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德里张氏家族概况
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张泽武整理
金门川德里张氏家族祖籍陕西同州雁羗村,即今大荔县东埝桥村。雁羗村始祖张载,其嫡裔张仁美配魏氏生三子,于元末避兵东迁河南。长祖仲文公迁居永宁县(今洛宁县)邑南金门川德里村,传至三世时,琇、珷、珍、玹、兄弟四人,分为四门,是为永宁张氏南门;次祖仲武公迁居永宁县东北刀环川大门楼村(今大明),是为永宁张氏北门;三祖仲昆公迁居洛阳邙山岭,其后裔失考。张氏家族自始祖居永以来,分为南北两门。自始祖仲文公迁永以来,迄今已历六百九十年,衍传二十五世,德里张氏后裔约一万余众,已成为洛宁张姓中最大的一支,且分布极广,仅在豫西地区迁徙分布已达四十多个村镇,外省外县者不计其数。据初步考查分布在我县的主要聚居村有:德里、新寨、寨根、陈吴、禄地、下王召、观湾、金山庙、八柏坡、北沟、红岭南、张坡岭、东王沟、小山底、新村、大原下街、南湾、上陈宋、下陈宋、西王村、马营、张营、光阳、孙洞村、中方、西山底、秀才岭、东磨头、礼村、庙沟、柴窑、张家岭、旱岔、园子、西马蹄、兴华乡新庄村、洛宁老城南宅、王范回族镇王东村、王西村、北旧县、上河堤、马庄、牛渠等,以及宜阳县张坞乡苏阳村、宜阳县城、嵩县、栾川县狮子庙东阳道、南沟门、张村、蛮营,孟津县、洛阳市、三门峡市陕县猪槽沟、渑池县东杨村、西杨村、郑州市、开封市、平顶山市、焦作市、濮阳县、内乡县、唐河县、卫辉市,以及陕西省西安市、咸阳市、三阳县、合阳县,山西省曲沃县、侯马市,河北辛集市,湖北省武汉市、襄樊市、均县、竹山县;青海省西宁市,辽宁省鞍山市,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云南省昆明市、曲靖市,贵州省玉屏侗族自治县,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梧州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哈密市、塔城市阿敏县,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北京市等地,均有张氏后裔分布。
在明清两代,张氏家族文武志士,层出不穷,科甲绵绵,榜上留名。据不完全统计,张氏家族共考中进士4人,举人11人,贡生20余人,庠生、廪生、太学生达百余人。官至巡抚的1人,兵部侍郎1人,知府1人,道台1人,州通判1人,知县2人,国子监学正1人。训导、教谕、主事、员外郎、郎中、内阁中书、布政司经历10余人。张论一门三世进士,这在洛宁历史上绝无仅有,在河南乃至中国科举史上也是十分罕见的。金门寨张讲一支,九代书生,为儒林世家,堪称"洛宁书香世第"。张氏一门耕读,孝友继世,书香继美,族裔昌盛。
在历史上,张氏名人贤士辈出。于家孝友者有张士益、张峻峰、张静远;于国忠义者有张赞、张诏;以功业名垂史册者有张论、张鼎延;以文学闻名者有张懋延、张龙骧;以科甲闻名者有张浚、张琰、张震域、张象枢、张伊、张曜、张文蔚;以宦迹闻名者有张讲、张琯、张璿;以义行著称的有张稔、张金安、张庭兰;以治学授徒而闻名的有张士秀;以智勇双全武功超群博得功名者,张光耀授中军抚标,世袭云骑尉,以及武举张珲、张虎甲、张庚申;还有闻名中原的绿林首领张寡妇(贺贞);尊儒重教则有张伊,乾隆举人,国子监学正,劝学重教,协修《永宁县志》;以医道著称,济世救人有张耀堂、张玉堂、张晋畴、张桂芳、张鉴铭等。
在革命战争时期,涌现了一大批英才俊杰,张氏子弟抛头颅,洒鲜血,舍家为国,为新中国建立了卓著功勋。张逢溪有勇有谋,1938年参加革命,在晋南革命根据地,率部抗击日军,英勇作战。历任洛南县副县长、洛宁县县长、中国医药工业公司武汉分公司党委书记;张泮虎参加第四野战军,先后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渡江战役,素有胆识,冲锋陷阵,作战勇敢,身经百战,屡立战功。解放南京时任渡江作战指挥员,历任独立团团长、云南省林业厅厅长等职务;张法元,青年从军,身经百战,功勋卓著,先后参加解放战争定陶战斗、高山铺战斗、松浦战斗、解放南京渡江战役等。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在上甘岭战斗中任副连长,身先士卒,全连作战勇敢顽强,坚守了阵地,经师党委批准全连立二等功一次,发有立功证明书。1955年10月由十二军军长李德生、政治委员史景班批准授予张法元解放奖章一枚等。张宪章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英勇作战,荣立二等战功一次,三等战功一次。
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斗英雄张法元
在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时期,为革命事业献身的革命烈士则有:寨根村张根坤、张克礼、张克治;下王召村张虎、张保明;陈宋村张大定、张京池;黄村张文周;礼村张连申、张三乐;秀才岭村张世杰;大瓦罐沟村张五常等。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也产生了一大批精英。政绩显著有张世杰、张耀宗、张耀文、张松林、张多寿、张世旺、张京贤、张万松、张成礼等精英才俊,报效国家。张世杰历任孟津县副县长、孟津县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张耀宗历任渑池县县长、渑池县县委书记;张松林任洛宁县公安局特派员,荣立二等功;张耀文历任旅顺高炮团团长、鞍山市检察院反贪局五处处长;张多寿任洛宁县供销合作社主任;张世旺河南省水文水资源局平顶山勘测局工程师,平顶山市港河区第四届政协委员,平顶山市第三批专业技术拔类人才。
张氏家藏刻石《琅华馆帖》
张氏家族在历史上文化建树颇丰,独领风骚。仅民国六《洛宁县志》"人物志"中立传的德里张氏人物达10余人、入志人物达30余人。"艺文志"中收录的张氏艺文有35篇,其中张论、张鼎延撰写的有22篇,诗19首,张琯、张璿诗15首等。历代张氏先贤用他们的智慧和双手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留下了大量的文化古迹和历史文物。张氏家族曾经开辟建立了10多个村庄,修建过10余座家庙,建立了10座石牌坊,尤以"明恩貤累代坊"最为著名,建筑雄伟,雕刻精湛,名闻中原。修撰过10余部家谱;留下了百余通墓碑、神道碑、墓志铭以及10多处具有民族地方风格的明清民居,其中尤以金门寨张论故居,洛宁老城南宅张鼎延故居,德里武举张虎甲故居等较为著名;还有一百余块知名人士所题的匾额。更值得称道的是张氏家藏刻石《琅华馆帖》,为中外书法界之瑰宝,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被列入洛宁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张氏文化古迹有:张中丞祠、张论墓、张鼎延墓及故居等。这些文化古迹和传世文物不仅代表了张氏家族的文化品位,而且也丰富了洛宁县文化宝库,给洛宁县历史文化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其文化价值和深远影响也是无法估量的。
作者简介:张泽武,洛宁县陈吴乡新寨村人,2003年发起并组织成立了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任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2006年参与组织筹备成立洛阳姓氏文化研究会,任副秘书长。2017年被推举为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