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李架上的变化
——张番明
一个人 一条路
勇敢把足迹连成生命线
从我记事开始,印象中就有这一天往返一趟的火车,一百五十公里,单向运行五个多小时。当我第一次坐火车的时候,看到什么都是新鲜的:天蓝、地绿,大地在旋转……
可是,多年坐火车总是看这样一个景色多少会有些乏味。于是,每次坐火车时,也就不再看窗外的风景了,坐在车上闭目休息,或几个熟人在一起打扑克、闲聊,打发这几个小时的乘车时间。
那些年,物质十分贫乏,白云鄂博又是边远的矿区,物质供应相对较差。商店所卖的东西不但不新鲜、不好看,也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于是,无论去包头出差还是探亲访友,都要从包头带回些生活用品。大包小包的,上火车时还十分拥挤,有时为了抢一个座位还从火车窗户往里爬,把所带的东西往行李架上挤放。若上车晚了,行李架上可就没地方了。坐了三十多年的火车,行李架上的变化太大了:先说人们装东西的家伙,六十年代,人们用手提袋,颜色较单一,草绿、灰色、黑色……有的用面袋、草袋,所装的物质以吃的为主。七十年代的行李架上发生了变化,人装东西的袋子以五颜六色的编织袋为主,或是像渔网一样的兜子,从包头大袋小袋的往回买。到了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的生活质量大大提高了,收入也高了,对物质生活的要求也高了。于是从包头往回买的不再是一些简单的生活用品,而是拉舍尔毛毯、大宗日用品。所用的包装袋更是五花八门,高级朔料袋、高级纸箱等等。到了九十年代,每节车厢的行李架上面都有人们从包头买回的家电、高档日用品。进入2000年后,人们的收入更多了,好多人的生活条件如住房、交通都有了变化,住房面积变大了,家装的更漂亮了,交通工具也从摩托车到汽车转变。人们从包头买了东西再也不用大包小包的去挤火车了,直接从包头拉回了白云鄂博。现在坐火车,行李架上几乎是空的,偶尔有东西也大多是高档的、时髦的日用品,车厢的旅客也变少了,空气也新鲜多了。行李架上的变化,是一个时代到另一个时代的变化。况且,这趟火车也越来越人性化了,尽管还是那些“绿皮车”,由过去单向运行五个多小时,到现在的四个小时,快捷多了,也不挤了,人们出行实在太方便了。
“呜……”白云鄂博开往包头的火车又出发了。
(本文撰写于2015年,当时包白快速列车还未开通——编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