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访工作条例》对信访人提出的信访事项有什么要求?
根据《信访工作条例》第十九条第二款规定:信访人提出信访事项,应当客观真实,对其所提供材料内容的真实性负责,不得捏造、歪曲事实,不得诬告、陷害他人。所以,信访人对提出的信访事项不能是道听途说、凭推测而来,一定要有事实依据。
《信访工作条例》规定:对属于本机关、单位职权范围的,应当告知信访人接收情况以及处理途径和程序,那么纪检监察机关如何告知信访人?是否每次信访都要告知信访人?
根据《信访工作条例》第二十三条第四款规定:政法部门处理涉及诉讼权利救济事项、纪检监察机关处理检举控告事项的告知按照有关规定执行。纪检监察机关告知根据《纪检监察机关处理检举控告工作规则》第二十六条规定:纪检监察机关信访举报部门对属于本机关受理的实名检举控告,应当在收到检举控告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告知实名检举控告人受理情况。重复检举控告的,不再告知。实名举报的初信初访,纪检监察机关会在收到信访件后15个工作日内告知实名检举控告人,但重复信访的就不再告知。
各级党委政府信访部门收到信访人的信访事项后是如何处理的?
根据第二十二条规定:各级党委和政府信访部门收到信访事项,应当予以登记,并区分情况,在15日内分别按照下列方式处理:
(一)对依照职责属于本级机关、单位或者其工作部门处理决定的,应当转送有权处理的机关、单位;情况重大、紧急的,应当及时提出建议,报请本级党委和政府决定。
(二)涉及下级机关、单位或者其工作人员的,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转送有权处理的机关、单位。
(三)对转送信访事项中的重要情况需要反馈办理结果的,可以交由有权处理的机关、单位办理,要求其在指定办理期限内反馈结果,提交办结报告。
各级党委和政府信访部门对收到的涉法涉诉信件,应当转送同级政法部门依法处理;对走访反映涉诉问题的信访人,应当释法明理,引导其向有关政法部门反映问题。对属于纪检监察机关受理的检举控告类信访事项,应当按照管理权限转送有关纪检监察机关依规依纪依法处理。也就是说:提出的信访事项信访部门将根据权限层级办理,属于哪一级处理就由哪一级来处理,如果涉及到涉法涉诉问题,由同级政法部门处理,属于纪检监察机关受理的检举控告类的,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转纪检监察机关依照相关依规依纪依法处理。
《信访工作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对属于纪检监察机关受理的检举控告类信访事项,应当按照管理权限转送有关纪检监察机关依规依纪依法处理,纪检监察机关依规依纪依法处理如何理解?
纪检监察机关处理检举控告问题主要依据《纪检监察机关处理检举控告工作规则》处理,对实名检举控告,在收到检举控告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告知实名检举控告人受理情况。重复检举控告的,不再告知。如果被举报对象违纪违法问题被查实,纪检监察机关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相关法律条款和党内法规对违纪违法人员作出处理。对实名举报的将予以反馈。
什么是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哪些事项属于纪检监察机关信访举报受理范围?
纪检监察信访举报,主要指对党员和党组织违反党纪行为、监察法规定的六类公职人员职务违法犯罪行为的检举控告,应由纪检监察机关受理的申诉,以及涉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意见建议。纪检监察机关依纪依法,按照管理权限分级受理下列信访举报:1.对党组织、党员违反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等党的纪律行为的检举控告。2.对监察对象不依法履职,违反秉公用权、廉洁从政从业以及道德操守等规定,涉嫌贪污贿赂、滥用职权、玩忽职守、权力寻租、利益输送、徇私舞弊以及浪费国家资财等职务违法犯罪行为的检举控告。3.党员对党纪处分或者纪律检查机关所作的其他处理不服,提出的申诉。4.监察对象对监察机关涉及本人的处理决定不服,提出的申诉;被调查人及其近亲属对监察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法律法规、侵害被调查人合法权益的行为,提出的申诉。5.对原行政监察机关作出的政纪处分和其他处理决定不服未超过申请期限,提出的申诉。6.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批评建议。
哪些事项不属于纪检监察机关信访举报受理范围?
1.依法已经、正在、应当通过诉讼、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等途径解决的。
2.依照有关规定,属于其他机关或者单位职责范围的。以上包括:⑴土地、林地、林木所有权和使用权纠纷;⑵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⑶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纠纷;⑷对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⑸公民、法人以及其他组织之间的民事纠纷;⑹对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调解书不服;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行政或者刑事判决、裁定、决定不服;⑻在土地征用、房屋拆迁过程中对补偿安置工作或有关保障措施不满;⑼环境保护、环境污染,以及由此产生的有关纠纷;⑽复员退伍军人的优抚安置,城市居民和农村群众的社会救济等问题;⑾医疗事故鉴定,医疗纠纷;⑿交通事故、户口管理等问题。同时,对仅列举出违纪、职务违法犯罪行为名称,无实质内容的检举控告纪检监察机关将不予受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中规定的监察对象有哪些?
1.中国共产党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机关、人民政府、监察委员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各级委员会机关、民主党派机关和工商业联合会机关的公务员,以及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管理的人员;2.法律、法规授权或者受国家机关依法委托管理公共事务的组织中从事公务的人员;3.国有企业管理人员;4.公办的教育、科研、文化、医疗卫生、体育等单位中从事管理的人员;5.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中从事管理的人员;6.其他依法履行公职的人员。
信访举报人在信访举报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
1、信访人在信访活动中,可以提出以下请求:(1)在受理范围内向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提出信访举报事项;(2)了解信访举报事项的处理程序;(3)要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提供与其信访举报事项有关的咨询;(4)了解、评价信访举报事项的办理情况和结果;(5)要求对涉及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等事项予以保密和依法信访举报不受打击报复的权利;(6)要求对办理信访举报事项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工作人员回避的权利;(7)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2、信访举报人在信访活动中,应当注意以下事项:(1)遵守法律、法规,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国家、社会、集体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权益;(2)提出的信访举报事项应该客观真实,不得歪曲、捏造事实,不得诬告、陷害他人;(3)依法、有序信访举报、逐级走访。来访人应当到纪检监察机关设立或者指定的接待场所提出信访举报事项,已经受理或者正在办理的,在规定期限内不得就同一事项向上级重复信访举报。(4)对依法应当通过诉讼、仲裁、行政复议等法定途径解决的投诉请求,信访人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程序向有关机关提出。(5)年龄超过65岁的信访人采取走访形式信访举报的,应当有家属或法定监护人陪同。(6)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
信访举报人被禁止的行为:
根据《信访工作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 信访人在信访过程中应当遵守法律、法规,不得损害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权利,自觉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和信访秩序,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在机关、单位办公场所周围、公共场所非法聚集,围堵、冲击机关、单位,拦截公务车辆,或者堵塞、阻断交通; (二)携带危险物品、管制器具; (三)侮辱、殴打、威胁机关、单位工作人员,非法限制他人人身自由,或者毁坏财物;
(四)在信访接待场所滞留、滋事,或者将生活不能自理的人弃留在信访接待场所;
(五)煽动、串联、胁迫、以财物诱使、幕后操纵他人信访,或者以信访为名借机敛财;
(六)其他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国家和公共安全的行为。
信访举报人向纪检监察机关检举控告材料要求有哪些?
1、材料应写明被举报人的姓名、性别、单位及职务等基本信息。2、反映的问题应尽量表述清楚,包括每个违纪违法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事项、涉及金额、涉及人员等信息,以及能提供的证据等,提高可查性。3、提倡实名举报。在材料结尾写明举报人的真实姓名、身份证号、工作单位以及准确联系方式等信息,以便调查人员与举报人联系和反馈调查处理情况。举报人信息将受到保护。4、举报人对举报事实的真实性负责。对于借举报捏造事实、诬告陷害的,依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我的举报安全吗?会不会泄密?如果我写的是匿名信,纪委同样会处理吗?我会不会因实名举报而遭到打击报复?
信访件管理严格遵守保密相关规定,信访件发生泄密事件,纪检监察机关会从严从重处理相关泄密人员。不论是署实名举报还是匿名举报,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斗争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纪检监察机关查处的大案要案线索,不少来自匿名举报。纪检监察机关提倡、鼓励署实名举报。无论哪种举报方式,信访室的工作人员都会按照程序处理,但在在相同情况下,会优先处理和解决署实名举报反映的问题,并按要求反馈实名举报人。纪检监察部门将“保密”作为信访工作生命线,对那些敢于向不正之风和各种腐败现象作斗争的署实名举报人,纪检监察机关会坚决给予保护,并严厉打击报复举报人的行为。
举报的问题会全部核实吗?信访人认为信访举报后被举报对象一直未被调查、未被处理?
举报信上反映的问题一般都会一一核实(重复举报问题除外)。信访人认为信访举报后被举报对象一直未被调查、未被处理,产生上述认识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大部分信访举报是匿名形式,处理结果无法反馈给举报人。且现象类的举报线索居多,比如某举报信称“××局的×科长是个大贪官,家里资产上千万元,资产与收入严重不符。”此类举报线索价值偏低,成案率不高。二是由于调查需要,纪检监察机关调查核实时一般秘密进行,非调查人员不会获悉调查情况,除了调查发现有违纪违法行为并转入立案调查程序公布相关情况外,其他未能查实的线索会做信访结案处理。三是调查处理需要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一般来说,信访件要求在3个月内回复举报人。部分信访人认为举报后几天之内就应该反馈相关情况,这种认知是不对的。