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爱车一族

无锡租摩托车驾照、无锡电动轻便摩托车需要驾照吗…

央视网消息:近几年,随着中国公安刑事科学技术的发展,沉积几年、十几年、二十几年的,甚至有的被冠以“悬案”名号的案件被一一告破,被害人得以沉冤昭雪,司法权威得以公正捍卫。这些案件的侦破为何会用时这么久?是什么让这些隐藏在茫茫人海中的犯罪嫌疑人浮出水面的呢?

无锡市公安局合成研判中心,警方讨论的是2000年2月6日,发生在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的一起刑事案件的案情。在参会人员中,几名身着便服的人就是案发地涟水县公安局刑侦大队的民警。

2000年2月6日凌晨,涟水县公安局接到一名男子的报案称自己的儿子被人绑架,生死不明。

据报案人讲,2000年2月6日上午,他接到绑匪的电话,索要30万元现金。而这笔钱也很快被送到指定的位置。但是,收到钱后对方并没有放人的意思。而他再次拨通电话时却怎么也打不通。

报案人只得求助警方。案发当晚,就在民警全力搜查时一个不好的消息传来。

三人到案一人逃脱 始终难查下落

涟水警方经过侦查,最终锁定了四名犯罪嫌疑人。在后续的抓捕中,其中三人成功到案,犯罪嫌疑人相某逃脱。在此后追寻的过程中,涟水警方结合手头上掌握的线索,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却依然没有追踪到相某的任何下落。

直到这一次,2018年7月,他们跟着一条线索来到无锡,希望这里的“警方大数据”能够让他们不再与犯罪嫌疑人擦肩而过。

通过网上信息研判 获取重要线索

这条线索来自当地警方新启用的图像识别系统。民警将犯罪嫌疑人相某的照片上传后,比中了一名登记姓郭的男子。系统还提供了一条郭某曾于2011年在无锡出现过的信息。

出人意料 调查中牵出同身份信息者

警方立即对郭某展开秘密侦查。但非常奇怪的是,在确认郭某身份的过程中,竟然又牵出了另一位同名同姓的郭某,两人登记的其他身份信息完全相同,但是相貌却迥然不同。

运用大数据平台 掌握两人活动轨迹

两个完全不同的人,生活在不同的省份,一个在江苏、一个在福建,为什么身份信息却是一样的呢?警方通过警用大数据平台,成功掌握到了两名郭某的相关活动轨迹。其中,出现在江苏苏州的郭某,就是与犯罪嫌疑人相某高度相似的那个人,曾在苏州市某地方,有过短暂的租房登记信息。而另外一名郭某曾在福建的晋江生活。

信息错综复杂 揭“分身术”真相

此外,在错综复杂的信息中,民警还发现,在2011年的同一天,相同的时间点内,江苏苏州的郭某在一家网吧上网;而福建晋江的郭某正在乘车外出。

整合数据 筛选甄别每条可疑信息

出现了真假郭某的局面让无锡和淮安两地警方始料未及。于是,沿着两名郭某的个人信息,他们再次开始了寻人工作。和之前不同的是,这次在甄别真假郭某的过程中,他们手上掌握的数据已经不再只是一些基础信息了,这得益于警用大数据平台的应用。

衣食住行,这些来自社会纷繁复杂数据的整合,构成了一张无形的数据网。在这张数据网里,警方依法对每条可疑信息进行筛选、甄别、比对、研判,最终汇集成一条条信息,运用于每一起案件的侦办中。

交差比对 “大数据”提供技术支持

其实,与涟水警方一样,无锡市公安局也遇到很多令人头疼的追逃案件。在案发当年经过多方侦查,确定了犯罪嫌疑人的身份,但是在随后的追逃中,犯罪嫌疑人就像人间蒸发了一样不知所踪。这样的经历也让很多基层公安局苦不堪言。警用大数据平台就是将很多外部信息整合到一起,开展交差比对工作,为侦查破案提供技术支持。

比如这起案件。照片中的男子名叫马某,和涟水警方追踪了18年的犯罪嫌疑人相某一样,犯罪嫌疑人马某也是一名身负命案的在逃人员,已经潜逃了二十四年。

24年前发生命案 现场遗留作案工具

时间回到1994年1月13日下午,当年的无锡市公安局南长分局接到一名女子的报案称,自己的丈夫陆某大白天在家中被人杀害。

勘查中,刑事技术人员发现,在案发现场客厅的一个角落里,有一把带血的斧头,结合被害人头部的创口,警方推断,这把带血的斧头很有可能就是作案的凶器。

提取血指纹 分析现场推断作案过程

此外,在这把带血的斧头上,技术人员还采集到了一枚血指纹。

犯罪嫌疑人究竟与被害人陆某之间有什么样的深仇大恨,竟让他下如此重的手呢?刑事技术人员检查了案发现场的门窗发现,现场通往外界的门窗一共有两扇,但门锁均完好无损。根据这一点,警方推断,不排除熟人作案的可能性。

现场勘查了近五个小时,除了从作案凶器上提到一枚带血的指纹外,其他有价值的痕迹物证几乎为零。接下来警方要对那枚带血的指纹做进一步处理。

获新线索 被害人金戒指丢失

民警在对现场提取到的指纹进行多次分析,确认无误后,开始从本地区的指纹库里调取相似特征的指纹进行比对工作。而在对现场这枚指纹进行比对的同时,负责外围侦查的民警,也在同步做着排查工作 。被害人的妻子告诉民警,自己丈夫手上的一枚金戒指不翼而飞。起初,她一直觉得应该是丈夫当天没有佩戴,放在了常放那枚戒指的首饰盒里。但是在后续警方允许家属进入案发现场清点财物时,她发现,首饰盒里并没有这枚戒指。她怀疑,戒指很有可能是被凶手带走了。

确定了案件的性质为入室抢劫杀人,接下来,警方要做的就是围绕被害人丢失的那枚戒指开展工作。专案组派出多个侦查小组,对无锡市内所有与黄金有关的经营场所展开地毯式排查。

戒指出现在市场 货主回忆收购过程

当排查到位于无锡市西门邮币市场时,民警竟发现了那枚丢失的戒指。据收购这枚戒指的货主回忆,他是1994年1月13日下午,从一名姓马的男子手里以150多元的价格收购的这枚戒指。

随后,民警将这名马姓男子的基本信息提供给了正在指纹比对的技术员。技术员从现有的指纹库里搜寻到了姓马的前科人员共计13人。在这13人中,与案发现场那枚血指纹同类型特征的人员有5人。

令人没有想到的是,转机就出现在了这五个人当中。比对中,雷菁发现,其中一名马姓男子的指纹无论从花纹到线数都与案发现场的那枚血指纹高度相似。经过多次的重复比对,警方确定,这名马姓男子就是制造这起入室抢劫杀人案的犯罪嫌疑人。

这份来自1979年的指纹,在时隔15年后的1994年,竟成了揭开这起命案的关键。接下来,警方开始对犯罪嫌疑人马某展开抓捕。令所有人没有想到的是,这场抓捕行动会持续那么久,甚至伴随着中国刑事科学技术的每一个发展阶段。从先前的无锡市公安局南长分局到后来的无锡市公安局梁溪分局。上千名民警不同程度地参与过这起案件的侦查工作。20余年间,他们也见证了追逃工作的变化发展。

顺藤摸瓜 揭开嫌疑人伪装外衣

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利用大数据比对搜索,为警方的追逃之路打开了一扇窗。把越来越多的陈年旧案从僵局中拉了出来。在2000年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的这起命案中,淮安市公安局刑警支队的民警正是通过大数据,获知了一条来自无锡的信息。两个都叫郭某的嫌疑对象其中一人,曾于2011年7月,在无锡市锡山区查桥镇的一家摩托车厂工作。能不能顺着这条信息明确真假郭某的身份,此人又和他们苦苦追踪了18年的犯罪嫌疑人相某有何关联?这正是淮安市涟水县刑侦民警来到无锡的目的。

据摩托车公司工作人员回忆,当年郭某只在公司干了两个月,就以家里有事为由辞了职。在随后对这个出现在无锡的郭某展开进一步侦查时,警方从交警部门的数据中,获取到一条重要线索。

虽然几条信息的时间跨度非常大,从2011年到2015年、2016年,但警方还是根据关键信息将它们串并到一起。两次交通违法记录中,这名生活在无锡的郭某都是因驾驶一辆电动三轮车载人、载货、逆向行驶被罚。民警分析,这个郭某会不会就是潜逃18年的相某,而郭某的身份信息很可能是相某伪装的外衣。

凭交通违法记录 确定嫌疑人职业特征

两条交通违法记录,帮助警方排除了真假郭某的干扰,也确定了犯罪嫌疑人相某的职业特征。接下来,警方决定,立即围绕査桥镇对相某的踪迹展开排查。

当侦查员在对其中一家电动车厂运输工排查时,一名工人突然认出了照片中的相某,也就是那个假郭某。

一条暂住信息 引起警方关注

警方立即围绕姓高的女子和她的丈夫展开侦查工作。此时,在合成研判中心,有关相某和高某的各种信息不断涌现出来。在众多的数据中,一条出现在苏州的暂住信息引起侦查员的注意。

根据图像识别技术的比对,结合出现在苏州和无锡两个地方的暂住登记信息,警方明确了嫌疑目标所在位置,最终成功将潜逃18年的相某抓获。

从一张照片到一条工厂的登记信息,再到交警的违章记录。看似简易的追逃步骤,确是民警从千万条形形色色的数据中提炼出的。从广撒网追逃到精细追逃,警务大数据的使用让这场追逃战役更加高效、精准。

同样也是追逃,发生在1994年1月13日,无锡那起命案逃犯马某的情况与之相似。利用马某的这张照片,警方通过警用大数据平台,开始了不同寻常的追逃之路。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责任编辑: 鲁达

1.内容基于多重复合算法人工智能语言模型创作,旨在以深度学习研究为目的传播信息知识,内容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反馈举报请
2.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站点无毒无广告,请读者放心使用!

“无锡租摩托车驾照,无锡电动轻便摩托车需要驾照吗,无锡考摩托车驾照,无锡摩托车驾照怎么考,无锡摩托车驾照多少钱”边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