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鹿道铭
据《科技日报》报道:在尝试关闭软件读取权限的时候,经常有用户会发现部分APP会强制要求授权,否则无法继续使用,而打开权限后,你就会发现,手机越来越能读懂你的心——拿着到手的新包来一张自拍,打开购物网站就会出现相关产品推送;正在APP中浏览一款最新车型,销售人员就打来咨询电话……
在自己的手机屏幕下,很难想象有一双偷窥的“眼睛”,在暗中监视着你的一举一动。这不是谍战片,这是部分手机APP在捣鬼,这些APP所收集的用户信息与所提供的服务往往“风马牛不相及”,通过诱导用户同意、设置“使用准入门槛”等方式,逼迫用户开放权限来收集信息。
正所谓:“无利不起早。”手机APP违法违规收集或窃取个人信息,之所以屡禁不止、屡打不绝,究其缘由有二:一是“利”字当头。个人信息作为一种无形资产,本身具有一定的价值。掌握了用户信息,也就掌握了用户资源,方便实现精准推广、精准营销。二是违法成本低。尽管有关部门对手机APP违法违规收集或窃取个人信息行为开展过多次专项打击行动,但从违法惩治力度太过于“温柔”,多是以APP下架、停止APP接入服务为具体处理措施,对违法违规手机APP经营者的惩罚最多是将其列入失信名单,违法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难以形成强有力的震慑作用。
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不能任由手机APP肆无忌惮地在用户隐私空间里“撒野”。各类手机APP运营商在为用户提供便捷、即时、普惠服务的同时,应严格遵循合法、正当、必要三原则,公开收集和使用用户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软件应用市场应严把出口关,切实担负起对各类手机APP“放行”的主体责任。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大监管和惩治力度,对违法违规行为予以重拳打击,从源头铲除手机APP灰色利益链的生存土壤。此外,手机用户也应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在授权各类手机APP时要擦亮眼睛,避免自身合法权益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