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3月15日的意义,对于三国爱好者来说,不仅仅是一个打假日,常看三国历史剧的人对315这个数字再熟悉不过了,曹操逝世就是在公元220年的3月15日。
曹操逝世后,只有他本人能驾驭的青州兵就哗变了,曹丕无奈之下只能和曾一度被曹操打压的士族联合,这也为士族在大魏的回潮以及司马家篡魏铺平了道路。
门阀士族和平民寒族的关系不仅是理解曹操生前身后事的重要角度,也是我们理解整个三国历史的关键抓手,更加详细的内容,欢迎大家在正文寻找启发。
节选自《枢纽》第三章“第二轮历史大循环:豪族社会”第一节“中原帝国与草原帝国”
01
曹操唯才是举的用意:利用寒族打压士族
乱世是比拼个人能力而非比拼家世的时代。“四世三公”的顶级豪族袁绍,尽诛宦官,后又被个人能力超凡的曹操击败;刘备、孙氏家族也完成类似曹操的功业,各自割据一方。
曹操因其养祖父为宦官,不为士族所认同,若欲成就霸业只能到士族以外去寻找自己的力量根基。他收服了青州黄巾军,成为自己的武力根底,以此为基础最终击败了士族。
为了持续打压士族,曹操必须源源不断地从平民中拔擢人才,故曰“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
士族的高贵家世在“月旦评”当中或有意义,而乱世当中唯有事功才有价值,曹操以此打破士庶之分。实际上刘备及其身后的诸葛亮与孙权也在各自割据之地做着非常类似的工作。
于此,庶族天然地是集权秩序的拥护者,士族则是反集权的力量。曹刘孙的努力,相当于失衡帝国中集权秩序对抗反集权秩序(庶族对抗士族)的最后努力。
02
曹丕”背叛“曹操遗志的原因:无法令寒族听命以打压士族
在技术变迁带来新的经济要素,从而形成新的财政与军事组织方案之前,这种努力注定无法成功。所以曹操死后,曹丕篡汉登基,其无乃父的卡里斯玛魅力,无法令青州兵听命以压制士族,甚至青州兵险些哗变以致危及曹丕的权力。
曹丕不得不接受陈群的建议,行九品中正制,与士族联盟,为士族的回潮打开制度化的大门。
但是对于士族来说,毕竟曹家出身有瑕疵,且始终对士族有所警惕,并非适格的皇族人选。
最终士族的代表司马氏上台取代曹家。从汉武帝开始的豪族社会最终全方位地将自己建制化为一个豪族帝国。
03
曹操不得不向士族做出妥协的原因:坞堡经济
曹操虽然雄才大略,却也无法完全无视豪族。
因为天下战乱日久,小民越来越多地托庇于豪族,豪族遂建起坞堡。坞堡规模很大,常以宗族为中心,再结合乡里群众,筑堡自御,大的坞堡中能汇聚数千家之多,俨然一个小城。
坞堡本身有三种功能:军事性的防御组织、经济性的生产组织、临时性的行政组织,这三种功能让它变成小的割据单元。坞堡的堡主,有时候会追随大的军事集团,成为悍将,诸如曹魏名将许褚等。
坞堡内部基本上能够自给自足,以致就整个社会层面而言,由货币经济日渐退回到自然经济。
没有了市场过程,就难以征集税收,中央的财政能力越发减弱。
曹操也无计可施。他不得不以屯田来养兵,财政上推行租调制,征收户调以户为单位,不论其内部人丁,这些都是曹操不得不向豪族所作的妥协。
整个中央政权的财政逻辑,西汉前半段还有一些货币财政,后来逐渐向实物财政退化,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基本退化为实物财政。
对中央集权来说,实物财政是非常不利的,因为它不可货币化,皇权意志转化为政策过程的效率就比较差,因此集权秩序无法压制世家大族的反集权力量,帝国内部的均衡点向非集权的方向继续大幅偏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