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摩托车产业从50年代兴起以来,至今已有60多年的发展史,可是这个“耳顺之年”的产业在摩托车售后服务体系却犹如一个“毛头小子”,没少给行业惹麻烦。
提及摩托车后服务市场,行内对其评价普遍为:配件不到位、维修水平低、周期长、服务态度差……,而摩友更是吐不完的槽。
在摩托车行业,售后服务的内容主要涵盖:代为用户安装、调整摩托车;根据用户需要提供技术指导及产品介绍;保证维修零配件的供应和及时更换;产品维修服务及故障排除;定期点检,排除隐患;用户来电及来访接待,解答用户的咨询;三包服务等。
以上来看,摩托车行业后服务涵盖面广,但是实际生活中无论是运营还是服务体系上都存在严重问题。表现为:
第一、运营模式不合理。在正常保修期内摩托车售后服务点或者购车车行可提供无人为损害情况下的免费维修,且享受免费维护及保养。但是涉及换机油以及换三滤,由于原厂配件便会收取高于普通维修店面的费用,且在维修程序上较为混乱,缺乏一套合理的可持续性的售后机制。
这就造成售后端的业务流失,更不利于车后市场的商业价值再开发。
第二、维修端问题明显。国内摩托车售后市场整体水平参差不齐,多数维修工作都是由学徒工甚至二把刀来完成,且配点维修工人普遍较少;摩托车维修周期较长,保修期内摩托车若需更换配件,需要一系列的证明、核实、反馈等冗长流程。
而且车后市场普遍存在配件不到位的情况,国外类产品更是存在很长调动周期。这方面与欧洲等一线摩托车行业售后市场存在较大差距。
第三、整个服务态度较差。目前国内摩托车行业车后市场服务水平不高,体现不出一定职业规范,售前及售后普遍表现为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表现出一定怠慢、专横。
基于摩托车产品的生命周期(10年左右),车后市场实质是一个有着大体量和存量的潜力市场,但是目前国内车后服务市场无论是体系还是服务水平上较于国际一线品牌十分滞后。但是从当下摩托车产业的业务支撑、品牌化构建,亦或者是未来的可持续性发展来看,后服务市场是摩托车整链必抓的一个入口。而要做好这一点,必然得:
第一、建立摩托车后服务市场的规范化管理,此外加强对售后接待人员的职业素养以及专业化知识的培训,从而提高产品售后服务水平;
第二、通过对国外一线品牌车后服务市场的借鉴和学习,构建适用于本土的科学合理的售后服务体系,优化后服务结构及质量,建立品牌化经营。
第三、实时保持对维修站的效率、费用及故障等原因的采集及分析,设置合理的零配件储备及调用机制,减少维修周期,优化运维。同时也可以发布产品售后服务及维修站管理的政策、通知等,增加与客户的粘黏性。
第四、建立车后服务市场的专业维修工人的人才培训系统以及人才储备中心,合理布局,并构建相应的奖惩机制,提升后服务维修综合水平。
我国摩托车市场如今竞争异常激烈,后服务市场必然是一战略高地,与日本、欧洲等一线品牌差距已是事实,如何从后位进行突破至关重要,除了整个后服务体系的规范及重构,更重要还是回归到踏实做实事的心上。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可删)
更多资讯,可搜索微信公众号“摩界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