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娱乐休闲

任浪

传统产业车间里的“加与减”——

任浪鞋材的工业级3D打印机可以为客户直接打印样品。 刘伟 摄

这两天,位于鹿城鞋都工业园区的浙江任浪鞋材有限公司忙着搬家:一台台价值数十万元的制造设备陆续搬入新车间,可原来最少需要40人的车间,却空无一人。“这些设备可以智能运行,生产车间不需要工人了。”该公司总裁陈光宁说。

作为一家传统鞋材料制造企业,陈光宁是有意为之。3年来,在他推动下,任浪鞋材投入1000多万元资金更新、引进智能制造机器充实到生产车间,利用“机器换人”,大幅度降低成本;在“加与减”之中,陈光宁信心十足:“我们有信心做到这个行业温州的NO.1。”

3年投入千万

布局智能制造

陈光宁的这份底气其来有自。

在该公司鞋底生产车间,传统制造企业人头密集的生产景象已经不再:只见一台台设备按照电脑指示,自动生产黑色鞋底,100多平方米的车间里,只剩机器运行时的“沙沙”声。“现在公司一线员工主要集中在分拣生产线这块,但很快也要减少了。”据陈光宁介绍,该公司近期花了40多万元从山东济南购进一台“蜘蛛机”,“就是‘分拣智能机器人’,将不同尺寸、不同颜色的鞋底材料通过机器手,进行智能整理、分发。仅这一台机器,就可以替代8个工人。

陈光宁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个工人的人力成本一年最少要6万元,一台机器一般可以替代三四个工人,更新设备的成本,我们一年就可以收回来,接下来的都是盈利。”这是任浪鞋材“下重本”投入机器换人的直接动力。3年来,该公司投入千万元先后更新了模具生产等关键设备,改进了众多生产流水线,逐步向智能化生产车间转型。

从手拿钳子

到操作3D打印机

减掉的员工,去了哪里?

来自湖南的易宗伟在任浪鞋材工作了15年。 15年前,他手拿钳子一个一个地做着鞋跟,“一坐就是一天。”而如今,他是模具仓库的一名操作员,手底下是一台温州为数不多的鞋材3D打印机,“只用在电脑上按几个键,产品模具就自动出来了。”易宗伟说,如今24小时的工作量,相当于当初一个星期的工作量。

易宗伟是任浪鞋材众多转型员工中的一员。“要想机器顺利替代人工,没有熟练的技工介入,是很难的。”陈光宁告诉记者,为让“机器换人”更好施行,公司不仅花重金培训员工,提升员工的电脑操作水平,也大力引进优秀人才,为进一步发展智能化生产储备人才,“为更好更快实现‘机器换人’,我们打算建设一个机器人实验室。”

企业要有微创能力

保持“加与减”平衡

做鞋材的企业“竟”要打造机器人实验室?

陈光宁笑言,不是自己自不量力而是“形势所逼”:“我们之前也跟国内的几家智能设计公司对接过,但由于缺乏一线的生产经验,他们生产出来的机器人并不符合我们的实际需求。”

增加智能设备的投入、减少人力成本的支出,要保持“加与减”的最佳平衡,陈光宁认为,企业要具备一种“微创能力”。“所谓‘微创能力’,是针对我们中小企业而言,在生产过程中一点点改进技术、一项项创新产品,所有的研发突破都是微小而具体的。”

打造机器人实验室的想法因此而不突兀,“就是针对我们自己企业生产、经营环节,从单一设备的性能提升突破到智能化生产车间的‘连点成线’,实验室的作用就是要将生产线、车间乃至公司都能置于智能化改造之下,进一步释放智能制造带来的效益。”

今年5月份,陈光宁参加了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德国工业4.0的先进技术对我启发很大,建机器人实验室也有这个原因在内。”陈光宁说,他特别希望温州的企业家尤其是“温二代”,能够多吸收工业4.0等先进技术、先进理念,“行业内只要有一只‘领头羊’做起来,其他的企业自然也会跟着做,那温州制造业智能化水平就会提高。”同时,他也希望地方政府能够积极参与进来,“相关部门可以利用自身资源优势,搭建一个内外交流的平台,积极引进外地先进资源、企业,营造一个争先创优的氛围。”

记者手记

智造、创新,热词之于温州,在中小企业、在传统领域更应该得以触发。任浪鞋材,是千万家温州中小企业中的一员,而他们的产品也是最基础的鞋跟鞋底,加上智能化制造、减去传统成本,他们的摸索,或许可以给出一条温州制造转型升级的路径——

学先进理念、优秀做法,集各家之长,及时转换发展思路,为转型升级做好思想准备;

引先进智能技术为我所用,在各自领域示范引领,带动的将是更多企业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只有更多的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运营创新,温州企业智能制造才会释放更大更强力量。

来源:温州日报

记者 林明

责任编辑: 鲁达

1.内容基于多重复合算法人工智能语言模型创作,旨在以深度学习研究为目的传播信息知识,内容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反馈举报请
2.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站点无毒无广告,请读者放心使用!

“任浪,任浪湖南电力,任浪简历”边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