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拖再拖、频繁跳票数月的年度机皇小米Note2,终于在今天下午正式揭开了神秘的面纱。相对于绝大部分都是冲着梁朝伟的迷弟迷妹们,笔者应该属于少数为了一睹新产品风采而去现场的“吃瓜群众”了。
这次小米特意把发布会地点选在了学术氛围浓厚的北京大学邱德拔体育馆,无论是场馆面积,还是体验人数都要多出之前绝大部分的小米发布会许多。因此,这次发布会的体验区有较为严格的时间限制。那么现在笔者就来介绍一下在有限时间内关于小米Note2的体验感受。
曲屏+玻璃颜值加分,但同样避免不了指纹
首先不得不说的是,小米Note2在外观设计风格上较为靠近三星Note 7,但在细节之处仍存在细微的差别。根据笔者实际握持感受来看,小米Note2整体较为轻薄,单手握持问题不大,由于本身采用双曲面屏的原因,其黑边几乎可以忽视,彻底告别小米5s被广为诟病的“息屏美学”。
小米Note2提供了亮黑色和冰川灰两种颜色。其中亮黑色观感比较沉稳,而冰川灰更加的时尚和出彩,且本身色调微微偏蓝,让人想到了三星Note 7的珊瑚蓝,但实际上冰川灰要比珊瑚蓝更加的淡雅,比较适合喜欢简洁、简单的颜色的用户。
说说几个小米Note2在设计上可能会比较有争议性的方面:
1、后置主摄像头位置太过居中:由于小米Note 2采用正面指纹识别实体键设计,因此这显然为背部腾出来不少空间。原本背部应该有一个指纹识别按键和一个主摄像头,或者上下两个双摄像头(参照小米5s Plus和红米Pro),但这次两种情况都排除了,因此其摄像头位置有点太过居中,不太符合常规的审美。
2、3.5mm耳机孔依然在顶部:近期国产手机喜好在底部设计为“仿双扬声器对称设计”,即把扬声器和麦克风都设计成几个孔,分列在USB接口两侧,小米Note2也不能免俗。但作为将高音质体验当做主打卖点之一的旗舰机,耳机孔放在顶部对听音人士而言,还是有点不太方便。
3、双面玻璃美则美矣,仍为指纹收集器:由于材质特性,小米Note2无法避免成为指纹收集器。笔者在体验区发现不少体验机已经在机身大片区域沾染指纹,需要工作人员进行擦拭才能够还原颜值,当然这对于戴套用户来说不算什么事,只是逼死一些强迫症患者罢了。
但总体而言,小米Note2还是一款在各方面比较均衡的小米旗舰机,也不存在像小米5s、5s Plus那样卖点分散。不过,似乎是为了保证小米Note2的体验,之前5s系列上的超声波指纹识别、双摄像头等卖点纷纷缺席,因此除了双曲面屏外,小米Note2本身更偏向传统旗舰手机。
双曲屏误触处理尚可,但个性功能稀缺
由于是最主要的卖点,笔者特意体验了一下小米Note2的双曲面屏。至于感受,笔者认为小米Note2的两侧曲面屏部分触控的灵敏度值得肯定,可视角度也还可以接受,反应速度也够快。此外双曲面屏确实为小米Note2带来了更高的屏占比,这也意味着人眼看到的东西更多了。因此,小米Note2的双曲面屏在硬件上是没有太大问题的。
相对而言,软件方面可能是其目前的一个短板。根据笔者体验,小米Note2所运行的MIUI8和其它小米手机基本无异,并没有在软件方面体现出双曲面屏独特优势。三星在自家的edge类机型上,就加入了快捷图标、显示时间等功能,但小米Note2的曲屏似乎和VIVO Xplay5类似,并没有相应的软件体验。因此,这是这款机型目前比较遗憾的地方,当然不排除以后通过软件更新的方式加入的可能。
三星在自家双曲面屏上加入的专属功能
此外,雷军虽然一直在发布会上强调其双曲面工艺难度和硬件成本多么高,但并没有交代其到底是由哪家供应的产品。之前的传言称有来自三星,也有称来自LG,但似乎后者可能性较大。由于时间原因,笔者没来得及检测该屏幕是来自哪家供应商,请等待雷科技(微信ID:leitech)后期详细评测。
2256万像素摄像头解析力突出,对焦迅速
小米Note2配备了一颗2256万像素的主摄像头,传感器为索尼IMX318,和锤子M1系列在规格上保持一致。此外,其还拥有光圈,支持EIS电子陀螺仪防抖(类似于谷歌Pixel),并且其还配备了一颗支持自动对焦的800万像素前置摄像头,支持颇为独特的合影优选功能。
小米Note2现场实拍(曝光时间1/100s,ISO-109)
根据对主摄像头的实拍体验,笔者认为,介于其像素数较高,因此在画面解析度上表现不错。正如雷军在发布会上介绍的那样,将其放大之后依然能够有一定的清晰度,这对一些喜欢拍摄文字的用户来说是比较好的类型。
如果更追求进光量的话,那还是小米5s的IMX378在单位像素面积和CMOS尺寸上更胜一筹。IMX318的面积为1;',单位像素尺寸为1μm,今年2月份正式发布。而IMX378的面积则为1;',单位像素尺寸为1.55μm,相比之下在参数上还是要更占优势些。当然,具体效果还是要靠各厂商的优化能力,不能只看参数。
总而言之,小米Note2应该是小米今年最后一款旗舰机。作为收官之作来说,笔者对它基本满意。只是目前绝大部分国产厂商的“黑科技”都并非自身原创,并且没有形成自己的垄断级特色,如何真正做到软硬结合,这或许是国内厂商们值得思考的问题。
(文中照片均为雷科技所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