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战争,即使是在古代中国的冷兵器时代,也并不是一件说打就能打的事情,因为战争的后果不仅是敌人受损,更是会让自己一方受伤的生死大事。
因此,在孙子兵法中的首句就告诉世人不要轻易发动战争,要再三考虑再做决定。
那么在古代的中国经常发生战争,通过影视作品或者史书资料,可以得知每当战争中遇到城池,就会想尽办法先夺下城池,为什么古代行军打仗,不直接绕过城池?
古代军队一般的整体配置
1,古代军队的人口数量
分析不绕城的原因之前,先来了解一下古代军队一般的整体配置,通过这个整体配置,也许就会略知一二,为什么古代军队一定要攻下城池,而不会绕城进攻。
不管是奴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历朝历代都有自己一支国防守卫力量,随着社会制度的变迁和人口数量的增长,越往后发展,古代王朝所拥有的军队人数越多!
夏朝的资料稀有无比难以考证,但是商朝开始有详细的文字记载,根据史书资料显示,商朝在进攻夏朝的时候拥有3万余人。
等到商朝末期,所拥有的军队15万左右(商朝总人口约五、六百万),加上可以命令诸侯国的军队,在面对西周的讨伐拥有17万左右的军队进行抵抗。
按照《周礼》的规定,西周的常备军队拥有近18万人,到后来的东周,因为局势已不在周天子的掌控之下,各诸侯国私自招兵买马。
其中东周战国时期的七个强国,少说都号称有数十万,至于战国七雄中的秦国更是号称甲士百万(秦国总人口才5、600万左右),例如著名的长平之战,秦国战将白起逛坑杀赵国士卒就高达40万。
由此可见奴隶社会末期,中国古代的一国之兵力已是占据5、六分之一的人口。当秦始皇统一天下时,秦朝的常备军队数量依然同秦国时期一般达百万之众。
后来的汉朝、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及更往后隋、唐、宋等朝代都有着超过百万的大军,最后道封建王朝后期的明代光驻守京都就有20余万,加上分布全国各地的卫所军有更是高达270余万。
而清代满族八旗只有20万,但是绿营兵达60余万,再加上其他的编制,清朝军队人数也是高达几百万。
2,古代军队的装备配置
在商周时期,了解过的也许知道这个时候的国家军队都是以车兵、步兵为主,所谓车兵就是战车士卒再持着金属戈矛(金属主要为青铜,还有以骨头制作甚至石头制作的戈矛)进行战斗;
而步兵就是没有战车,武器除了金属戈矛,还有弓弩以及护身的甲胄,总之商周时期的军队装备就是以战车、戈矛和弓箭为主要武器,再加上护身甲胄,就是军队的标准配置。
但是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当奴隶社会转为封建社会,连战争规模和士卒的战斗方式都在发生变化,因此在奴隶社会的末期和封建社会雏形的诞生时期。
即战国时代,开始出现以骑兵为主的战斗方式,兵器依然是金属制品,但是改成钢或铁进行制造,也就是说此时的武器更坚韧,同时战马也是必需的配置之一。
在封建社会的秦汉时期,因为是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很多大型战争都是举全国之力,而且在兵种上除了步兵、车兵、骑兵,还多了辎重兵、水兵、山地兵等诸多兵种组成,
发展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了内陆地区作战需要,还多了工兵、攻坚兵等特殊兵种;
在装备上更是增加了特训过的连弩车、撞车、抛石车等武器装备,以及在原来的骑兵基础上又进一步加强,出现了铁甲在身的骑兵,这个时候的骑兵,马匹极其关键的军备。
等到了宋朝,因为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军队在武器装备中多了火器,并且建立自己的炮兵部队。特别是后来的明清时期,火器蓬勃发展,成为战场上制胜的关键之一。
为什么一定要攻城不绕过
1,利益至上
不管是因为什么原因,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只要身在战场,第一目标是胜利,在古代战争中的胜利除了指一场战役的胜利,还包括在一场战役中所获得的城池!
特别是对于拥有定居特性的汉族,如果打赢了战争,如果没有赢得城池,那也是不算完全胜利,事后还会想尽办法去夺取城池。
因为一座城池不仅拥有各类建筑群,还有很多人口以及物资等各种对军队有帮助、对国家有发展的作用,这些是攻打城池的目的所在,而不仅仅是为了赢得一场胜利而死攻城池。
同时,一座城池代表着地盘,拼死拼活不正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地盘吗!所以面对城池,几乎没有谁会率军绕城池而战,即使有也只是临时战术安排,回头战争胜利,依然要夺取城池的!
例如著名的三国时期,大大小小的战役,大多数都是围绕城池而战。
2,安全考虑
在古代,虽然没有高科技进行严密的监视,但是还有军事密探等类似工作的士卒,他们会提前探知对方的行军路线。
然后将领会进行全方位考量,一旦攻方想绕城池而去,不用内奸卧底之类,只需要斥候就可以把情报分析出来交给守方将官,然后立马作出部署。
等攻方完全绕过城池之后,可以去后方的军队形成包夹之势,那么攻方就会成为瓮中之鳖,这样的结果肯定会在攻方将领的考虑范围之类,因此出于安全考虑,最好是拿下城池之后再继续深入,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例如北魏拓跋焘在公元450年,就已避开城池的战术一路深入刘宋王朝的腹地(能快速攻下也会攻下城池),这进攻的一路的确势如破竹。
但是当北魏军队因为水土不服发生瘟疫时,不得不选择回撤,可此时往回撤的路上,凡是之前没有被攻下的城池全成了新的关卡,最后北魏此行损失惨重,留给世人一次深深的教训!
3,军队不便长途奔袭
也许通过诸多影视作品,发现古代军队都是讲究兵贵神速,所以经常看到影视作品中体现这一点,但事实上,在古代的战争中,通过长途奔袭而大获成功的案例少之又少。
因为古代军队的辎重颇多,不便于长途奔袭,否则还没有到达目的地,士兵就会累倒一片,等真的到了目的地,士兵再累倒一片,最后真的战斗时,只有缴械投降了!
而且本文在前面介绍了古代军队的整体配置,例如战车、火器、大炮等都不是能轻装简行的配置,就算只安排骑兵,那也需要超强高素质的战斗精兵才行。
否则在人数严重不占优的局面下,即使奔袭至敌人后方,也难以实现自己的军事目的,甚至还会全军覆灭。
4,城池本身的战略作用
何谓城池本身的战略作用,其实很简单,就是攻下这座城池为自己所用,这个用途之广可以超出人们的想象。
例如长安、洛阳、开封等国家都城,当攻方已经兵临城下,面对这些具有高度政治意义的城市,攻方绝对不会放过,除非是真的竭尽全力都未能攻下才有可能放弃;
例如具有军事战略意义的城池和具备交通要塞功能的城池以及物资丰富的城池,在战争中,面对这样的城池,攻守双方一般都会死拼到底,因为不管是失去还是夺取,所带来的意义会远超于一座城池本身!
例如明成祖朱棣靖难之役围攻德州、济南一线,例如李世民围攻王世充,安史之乱叛军进攻长安,例如太行山的井陉关等,例如长江之历阳等等,这些城池或雄关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因此,争夺城池,很多时候是因为城池本身所具有的战略意义是战争双方无法拒绝的!
5,物资补给和损失
首先,很多时候军事行动是突发状况,所以来不及做完全的准备,因此攻打城池,一能拖延时间等待物资补给,二要是能攻下城池就可以直接自己补充物资。
其次,一场战争所需要的物资和装备是多方面的,不能因为自己无谓的奔袭而无效损失更多的物资和装备。
例如隋炀帝杨广曾经征伐高句丽,当时集结了113万兵力,试想一下,这么庞大的军队需要的物资补给多么的庞大,同时这么多军队所要消耗的装备也是巨大的。
即使分出十万士卒长途奔袭对于整个战争大局的意义不大,毕竟派遣100多万大军的军事行动,十万大军起决定性作用的可能性很小。
加上卒徒转运,这次战争竟动员了300余万人。因此,为了军队的补给和损失,古代军队也不会绕开城池去进攻。
古代军队如何攻城
1,攻心为上
在古代战争中,攻打城池,一般都是选择智取,强攻都是辅助手段,或者是临门一脚才会选择强攻。
例如乔装打扮混入城池,然后里应外合;或者是进去之后烧毁对方粮仓,断绝对方粮食;或者是暗杀对方的高级将领,打击对方士气;
总之,只有想尽攻心的办法之后,发现都无法实现,才会选择强攻。
2,攻打城池常见的利器
第一影视剧中常见的投石车,这种武器是利用杠杆原理把大型的石头抛射到城池上面。
这个利器是古代兵器技术的进步体现,最早出现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到宋朝时期,此武器进一步得到加强,不仅用于攻城,连野战中都能起到很大作用。
第二是壕桥,此种武器主要是为了通过城池外的护城河等防御性障碍,这个武器也是最早在战国时出现,直到宋朝又再次技术突破,给壕桥装上了轮子,做成车型,这样机动性增强且便于携带,更利于行军。
第三是巢车,又名楼车,主要作用是观察对方城池的景况,可以升高如同瞭望塔一般,在攻城时可随时观察城池内的情况,更好地指挥战斗。
第四是木幔,这个武器可以在攻城行进的过程中起到掩护作用,它是用草、布、木、皮等各种材料造出一大块东西,挑起悬挂在城墙外,这样就能对抛射物进行缓冲,有利于保障攻城士兵的安全,减少伤亡。
综上所述,古代军队在战争中不绕城池作战,才是明智的选择,不然只会自食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