省的就是装备,在出发之前的准备工作中,你首先要做的就是买自己能够买得起的最好的装备。
进藏之前,你必须对西藏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譬如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甚至是所经地是风土人情。必须保证你对于西藏的了解不是停留在网络,或者是那些旅游者的的粗劣水文中。多找几个进过藏的熟人聊聊天,听听他们一路上的经历,从这些酸甜苦辣的经历中,你会有所领悟,也会在行程计划制定上有所取舍。不要照搬别人的行程安排,除非你的驾驶技术、行车习惯甚至身体条件与他相同,你要参考别人的经历再结合自身情况,自己制定自己的行程规划。
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同伴的选择。说到这里,突然想起了陕西宝鸡车友老路上个月给我讲的一件与约伴有关的进藏故事——宝鸡市区的一对老夫妻准备骑摩托车去西藏,就通过网络寻找能在路上相互照应的旅伴。最后,这对老夫妻与聊得最投机的两个沿海地区车迷结伴同行,并在会合后立下下盟誓:风雨同舟同进退。为了处好关系让两个年轻力壮的车手在路上多担待和照顾下年龄大、车技差的他们,老夫妻还赠送了年轻旅伴很多礼物……
行至317国道某路段时,老夫妻严重摔车导致骑车的腿部重度骨折。当时,压在车下的老夫妻求两个同行者打电话求救,回答是“你们自己打吧……”直到救护车赶来,这两个人都在袖手旁观;受伤的老人入院时,两个人面都没露,已经走了……
这是一件真实发生的事情,那受重伤的老汉在家人赶到后才有人照顾,最后是取道成都再飞回陕西做的手术,两个在会面后信誓旦旦要一路互相照应的年轻车手,连个求救电话都没能帮他们打,在事发后就带着他们赠送的礼物,消失在藏区的群山中了……
在这里,笔者懒得去谴责那两个品行恶劣的车手,只想说,长途摩旅(尤其是难度较大的进藏),约伴需谨慎。世上的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哪怕是两个长相几乎一样的人,在性格上都会存在差异,长途摩旅中饮食住宿、行程路线安排,每天都会遇到各种状况,而每个人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式也不可能相同,久而久之,甚至连生活习惯都会成为产生分歧的导火索。
笔者第一次进藏是与本地一个老车手同行,因为经常“野跑”加上玩过一段时间的越野车场地,我在烂路上总是跑得很快……后来发觉这个老车手明显跟不上我的节奏,出于安全考虑就跟在他后面顺从他的行车节奏。一路走下去,自己感觉憋屈,这老哥也有点过意不去。幸好我们平时相处的关系很好,都能够包容和体谅对方,顺利完成了旅行。若是关系一般或一方脾气不太好,可能就要分道扬镳或出现状况了。
这种事不是没发生过——2005年春天,我曾负责的那个俱乐部里的几个四川车手结伴进藏,在左贡境内产生矛盾,其中一个带着气疲劳驾驶,在事故中不幸遇难。在他去世一年后,带着纸钱和高度白酒进藏的我赶到他遇难的地点,洒泪祭拜……至今,我仍在怀念这个在出发之前曾与我约定出藏后在徐州痛饮一场的豪爽汉子。
为一场为期几十天的摩旅约伴,绝对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所以,你要在决定之前先问一问自己:熟悉和了解对方吗?你和对方的车技、驾驶习惯是否存较大差距?你在出现分歧时是坚持自己还是向对方妥协?
有了成熟的心态、合适的车、高超的车技、投缘的旅伴之后,是否就能高枕无忧?当然不行了,你还需提防高原感冒导致的肺水肿这个非常凶险的杀手。笔者上个月进藏就差点吃了感冒的大亏——在山南市的宾馆里洗澡时,怎么也放不出热水来,无奈凑合着洗了个冷水澡。当天夜里就感冒了,此后在药物的压制下撑到珠峰大本营又回到拉萨,一个多星期都不见好转,咳嗽越发严重。乘飞机迅速逃离西藏之后,刚进家门就撑不住了……检查的结论是轻度肺水肿,整整输液7天才逐渐康复。幸亏及时撤离高原,否则后果真是不堪设想。12年前,笔者的合肥车友老王就没这么幸运了——进入青藏线之后患上感冒,撑到那曲城郊就倒在了路边再也没能醒来……
总之,踏上高原之后,你就要多穿衣服别晾汗,不洗凉水澡,对感冒要严防死守不能丝毫大意。另外,随车物品中一定不能少了治疗感冒的药物。
好了,篇幅有限,长话短说。如果以上所说的对你来说都不是问题,以下几点总结就仅供你参考吧——不要逞英雄、玩个性,挑战自己的运气值,你输不起;不要把性命交给自己的车辆,车辆的性能在高原会大打折扣的,不管你是什么车;好一点的装备在关键时候会救你一命,摔坏一套装备才几千,摔坏了你至少上万元;不要完全相信网络上那些所谓的攻略,不一定适合你;不要太赶时间,要劳逸结合(2017年因疲劳驾驶引起了高反摔车73起,死亡5人,重伤23人);在环境复杂的高原地区,天气预报准确率仅为25%左右,掌握天气情况最靠谱的方法是询问对向过来的车友或藏民。另外,西藏高原救援机构正在藏区全境布点、授牌,各救援点的联系方式很快就会在《摩托车》杂志及新媒体平台公布,请继续关注我们……
鸣谢 西藏高原救援组、刀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