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爱车一族

(甲鱼最佳轮胎)甲鱼最佳配菜…

2018-07-05 06:41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见习记者 马赛洁 通讯员 方琳嬿

编者按:在新华字典里,“浦”意为“水边或河流入海的地区”。宋时,苏东坡游览至杭州东南江岸,驻足灵山,写下诗句:春山碟碟鸣春禽,此间不可无我吟;路长漫漫傍江浦,此间不可无君语——“周浦”与“袁浦”因此得名。2007年,周浦镇与袁浦镇合并,成为双浦镇。

在西湖区312平方公里的土地中,双浦镇的面积就已超过81平方公里。解放初期,这里是杭州三江口的富庶之地,坐拥矿山、采砂资源,三面临江,水路发达,是来往杭州、桐庐、上海等地商船的集散地。

阅读更多:

双浦镇全貌

2016年跨年之际,300多名党员干部在双浦集结,耗时40天,清掉391处堆场,清运各类堆积物总计128万吨,恢复用地1760亩。

2017年9月2日,久违的清水从周富村社井配水闸站涌出,顺着沿山南渠向北流去,解决了困扰之江地区41年的缺水问题。

2018年5月21日,省发展改革委正式批复同意铜鉴湖防洪排涝调蓄工程项目建议书,估算总投资15.63亿元,复原双浦地区历史悠久的“母亲河”。

……

近几年,双浦地区的一系列“大动作”引人注目。紧挨着城市繁华,这里一度成为“遗忘之地”。如今,她回来了,以从未有过的美丽姿态,成为钱塘江边的“大花园”。

“我们离城市那么近,感觉却那么远”

在不少杭州人的记忆里,说到双浦,想到的就是:一个养甲鱼的地方。

过去20多年里,甲鱼养殖业正是双浦地区农户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曾经,这里几乎人人养甲鱼。

“养甲鱼周期短,来钱快,行情好的话一年有十几万元收入,致富了不少家庭。”6年前,灵山村村民沈文铿和他的兄弟把手里的18亩农田改成了水塘,大约养了4万只甲鱼。

甲鱼塘整治前

当时,灵山脚下的上万亩农田都在经营着甲鱼养殖业,燃烧废旧木材、轮胎和塑料给温室加温,改造水塘导致土地硬化,投放饲料废水乱排,严重污染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河里的小鱼、螺蛳都死掉了,我们还时不时地看到有死甲鱼漂在小溪里。”沈文铿回忆说。

和沈文铿不一样,下杨村村民毛志祥把家里的几亩农田租给了别人,用来堆放瓷砖。

“零散户种田不赚钱,自己吃又吃不完,拿去卖也没有竞争力。”成片成片的农田被人流转,转租给了建筑商,堆建材、垃圾,慢慢形成了所谓的“堆场经济”。有些堆放的建材会腐蚀农田,导致田地严重污染,无法再次进行耕种。

一个有山有水的好地方,老百姓们为何做起了这样不可持续的营生?说到这个,沈文铿感慨万千。

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双浦地区曾是全国最大的石灰岩产地之一。“每天午后两三点,我们就可以听到远处放炮爆破石矿的隆隆声。”沈文铿回忆说,村里上点岁数的人都忘不了当时漫天烟尘的气味,大大小小几十个矿场,养活了村民,致富了农家。石矿,曾是这里最显赫的产业。

沈文铿年轻时做的就是石矿运输生意。“每天把开采的石矿从矿区运到码头上,一天要拉七八趟,每趟三四吨。”

当时的双浦,沿江设有三个码头,大江滔滔,水路兴旺发达。“一个军舰似的船头后面拉着好多艘船,像一个船队一样,开往余姚、绍兴、上海。”

到了上世纪90年代,石矿被关停,由于无节制开采,使得一个个山头变得千疮百孔,寸草不生,有的山脉甚至被削掉了一半。从此,双浦地区的主要经济来源从“靠山吃山”向堆场和养殖业转变。

“我们离城市那么近,感觉却那么远。”双浦镇党委书记沈建立回忆起刚来双浦工作时,这里就像一个被人遗忘旳角落,正一步步走向困顿和绝境。“再不整改,只会越来越差,没有任何退路了。”

“把81平方公里土地变为城市绿洲”

2016年11月1日,西湖区召开“美丽西湖行动”双浦镇环境综合整治动员大会,吹响了双浦全域整治的集结号。也正是在这一天,双浦镇工作人员成立了“美丽西湖行动双浦战役”微信群,158名成员在群里随时交流工作情况,几乎天天刷屏。

2016年12月7日,堆场整治启动。西湖区周密部署,除了镇里100多名工作人员,还从区里抽调了200多人,区领导挂帅,即便是春节期间,也在不断奔走,有的约谈堆场主,有的联系工程公司,有的奔赴现场监督清运。光是清运其中最大的一个堆场,就花了260万元运费。

甲鱼塘整治后

在实施整治的35平方公里土地上,共清理了128万吨建筑材料,清腾甲鱼塘、鱼塘1万余亩,累计拆除村外各类违建10万平方米,并进行了生态修复和水田垦造,还原了大地本来的容颜。

与此同时,美丽乡村建设和治水剿劣工作也如火如荼地展开了,共拆除13个村社各类违章建筑50多万平方米,一户两宅271处,整合宅基地453亩。

“一开始说要拆违,村民们都不大乐意。那时候家家户户都有点违章建筑,搭点小房子、围墙之类的,原本可以开车的路,都变得很拥挤。”沈建立说,“后来党员干部耐心做工作、讲道理,修好之后,有了绿化,马路宽了,电线修整好了,村民们都感到很满意。”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2017年9月2日,富春江北支江引水工程正式竣工通水,为双浦镇接入了源头活水。

“自从1976年富阳东洲大坝建成,江面就越变越窄,水流越变越小,一年里大半时间,镇里的河道都是干的。”周富村党委书记潘树鑫回忆说,“自从引水工程建成以来,上万亩田地的农业生产用水有了,还助力全镇11条劣Ⅴ类河道摘帽,解决了困扰之江地区整整41年的缺水问题。”

未来铜鉴湖全貌

2018年5月21日,省发展改革委又正式批复同意铜鉴湖防洪排涝调蓄工程项目建议书,总投资15.63亿元,重建双浦“母亲河”。

“世人只知西湖,却不识这片同样历史悠久的姊妹湖。”铜鉴湖村党委书记杨志校告诉记者,在他年幼时,铜鉴湖中养殖着大片的西湖莼菜,翠绿一片。后来为了发展经济,村里就把湖填掉,造了企业,如今只剩下这500亩的零星水面。

“铜鉴湖归来意义重大啊。”杨志校对项目建议书里的每一个细节都熟稔于心,修复后,铜鉴湖调蓄面积达1.35平方千米,总库容达500万立方米。“不仅能有效分流上游洪水,减轻下游排涝压力,通过泵站还能将水带入双浦镇内,显著提升区域水环境。老百姓都十分拥护,对这片湖还是很有感情的。”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如今,漫步在新浇筑的袁浦路上,经过一片片温润翠绿的湿地农田,芦苇摇曳;走进村庄,屋舍整洁,溪流清澈,路桥成景。曾经“脏乱差”的双浦摇身一变,涤尽尘霾,正焕发着勃勃生机。

“兼具都市繁华与乡村情怀”

两年来,双浦地区清退了过去几十年的所有落后产业,翻篇归零,耐心休整,走好了乡村振兴踏实的第一步。

农村美了,如何让农业变强,农民变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最紧迫的任务之一就是产业振兴。面对几十年来杭州的飞速发展和日新月异的产业变革,2.0版本的双浦镇决定走一条新兴产业路线,跟上时代的脚步。

改造后的双浦镇下杨村

2016年底前,双浦镇全镇仅677块地在种田,平均每块面积仅1.7公顷,近半数耕地被改变用途,可谓“处处有耕地,快快不连片”。“低小散”的产业模式遍布全镇,难成气候。如果土地无法连成片,双浦就发展不起来。

2017年年初,在堆场整治和生态修复的同时,双浦镇启动了土地流转工作,截至目前,一共推进四期,总计流转3万亩土地。其中,2万余亩流转集中的土地,将统一招商,打造集农业生产、农业观光、农事体验、农业科普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综合示范体。

倚靠袁富路的蓝城杭州双浦原乡农业产业园占地近4000亩,投资5.4亿元,项目一期已经开园,集菜园、餐饮、牧场、花海等配套服务于一体,还可以在“YOU·田”农场领养地块,种植蔬果。

美丽的生态也为双浦吸引到了高新技术产业。

杭城中心土地资源已经非常稀缺,双浦的地理位置紧邻云栖小镇和滨江区,能够很好地承载它们溢出的产业,引进一批优秀的生物科技、金融、高端科研等技术项目。沈建立说:“好多项目已经在双浦落地了。养生堂9月开工,中船重工已经签好协议了,国科大基本意向落在双浦新区。”

预计2020年6月,以双浦中心公园站为起始站的杭州地铁6号线将开通运营。

北支江沉砂池生态公园

一方面,双浦镇通过环境改造,提升居民居住环境,避免了产业发展后,由于生活环境不配套,导致的产城分离问题。另一方面,在改造的同时,同步发展现代农业、旅游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拉动镇里经济发展,打造兼具都市繁华与乡村情怀的双浦2.0版。

“现在,每天听到窗外的机器声,我都觉得很美妙。如果安静一片,我就很心急。”这是沈建立现在的心情。“双浦的变革是一个必然,早一点晚一点而已。我能够见证和参与,是一种幸运。”

一年半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双浦发生。这片大地从城乡割裂的状态开始逐渐修复融合,凝聚着六万多人对家园生态文明的企盼和对产业发展众志成城的激情。在广袤的之江大地上,双浦正在崛起。

责任编辑: 鲁达

1.内容基于多重复合算法人工智能语言模型创作,旨在以深度学习研究为目的传播信息知识,内容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反馈举报请
2.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站点无毒无广告,请读者放心使用!

“甲鱼最佳轮胎,甲鱼最佳配菜,甲鱼的最佳吃法,甲鱼轮胎尺寸”边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