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数码极客

支付宝天天惠星球如何偷别人的活力

说到个人碳账户,很多人都会有些陌生,但严格来讲,这个也不是新概念,蚂蚁森林其实就是国内个人碳账户的一种尝试。将人们行走、绿色出行、电子发票等行为,利用一定的方法学折算成二氧化碳减排量,这些积累的碳减排量可以用于种树、保护湿地等环保行为。

一直以来,由于碳排放的大户都是石化产品,以往的碳账户更多是以企业为主。但是一个人的衣食住行,也都在不停产生碳排放,根据中金公司研报,我国居民生活碳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40%。那么,当个人参与低碳活动所减少的碳排放量是否也可以拿去售卖,获得奖励呢?

于是,国内就围绕碳普惠和个人碳账户,做了一些创新尝试。

碳普惠平台入口

在理解个人碳账户之前,先来理解一个词:碳普惠。

去年,我国正式施行了《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其中规定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国家将碳排放额度分配给重点排放企业,实际排放量超出的部分,需要买入,或使用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进行抵扣(不超过5%);低于碳排放额度的部分,就可以卖出,从而获得碳减排收益。

这个规定针对的主体是企业,但从碳减排行为的主体来说,除了企业还有个人,从减排的约束形式来说,又可以分为强制和自愿。

“碳普惠”就是一项针对个人或小微企业的自愿减排机制,对小微企业、社区家庭和个人的节能减碳行为进行具体量化并赋予一定价值,从而建立起以商业激励、政策鼓励和核证减排量交易相结合的正向引导机制。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院长郭继孚表示,“由于这一形式面向的是社会大众,个人只要坚持使用低碳甚至零碳方式,就可从中获得激励,因而称为‘碳普惠’。”

因此,也可以将碳普惠机制看作是碳交易体系下的一种补充机制。

在国内,最早探索碳普惠制度的是广东省,2015年就率先启动试点。2016年,广州开始碳普惠制研究并于2019年上线了首个城市碳普惠平台。

目前,国内已有广州、南京、无锡、成都、深圳、武汉、北京、抚州等城市开展了不同形式的碳普惠活动。

碳普惠平台搭建起来,想要参与其中,“个人碳账户”就成了进入平台的入口。

谁在推动?

国内碳普惠平台主要有三大类:一是企业主导或以企业为主体;二是政府主导或以政府为主体,三是政府和互联网企业合作。

以企业主导的有碳普惠平台主要集中在互联网企业,比如“蚂蚁森林”、京东的“清流计划”等;以政府主导的有“广东碳普惠”、“碳惠天府”、“西宁碳积分”、 “武汉碳宝包”等;政府与互联网企业合作搭建的碳普惠平台如北京市交通委和高德地图合作了北京MaaS平台、深圳市政府与腾讯公司联合推出“低碳星球”。

主体虽多,但是碳普惠是一个非刚需机制,不具备饮食、社交、健康、住房等刚性需求特征,因此如何激励人们的参与热情?中华环保联合会绿色循环普惠专委会秘书长蒋南青介绍说,激励模式主要分为三种:资金激励、公益激励和权益开放激励。

根据钛媒体App整理,各个平台对低碳行为的奖励方式根据平台类型有所不同。

其中,互联网消费平台搭建的碳普惠平台主要通过物品兑换或者是积分奖励的方式激励个人参与。比如用户在高德地图等APP上注册获得个人碳能量账户后,只要采用公交、轨道、步行、骑行等方式出行,便会自动转换为相应的碳减排量,并可通过MaaS平台兑换公交卡、代金券,或捐赠环保公益活动。

再比如,在深圳市政府与腾讯公司联合推出的“低碳星球”上,用户也是通过腾讯乘车码乘坐地铁、公交后,积累碳积分。

另外,自2018年浙江省衢州市率先试点银行个人碳账户开始,浦发银行、建设银行、中信银行、昆仑银行等多家银行推出了银行客户版的个人碳账户,用户的兑换权益基本是提升贷款额度。

据钛媒体了解,衢江农商银行率先设立了首个基于个人碳账户体系的绿色信贷产品——“点石成金贷”。该产品根据个人行为碳减排量计算个人碳积分,将客户分成“深绿”“中绿”“浅绿”三个等级,在授信额度、贷款利率、办理流程方面提供差异化的优惠政策。2021年8月,当地一位“深绿”客户在没有提供任何资产证明的情况下,成功在衢江农商银行贷款30万元。

买卖个人碳资产,没你想的那么简单

开通了个人碳账户,并不意味着个人可以随意参与碳排放交易。目前在碳交易所交易的是企业碳资产,个人碳资产的交易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

重庆“碳惠通”平台虽然提出是全国首个覆盖碳履约、碳中和、碳普惠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平台。但从实际体验看,“碳惠通”并未连接碳市场。

根据钛媒体对几款碳普惠产品的跟踪观察,上线初期,用户量往往出现暴增现象,但生命周期3个月内就基本结束了。

为什么?背后有几个现实原因,一来,个人碳排放的场景太多,难以量化计算。二来,即便是能够量化测算了,但散落在飞机、公交、地铁、自行车、顺风车等不同场景下的数据标准不统一,如何打通汇总也是个问题。

因此,目前能够看到的碳普惠平台,大多是将个人的碳减排集中在APP的账户中,而参与相关碳市场交易活动更多是企业打包之后统一交易。

比如2021年9月,高德地图与北京市政路桥建材集团有限公司就“MaaS出行·绿动全城”碳普惠活动产生的1.5万吨碳减排量达成交易。交易完成后,所得收入全部以权益的形式再回馈给高德上参与绿色出行的用户。

不过,也有一些城市给出了个人碳账户与碳市场连接的时间表。南方电网深圳供电局信息中心总经理黄志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预计到2023年,深圳排放权交易所将推动居民减排量上架交易,供社会团体和企业购买以抵消自身碳排放。

上海市生态环境局近日向社会征求意见的《上海市碳普惠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也提出,2022-2023年,形成碳普惠体系顶层设计,探索建立区域性个人碳账户。该征求意见稿提出,逐步建立个人减排场景申报评估机制,有序推动个人减排场景接入与开发,并且研究将个人的碳减排行为纳入个人公共信用记录。

总体来看,碳普惠仍处于早期探索阶段,它的核心是通过市场机制而非行政命令,来激发全社会参与碳减排,虽然不存在强制性引发的高社会成本问题,但如何为非刚需产品创造出庞大的有效市场,还是一项高难度挑战。

(本文首发钛媒体APP 作者|韩敬娴,编辑|盖虹达)

责任编辑: 鲁达

1.内容基于多重复合算法人工智能语言模型创作,旨在以深度学习研究为目的传播信息知识,内容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反馈举报请
2.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站点无毒无广告,请读者放心使用!

“支付宝天天惠星球如何偷别人的活力”边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