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数码极客

【憎恨】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憎恨”父母了?原因你可能想象不到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成为家人原本是一件幸运至极的事情,本该彼此珍惜彼此善待,相互扶持度过一生。然而现实却是很多父母子女之间,生生活成了彼此最憎恨的对象。亲子矛盾,无疑是当下中国家庭最严峻普遍的问题。

豆瓣上曾有一个“父母皆祸害”的小组,组里无时无刻有人吐槽自己的父母,大概意思皆是自己的父母害了自己。

其实,如果父母真的坏到恶劣的程度,倒也罢了,有恨意我们都能理解。针对这种情况也好解决,只要将坏的东西丢掉就好了,就像割掉一个毒疮一样。

可实际情况是,很多父母本质上并不是坏,而是两代人的思想观念不一样,且疏于沟通致使两代人的积怨日益深邃。

尤其是在如今信息流通高度发达的社会,每个孩子都见多识广,当思想先进的父母已经学会了用自由尊重的理念教育孩子,而你却依旧在用传统的旧道德捆绑孩子。

有了对比就会有落差,而人类讨厌落差,如此一来,对人生理解不够深刻、还不懂得慈悲的年轻人就会憎恨父母。

有道是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成为父母很容易,只需要身体的碰撞、精子和卵子的结合就能迎来一个新生命,但要成为一对优秀的、会让孩子发自内心感恩的父母,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困难得多。

爱需要正确的方式,如果根不正,爱越深孩子的憎恨越深。

年轻人憎恨父母的原因无非以下几种:

一、强权控制

我国历史上有大家长制的传统,虽然时代在变化,但这种思想理念至今残存。《圆桌派》里曾形容强权父母像是制造机器人的造物者,他们对待孩子像是对待机器一样,希望孩子能像他们期待的一样完成他们的指令。

如果孩子违背他们的意愿,他们就会以“爱”的名义指责。通常情况下,父母的这种期待并不是完全对孩子不好。

相反,这些期待往往有益于孩子客观地成长。

但不能忽略的一个事实是:即便客观有助于孩子,可若以违背孩子意愿为前提,依然有可能会对孩子造成负面影响,使得他们憎恨父母。

每一个生命个体内心深处都渴望对生命的操控权,如果一个人不能决定自己明天要干什么,吃什么穿什么,哪怕她的物质条件很好,她的内心依旧死气沉沉,感受不到自己活着的意义。

这一点在我们青少年群体中展现得淋漓尽致,父母决定他们什么时间做什么、学什么、吃什么,他们像宠物一样被要求听话。可人毕竟不是动物,自我意识被左右,必然会对控制自己的父母产生无边无际的憎恨。

孩子不是不用管教,但必须找对方法。管理教育孩子毕竟不是管理农场,为人父母你必须放下你的控制欲,摸索出能照顾到孩子感受的管理方法,而不是专权。

人的精神世界是时代的产物,教育如果不与时俱进,只会导致心灵的扭曲。

二、过度溺爱

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学霸在大学临近毕业的时候,患上了抑郁症,问心理医生说:“老师,我该怎么办,我唯一的技能就是考试,现在要离开学校了,这个唯一的技能也没有用了。”

她对未来充满了恐慌,她不知道一个人要如何在社会中生存,对独立生活没有丝毫的准备。

她说:“我特别恨我父母,为什么他们一直逼我学习,什么也不让我干,我现在连自己的衣服都不会洗。看着现在自己连基本的生活都搞不定,特别怨恨他们。”

这样一现象并非个例,而是在现实生活中到处都是。很多父母抱着爱的名义,不让孩子参与真实的生活,将他们隔离在象牙塔里,他们以为是爱,事实上最终却滋生了数不尽的恨意。

其实父母之所以溺爱孩子,根本原因是他们对自己童年的怜悯,他自己抗拒成长。

这种心理被投射到孩子身上,他们希望通过不让孩子参与繁重的实际生活,而治愈曾经过于辛苦的自己,然而这既不能真正的治愈曾经受伤的自己,反而导致孩子失去训练生存能力的最佳时机,最终在社会竞争中处于劣势。

真正的治愈是在成长的基础之上,它一定会产生新的生命活力,而不是苍白地修补伤口。父母如果真的要治愈应该学会的是让自己成长,而不是阻止自己的孩子成长,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爱必须要有教育,而教育必须理性。大多数父母的教育不够理性,他们觉得那样不够有爱,于是拒绝理性,所以根本无法用正确的方式来爱自己的孩子。

他们自己打乱了和孩子的界限,种下了悲剧的种子,最后却要问为什么自己的孩子憎恨自己?

成为父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我们要明白养育一个孩子,远不是看着他长大成人即可。

教育的目的不是永远保护孩子,将孩子永远围困在象牙塔里,生活在父母幻想的世界里,而是要让孩子学会如何在成人世界里求生。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孩子必须在成长过程中得到该有的训练,包括生活技能、人生态度、社会关系的处理等等。

不要等到你的孩子进入社会和他人竞争时,发现自己毫无优势可言憎恨你们时,才幡然悔悟,要在一开始就做好准备。人生是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我们在一开始就要学会了解规则。

当然这个世界上没有百分之百完美的父母,每个人的行为都会受困于认知、时代的限制,做父母也一样。

因此你需要明确地告诉你的孩子,你爱他,但你不可能做到完美,你只能尽可能地提供条件,剩下的需要他自己努力。

怨恨是怎么来的?

是你说你可以护佑他一世,他相信了,但你却没有做到?

如果在一开始就明确他的人生只能靠他自己,大概就没有那么多憎恨了。

-The End -

作者| 汤米

编辑|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笔团|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Vogel, D. L., & Wester, S. R. (2003). To seek help or not to seek help: The risks of self-disclosure.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50(3), 351.

责任编辑: 鲁达

1.内容基于多重复合算法人工智能语言模型创作,旨在以深度学习研究为目的传播信息知识,内容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反馈举报请
2.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站点无毒无广告,请读者放心使用!

“憎恨,憎恨的拼音,憎恨之心,憎恨的意思”边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