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一年来,九个全国试点地区全力塑造基础教育新生态——
担当使命勇探路
■ “双减”一年看变化
从作业写不完、书包压弯腰,到作业学校写、“书包不回家”;从放学要补习、奔波于各处,到课后内容丰富、在玩中提升素养……成千上万的学生正从书山题海和疯狂补习中脱身,愉悦地享受丰富而多元的教育实践。
2021年7月,北京市、上海市、沈阳市、广州市、成都市、郑州市、长治市、威海市、南通市9个城市被确定为全国“双减”试点地区,一场基础教育改革创新的号角就此吹响。
1年来,作为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先锋队”,试点地区始终锚定“校外规范、校内提质”目标,稳步推进各项试点任务,担当起塑造良好基础教育生态的先行重任。
顶层设计,盘活“棋局”
如何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如何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如何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要赢得“双减”之战,必须啃下一个又一个硬骨头,既要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更要有统筹全局布新篇的谋划意识。
作为一场教育变革,“双减”是一项系统工程,须高站位谋划、高标准推进。
试点城市率先做好顶层设计,强化组织领导,构建上下统筹联动、部门协同配合的“双减”工作格局——
广州市成立市委书记任组长的市“双减”工作领导小组,市教育局出台党建引领“双减”落地见效实施方案,牵头组建“双减”专门协调机制,市、区两级教育行政部门全部成立“双减”工作领导小组、设立校外教育培训专门机构。
郑州市组建了市委、市政府领导担任双组长的“双减”工作领导小组,成立由分管教育的市委领导任组长的校外培训治理工作专班,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和重点任务单位“周例会”制度,组建校外治理工作机构17个。
对基础教育生态进行系统性重塑,除了高位统筹、做好顶层设计外,还需要细化制度标准,有效指导各区(县)落地落实试点任务。让教育改革蹄疾步稳,一份总揽全局、标准细化的方案必不可少——
沈阳市出台《沈阳市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实施方案》《沈阳市以“双减”试点为引领建设幸福教育实施方案》两个顶层设计文件,明确“双减”工作的目标、要求和重点任务。沈阳还先后出台党建引领、校内减负提质、“营改非”、收费管理、广告治理等系列配套文件,形成“1+1+N”政策保障体系。
北京市逐步开展大面积、大比例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推动优质教师资源合理配置,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校长、副校长和在编在岗教师,进行区域内校长交流轮换、骨干教师均衡配置、普通教师按需轮岗,逐步探索组团式交流轮岗。北京市各区均已全面启动教师交流轮岗工作。
统筹“一盘棋”,咬定不松劲。在“双减”工作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试点城市紧抓“牛鼻子”,聚焦完善制度体系,创新方式方法,改进薄弱环节,为“双减”推进打下坚实基础。
治理校外,打“组合拳”
8月1日上午,郑州市郑东新区在例行巡查中发现,“孚名教育”违规开展数学培训,现场涉及教职员工3人、学生30人。区教育部门下达停止办学通知书,当场疏散学生,对涉事机构予以取缔,教室、办公室等场所的设施设备进行封存,并责令机构负责人限期完成退费工作。目前,该涉事机构已经完成全部学生退费。
规范违规校外培训绝不“手软”。这样的巡查和通报在各试点城市基本形成常态。
校外培训机构如何分类监管?长治市推进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分类监管,明确科技类和艺术类机构由教育部门主管,体育类机构由体育部门监管。教育、体育、行政审批部门联合出台了面向中小学生的科技类、艺术类、体育类培训机构《设置标准》。
缺乏高效的监管队伍怎么办?沈阳市加强校外培训监管科(处)室、综合执法队伍和社会监督员三支队伍建设。市教育局成立了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处,各区县也建立监管科室,解决“有人牵头”的问题;沈阳各区县(市)也因地制宜,建设综合执法队伍,解决“有人执法”的问题;建好社会监督员队伍,通过基层人员延伸监督触角,及时发现并处理违规培训,解决“有人发现”的问题。
培训收费易卷款跑路如何解决?成都市推进全额全流程资金监管,将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全额纳入监管范围,采取以银行托管、风险保证金并行的方式对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进行综合监管,建立完善“行政监管、金融预警、群众与媒体监督、保险介入”的立体式校外培训风险防控制度。目前,成都市正全域推广和探索对培训机构进行全流程全额资金监管。
如何赋能技术监管平台?上海市梳理整合与学科类校外培训治理相关联的行政权力责任清单、监管事项清单、信息需求清单,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信息化手段,依托“一网通办”平台,努力实现行政许可和备案、日常管理、综合监管三大板块应用,推进培训机构管理信息化平台应用和升级更快速、更便捷、更智慧。
雷霆万钧,立竿见影。以成都市为例,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机构压减率为94.6%,引导和促进1229家学科类培训机构转型转向,四川天府新区、锦江区、新津区、邛崃市、蒲江县等5个区(市)县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机构“清零”。
做强校内,提质增效
减轻作业负担、课堂提质增效、推进“官方带娃”……在“双减”的东风下,做强学校这个教育教学主阵地,推动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让理想的教育生态逐步成为现实。
以作业管理为支点撬“减负”杠杆——
去南极科学考察如何做准备?在学习南极这一课时,威海市塔山中学地理组特别设计了《探秘极地地区》的主题单元作业。在课前预习时,学生需列举去南极地区科考的行李箱中携带的必需品;课程结束后,学生除了完成极地科考资格证的笔试外,还要制作一份南极旅游指南。
拓展课堂内容、指向核心素养的主题作业,如今已成为威海市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主要做法。“作业要怎样设计,很多学校和教师心里都没有底。我们制定了威海市义务教育阶段16个学科作业设计与实施指导意见,通过翔实的文件,将作业的数量、时间、形式以及制度等内容加以规范,给学校和教师搭建一个框架。”威海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以课后服务为抓手解家长急难愁盼——
“放学了,我的孩子该去哪里?”家长焦虑的疑问,正得到积极有力的回应。
在郑州市管城区漓江路小学,合理统筹周边资源,构建特色课后服务活动课程体系,利用课后服务时间,组织学生走进工厂、大学和实践基地……
截至2020年12月,课后延时服务在郑州市内中小学已实现全覆盖。“以前放学孩子没地儿去,只能交给课外班。”郑州市金水区艺术小学学生家长郝营坦言,孩子在学校学得好、玩得有意义,家长也不用再赶着提前下班接孩子了。
以课堂教学为载体打好“提质”牌——
“教师上好课,首先要在备课上下功夫。东风东路小学提出精准备课理念,采取大单元整体备课、每天集备10分钟等举措。”广州市东风东路小学校长彭娅介绍,学校在新学期加大课堂教学改革力度,在课堂中进一步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参与度,增加学生高阶思维的训练度,让学生们自主学、高效学、开心学。
聚焦“课前、课堂、课后”,向这3个阶段要效率、要质量。广州市以课堂教学提质增效为主题印发了“1+3”文件,从教育生态、课堂教学改革、教育评价实施方案3个维度进行了连环设计,力求在课堂中提质增效。
广州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学明介绍,广州还深入推进智慧学习、智慧阅读、智慧教育、智慧作业,建立基于信息技术的师生评价体系,建设覆盖中小学各学段、全学科的优质广州共享课程,构建智能化的学习环境。
一年间,基础教育的美好蓝图正加速描绘。“社会培训少了,学校育人资源多了、学生综合素质高了;教育焦虑少了,成才路子多了、学生健康指数高了;家长负担少了,亲子陪伴多了、群众满意度高了……”南通市教育局局长成宾以南通为例,概括了“双减”工作一年来的成效。
滋润教育绿洲的活水,也从试点地区汩汩流出,流向全国。
(统稿:本报记者 王阳 采写:张利军 刘盾 倪秀 魏海政 缪志聪 刘玉 通讯员 王春晓 高冬丽)
来源: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