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记得从什么时候开始,大概有五六年了。我是《读者》杂志的忠实粉丝,在阅读《读者》杂志时,我喜欢手机上的百度文章作者。
什么原因呢?我个人觉得,要想把一篇文章读透彻,光读文章本身还不够,还必须对文章作者生平有个大致了解,有的还需要搞清楚作者在什么年龄、什么地方、什么境遇下写出了这篇文章,这样对文章的理解就可以全面一些、深刻一些。[摸头][摸头][摸头]2022年第一二期《读者》
虎年春节假期,我读2022年第一期《读者》,对《不曾远游的母亲》一文中母亲的人生境况十分同情和感慨,也喜欢文章的语言风格,禁不住百度起文章作者陈年喜这个名字来,原来,陈年喜先生1970年出生在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桃坪镇金湾村,高中毕业不久就去当矿工,工余爱写诗,在他43岁那年,他在河南省内乡县一座银矿工作时,一天突然接到弟弟电话,告诉他母亲查出食道癌晚期的噩耗,他一夜未眠,悲痛之下写出名诗《炸裂志》……看了作者的这些信息后,我才感到差不多理解了《不曾远游的母亲》一文。[笑]
2022年《读者》第二期里面有一篇文章《古代中国人的身高是多少》,这篇文章篇幅不长,所言中国人和欧美人的身高概念却令我惊讶!文中谈到,明末造访中国的传教士利玛窦,在其文集里谈到中国人的身高比欧洲人高一些。19世纪下半叶,欧洲多国的征兵身高标准也只限制在不低于1.66米。文中还记载,1900年,95%的北京男性市民,在身高和健康状况方面,都符合当时德国军人入伍的标准。这些信息有点颠覆我头脑中的固有概念!原来我总以为,因为人种的原因,亚洲人的平均身高从来比不上欧洲人的平均身高,事实上并非如此。这篇文章又促使我百度起作者张嵚这个名字,不百度不知道,作者张嵚竟然是个80后,山东济南人,1999年全国高考作文得了满分,现在是中国作协会员、自由撰稿人,知名网络作家……
看了年轻的作家张嵚先生的这些信息,我想,他这篇文章引用的资料、阐述的观点,或许不一定完全全面、精准和正确,但是,文章却不失为一篇发人深思、给人启迪的文章![赞]
这第二期《读者》里面还有《老人叶圣陶》一文,作者是马未都,对于马未都老先生,公众都不陌生,我也自觉了解一些,但是,看罢马未都老先生这篇有趣的文章,我还是禁不住要百度一下马未都这个名字……[呲牙]
唉!我这真成了爱读“作者”的读者了
寅虎报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