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在自然界看到的各种颜色,大多都是由色素产生,因为色素会反射光谱中的一部分,同时吸收其余的光谱,从而展现出特定的颜色。
特别是在植物界,作为化学合成的大师,植物的细胞中可以合成多种色素,例如植物中的叶绿素等绿色色素会反射光谱中的绿色部分,并且吸收其中波长较长的红光以及波长较短的蓝光,从而使植物穿上“绿装”。
但动物基本上已经失去了制造大部分色素的代谢途径,只留下了真黑素或褐黑素这种主要色素,可供“调色”的空间有限。
那么这是不是代表动物都长得黑不溜秋的呢?当然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动物不但颜色丰富,而且对颜色的把控上也相当到位,有的会利用环境色给自己做伪装,有的为了赢得配偶的欢心,还会非常刻意地突出自身的鲜艳颜色(详情可见极乐鸟那一期),总而言之,动物世界也同样丰富多彩。
请在上图找到一只猫头鹰
然而这些五彩斑斓的颜色究竟是如何来的呢?科学家们对此依然知之甚少。
一般来说,虽然动物无法通过自身合成更多的色素,但俗话说得好:“吃啥补啥”,动物通常可以在它们的饮食中获取所需的色素,例如鸟类的红色和黄色羽毛主要来自于食物中的类胡萝卜素。
一只鲜红的巴西唐纳雀
不过,光谱中的蓝色波长在自然界仿佛是一个“bug”,由于蓝色植物非常少,自然可供食用的天然蓝色色素自然就更少了。
但神奇的是,蓝色的动物真不少,像极乐鸟、毒镖蛙、霓虹灯鱼等不少动物或多或少都带点“蓝”。而通过这些“试验品”,科学家们发现了动物为自身“着色”的另一种方式,也就是所谓的结构色。
蓝色蝴蝶翅膀上的凹槽结构,向内衍射和反射光波
结构色的机制类似于一个过滤器,能将光谱中不同波长的光分离、抵消,只允许部分波长通过。得益于某些物种身体表面进化出的特殊纳米级结构,使得光的波长能在纳米尺度上与之契合。
简单来说,当光线接触到这种结构后,将会发生不同程度的衍射,并产生干涉效应。
2015年,发表在nature的一篇文章报告了一种蓝色帽贝的软体动物如何给自己的小房子“刷”上了蓝条纹。
一只蓝色帽贝
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在拥有蓝条纹的区域中,组成背壳的壳层下方10~20微米处排列着一层层碳酸钙晶体,其中每一层都会产生衍射和反射现象。
由于每层的厚度都为恰到好处的100nm,并且越接近蓝条纹边缘厚度越薄,因此与周围区域相比,条纹区域在450~570nm的波长范围内具有强烈的反射性且非常显眼,正好对应了蓝光和绿光的波长范围。
独特蓝条纹下的碳酸钙晶体整齐排列着
与之类似的还有来自东南亚的蓝翅叶鹎,它们的羽毛中含有彩色的泡沫状结构,其中充满了微小而均匀的空气。研究表明,随着处于生长状态下的鸟类羽毛细胞完成一个生命周期后,细胞质中的水分蒸发,紧接着空气乘虚而入,留下一个由气泡组成的微型球坑。
东南亚蓝翅叶鹎
在如此小的空间内,每个气泡中的光线会与从相邻气泡所反射的光线相互作用,并产生蓝色、蓝绿色。
另外,在其他绝大多数拥有蓝色羽毛的鸟类中,这些气泡都处于一种无序状态,目前只有蓝翅叶鹎的亮蓝色肩部羽毛中存在着有序的气泡晶体结构。
当研究人员在美国阿贡实验室将蓝翅叶鹎的羽毛放在x射线下观察时,发现这些气泡井然有序排列的原因来源于一种螺旋曲面晶体。
这种螺旋结构是由蓝翅叶鹎羽毛倒钩内自组织生长而形成的
这种晶体有一个特点,它能将空间分割成两个完全一样的部分,类似于中国古老的阴阳两极。随着羽毛的发育,其中一侧被几丁质等生物高分子所占据,当细胞死亡后,便留下了一个单侧的螺旋曲面。
x射线下蓝翅叶鹎的羽毛结构
而这种曲面结构表现出的光学特性与蓝色帽贝的壳层非常类似,甚至一度让我以为它俩之间有什么不可告人的“py”交易。但事实上,这种单螺旋曲面的成型过程是自然界中独一无二的。
随着越来越多的生物微观结构被科学家所揭示,在未来的应用材料领域,我们或许可以见过更多的仿生物学装备大放异彩,例如为了更有效地传输蓝光,可以在光纤电缆上使用模仿蓝羽结构的材料,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防止蓝色光子逸出。
主要参考来源:
1.
2.
3.
- 作者信息 -
鱼鱼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银奖获得者,清蒸鱼头、麻辣鱼头等各种鱼头爱好者。
排版 | 弢弢
审核 | 六朵 苍翼蝴蝶 淡定珠子
图片来源于网络
文章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立场,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