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24日爸爸去南宁飞机上拍的云海视频截图
为什么人会执迷不悟,陷在自己的执念中无法自拔?
我认为这由几个方面决定。
一、是否爱读书学习和思考,具体表现为以明事理为目的读了多少圣贤书,平时是有反思总结的习惯。
二、家庭教养方式。
三、是否懂得换位思考。
四、是否能够经常跳脱出来,从更高的层次审视思考现状。
首先,读书对开化人的思维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读书使人明理,读书打开人的思维和眼界。
读国学经典,提高境界和格局。
读史书,以史为鉴,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借鉴好的方面,规避不好的方面。
读人物传记,见证主人翁的起起落落,荣辱兴衰,读别人的故事,思考自己的人生。
读干货书,吸取有用的知识点,立马付诸于实践。
学历不代表修养。很多学历很高的人修养并不高。
很多大字不识的人却活得十分通透,充满了生活智慧。
他们上的是社会学校,读的是生活这本书。
第二,家庭教养方式。所谓执念,就是人的思维方式固化,拒绝变通。
原生家庭的教养方式对每个人早期性格养成至关重要。一个从小被宠大的孩子,没有受过很多约束,不知道边界和原则。
把父母的宠爱当作理所当然,久而久之,向外界索取成了常态。
所以,人从小就得吃苦,父母也应该刻意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这样可以锻炼他们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和能沉得住气的耐力。
有句话说得好,孩子小的时候你不舍得教育他,那么等他大了自然有人来替你教育他。
从这句话引申一句,我说,小时候你不舍得让他吃苦,凡事为他买单,等他大了你老了,他不得不自己买单又搞不定时那才是真的苦。
记得俞敏洪老师说过他对人生的理解。
大意是人生就是一场苦难的修行,吃苦、不美好是常态,我们要抱着吃苦的心态来生活,才不会觉得生活那么苦。
为人父母,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孩子坚韧不拔、沉着冷静的品格。
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关于放下执念,换位思考很重要。这一点与家庭宠溺的教养方式有关。
如果父母过分溺爱,会让孩子觉得这个世界唯我独尊。
久而久之,这样长大的人思维会狭隘,他活在自我中心的思维模式中无法自拔。
一个人抱着这种思维方式去与世界沟通,必定受挫。
先不谈这种思维方式带给周围人的伤害,就当事人来说他自己就被自动切断了与外界的联系。
他犯错了,得不到外界的积极反馈,所以他改进不了,在错误的偏执中越走越远。
如何破局呢?换位思考。多说多想“你”,少说少想“我”。
多听别人说,少发表意见。我认为耳朵是比嘴巴更重要的器官,因为言多必失,祸从口出,而沉默是金,倾听比说教更让人欢喜。
把重点从“我”变成“你”,换位思考就更容易办到了。
就此次筹款来说,我收获了很多意外的温暖,也遭遇了不少不符合预期的挫败。
面临这些挫败时我不理解,感觉很受伤。后来我把自己放在对方的位置,换位思考,很多事情就合情合理了。
比如M同学的反映让我有点失望,我想我们不是好朋友吗?怎么跟我预期的差那么远啊!后来我一想,我太把自己当一回事儿,想想我们的交情不过是普通的同事。
过去有点交集但是联络不多。而且我给对方带来了什么呢?每次我的主动联络都是找对方帮忙,给人家添麻烦。
如果我是M同学,我也想离这样的自己远一点。还有很多其他碰壁的情况跟这个类似。
所以我就不纠结了,如果我是他们,对于这样的我也是能疏远就疏远的,也没啥交情,而且联络上就是找人帮忙。
如果不是换位思考,也许我也会陷入偏执的自虐中难以自拔。如此,不怨恨别人,不折磨自己,我才得以放下执念。
第四点,关于如何消除执在于是否能够经常跳脱出来,从更高的层次思考审视现状。
人往往陷入眼前的苟且,而忘了更好远的事物。只看着自己眼前那一亩三分地,忘了从全局去思考问题。久而久之,眼光也就只能看到眼前了。
看过一个故事,一楼有人在骂你,如果你住三楼,你看到的就是他在骂你。
如果你住10楼,看到底下的人手舞足蹈,以为他在跟你打招呼。
如果你住30楼,看到底下一个小黑点,看到那天空的白云,感叹这个世界多美好!
所以别人做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在哪个层次。
当然也许你是住3楼那个人,听到的只是吵架声。
但是层次是可以改变的,试想,如果我现在住在10楼呢?30楼呢?
我看到的是什么?我还会这么计较那么点事吗?
如何放下执念?
多读圣贤书,多思考多总结。
刻意培养自己坚韧不拔的品格。
多换位思考。
经常跳脱出来,从更高的层次审视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