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WeWrite发布的第312篇用户投稿
By 中读用户@月亮心
民以食为天,这里谈的“食”不是煮熟了入口的美食,而是美食的源头——菜市场。饮食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只是成品好不好吃,吃的程度上好不好看,而对主妇煮夫们来说,却是具体又漫长的,具体到一根葱蒜一粒盐,漫长到从早到晚起早贪黑。“食”字寥寥数笔,却话不尽各种事宜,单单从买菜谈起,在这海滨小乡镇里,逛菜市场就远比逛街来得辛苦,来得繁复,来得有味。
小家庭的烹饪生活并非电视节目上美女厨房那么精致,也没有大小饭店进购堆叠那么繁多,但可以肯定的是,绝不简单。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做饭首先要有材料,材料从哪来,即使是种菜养猪的农民,所需食材也无法自给自足,市场经济下只有市场才能一应俱全,所以首先也是最关键的一步,买菜,或者说买食材更为贴切。
“市声呢,以人声为主。即便是器械的动静,也是来自于人的手脚。比如刀在砧板上剁卤鸡和卤鸭;锤子敲打铁皮畚箕、铝锅铝壶;脚踩搅棉花糖机的嘎啦啦响;磨石走在玻璃边缘的吱吱声……”早市让我想起王安忆笔下上海的街景,然而其热闹的程度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里的市声同样以人声为主,问价叫价声、熟人见面唏嘘声、买卖不成叫骂声,闹哄哄的市场展现人与人最直接的往来,脾性如何也都一目了然。这里我只选取也只能选取海滨小镇某天早市的几个片段,去刻画静止的市场画面,至于其中的氛围、气味乃至脸孔,却非言语所能描绘尽然,缺憾也别有一番趣味。
买卖最常见也是最忌讳的就是缺斤少两,但在人头济济的市场上,这事特别常见。且看镜头一:一位大爷特生气地对着菜摊阿姨吼,“你这称连八两都没有吧,我最讨厌这种人了,菜还你,钱还给我,不买了!”阿姨采用一贯的迂回战术,“别…别生气,我再给您加点菜,差别不大的”,大爷毫不动摇,“就是要退钱,跟你这种人做不成买卖”,阿姨悻悻然,退了,下一摊主顾大妈可没这么冲,“你称准点啊,不然我也不买了”,一边说,一边等阿姨称好,再往菜里塞几棵,“你这称不准的,再补我一些……”菜摊阿姨边挽救两棵下来,边收钱,没怎么不舍,想来还是有挣的。其实常在市场混,怎会不知哪个摊贩缺斤少两,哪个足金足两呢,煮夫们更倾向足金足两的买卖,而主妇不同,缺斤少两的摊主卖得便宜,这边买了缺斤少两的鱼,我再去足金足两的菜那里称,不够了回来“声讨”,便宜又足称,大把早市时间跟你耗着,不怕买不到好货!就这样,精明主妇与伶俐“奸商”总能在几棵菜,一条鱼的取舍间,酿造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几百年或者几千年,未曾停歇。
我所熟悉的早市特别大,物种齐全,从早晨五六点甚至更早开始,到晌午退潮,新鲜的种种一一售罄,人来人往里喧闹不停,可却让我想起一个词:细嚼慢咽。早市是细致的,充满了无限包容,一如小乡镇里人们的小日子,悠闲蹦跶,与城市无关。 在平均年龄四十以上的早市,购物无限制,没人给你脸色,没人看你衣着鞋子,更没人嫌弃你只买一丁点小货物,你就是你,跟千万亿人物一样,以食为天的你。
我看过头发花白七八九十岁的老大爷老奶奶,只要走得动,都想也都到了市场,挑选自己的“最爱”,拎俩小菜,几块肉,几条小鱼,不仅为了食物,还为了感受这市场原始的人气,为了证明我还活着我还走得动,老当益壮!我也见过老妇女在各个菜摊边捡剩菜,或者几毛钱一大袋买剩菜,回去喂人,不是,是喂猪,自家地里的菜不够猪吃,得上市场搜罗,猪跟人一样,也要吃菜,商业肥料是万不得已而为之。市场上人们的节奏是缓慢无序的,从挑选到讨价还价再到买卖敲定还钱,坐着的摊贩慢悠悠不肯让步,站着的主妇舍不得新鲜挪不动脚步,更不愿意掏多点钱,你来我往的拉锯战里,时间再怎么流逝,都与我无关。这才是所谓的大隐隐于市吧。
市场的精彩绝伦,非言语所能刻画,以食为天的人们,如能停下飞快的脚步,缓缓走过大街,穿过小巷,无论身在何处,大约都能多少领略点饮食风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